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高青:“小微文化”创新农村文化服务方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近两年,山东省高青县通过扶持“微剧团”、布局“微书苑”、打造“微课程”、实施“微订单”、培育“微循环”、鼓励“微节庆”,把文化“种”到基层,全县形成了花小钱,办大事,文化事业有人管,文化项目社会办的可喜局面。
  一张卡片一座文化大院
  走进黑里寨镇格家村文化大院,70岁绿野剧团团长高金华大爷讲述了一个电话办起一座文化大院的故事。
  因为没服装没道具没场地,以往高金华家的院子就是他们的“戏台子”。2014年的一天,青城镇纪仁剧团团长张纪仁交给他一张卡片,他照着卡片上的电话打过去。两天后,县文化局和镇上的人找到高金华征询意见。之后,文化部门帮村里建起了文化大院,还配备了锣鼓、音响等器材。这才有了高金华的“绿野剧团”。
  高青县村多村小,为化解基层群众的文化渴求,他们印制了数千张文化服务联系卡,群众有需求(订单),即可拨打卡上电话。于是,文化馆(站)里的电话成了热线电话。高金华老人一个电话就促成了该村文化大院建设,这样的事例,在高青县还有很多。
  “种”下文化开出了花
  县检察院干部孔薇,经常利用双休日去县文化馆习舞练字,并加入了志愿服务者队伍,还作为文化馆的特聘教师到农村培训学员。几年间,文化馆培养出了6000余名文化志愿者。每当接到“微订单”,县文化局就把任务进行分派。尽管“订单”不少,但志愿者们完全应付得了。
  自2015年起,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活动,每演出一场,县里奖补1000元。767个村700多场戏,县里就得拿出70多万元。为解决群众的视觉疲劳问题,他们打破地域界限,让当地剧团和其他乡镇“连连看”。微剧团只要提供演出的视频录像及观众签名,即可领取奖金。该县有115个草根剧团,通过活动的开展,“小微文化”的种子“种”进了乡村和人们心田。此外,该县还在村居社区、工厂企业及商业街、超市商场布局803个微书苑,帮助策划了稻草人节、西瓜节、桃花节等“微节庆”。
  “小微”文化“圈子”大“ 高青县副县长张欣欣说,文化是个大概念,小微文化完全容得下方方面面的文化。
  “‘小微文化’的核心是从实际出发,在工作中找准基层群众的契合点。”淄博市文广新局局长周茂松说,“政府从大包大揽到吸引群众参与,‘小微文化’的理念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淄博市副市长张庆盈认为,“小微文化”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基层群众和各方面改革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实现了5大转变:即坚持群众文化群众参与原则,变送文化为种文化;着眼群众需求,变“粗放服务”为“精准对接”;千方百计扩大覆盖面,变“抓大放小”为“无缝覆盖”;充分调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变文化部门的“独角戏”为全社会的“大合唱”;转变服务观念,变政府“办文化”为“管文化”。
  据张欣欣介绍,他们将引入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对“微书苑”所有图书信息统一录入,联网管理,借助“大数据”实现图书资源效益最大化。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