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为传统文化插上创意翅膀 民歌类音乐节目受追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成都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专注于民族音乐的《耳畔zhongguo》刚刚落幕,江苏卫视“五一”期间开播的原创少儿民歌音乐节目《歌声的翅膀》又引来广泛关注,孩子们在节目中唱zhongguo民歌、戏曲,令人眼前一亮,该节目弘扬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也获得《人民日报》等媒体点赞。业内专家向记者分析,今年以来,《zhongguo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等文化类节目引发了观众好评如潮,充分说明了大众对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呈现内容的综艺节目具有强烈的欣赏需求。民歌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在人们日常文化生活中影响深远,《耳畔zhongguo》《歌声的翅膀》等音乐节目对民歌进行当代演绎和创新表达,用符合当下观众,尤其是青年人审美诉求的方式,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音乐节目开辟了新空间。
  融入时尚音乐元素
  民歌受到观众喜爱
  从《诗经》的风雅颂到西汉乐府,从号子、山歌到小调,zhongguo这片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文化沃土培育出了种类繁多的民歌艺术,堪称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在许多观众看来,民歌类音乐节目的主要观众可能大多为50后、60后,但《耳畔zhongguo》中却涌现出一批95后参赛选手,民歌经过他们的重新演绎,赢得了众多同龄人的喜爱。谈及节目为何受到年轻人追捧,《耳畔zhongguo》制片人吉青表示:“这档节目唱的是zhongguo民歌,讲的是zhongguo民乐,不仅扎根传统文化,也紧追时代潮流。”
  上周日播出的第三期《歌声的翅膀》中,15岁的初中生杨雅坤演绎了经典电影《红日》的主题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她清澈透亮的声音让这首民歌焕发出新活力。据了解,杨雅坤有两大爱好,一个是以cosplay(角色扮演)、动漫为代表的二次元文化,另一个则是民歌。因为杨雅坤觉得郭兰英的歌声“又萌又时尚”,所以她开始模仿这种声音,还将郭兰英奉为偶像。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推广民歌,《歌声的翅膀》节目辅导员阎维文还建立了一个微信公众号“阎歌好听”,该平台由一个年轻团队运营。经过大数据调查,阎维文发现,喜欢听民歌的观众大多在18岁至22岁,于是他开始思考如何“把这些经典民歌,借助时尚的伴奏方式来做得更好。”阎维文的想法和节目组不谋而合,因此,《歌声的翅膀》中的每首民歌都在编曲中糅合了大量时尚、现代的音乐元素。阎维文向记者感叹:“你可以听一下节目中的歌曲,它们跟当下大家听的歌有区别吗?没有区别,有些民歌的唱法还往前走了。”民歌在文化绵延中代代创新,不断让音乐与人、与生活、与历史、与文化碰撞出时代火花,这也许正是民歌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展现民歌文化魅力
  传承弘扬传统文化
  无论是青海花儿、陕北民歌,还是川江号子、彝族歌舞,每种民歌都与某个地域的独特文化紧密相连,这也是民歌的文化魅力所在。《耳畔zhongguo》中,文化学者郦波现场讲解歌曲背后的文化知识与渊源,帮助观众理解民歌的“前世今生”,成为节目一大亮点。比如,选手演唱了古朴别致的《明月千里寄相思》后,郦波如是点评说:“华夏民族有独特的审美精神内涵。月亮是我们审美精神内涵的一种典型象征,它和我们的包容性,以及zhongguo文化的中庸、冷静、温情等特点糅合在一起,成为zhongguo文化的一个核心元素。”民歌承载的文化意义,以一种细雨无声的方式滋润了观众的心田。
  阎维文在采访中称,《歌声的翅膀》让他感到“惊喜不断”。惊喜的来源之一,是孩子们的懵懂童真与他们在音乐中蕴含的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所形成的巨大反差。在《歌声的翅膀》第二期节目中,9岁的蒙古族男孩阿比亚斯演唱了一首《呼伦贝尔大草原》,这首雄浑大气的草原民歌,被他唱出了与年龄颇不相符的苍茫辽阔。演唱过程中,阿比亚斯还做了一个蒙古族标志性的舞蹈动作,许多网友看到这个动作直呼“起范儿了!”阎维文对这段表演记忆犹新,他被这个动作深深感动。在阎维文看来,大家之所以爱看《歌声的翅膀》,原因有二,一是孩子们确实有着非常过人的演唱技巧,二是孩子们音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孩子们的演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这个很重要。”  陈蕙茹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