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东西方偶戏精粹对话北大”活动侧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zhongguo偶戏群像

木偶皮影北大行 
  2007年12月10日至13日,一场场精彩的偶戏和皮影戏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轮番上演。
  福建省泉州市木偶剧团把借酒浇愁、醉态百出的钟馗、下山后状况不断的小沙弥、喜庆元宵节的人们演绎得活灵活现,观众们不仅能看到整出有趣的故事,还能看到精致的细节:钟馗拿起酒杯喝酒,小沙弥的面部表情不断变化,吹唢呐的乐手手指有节奏地提按,如果不是看到现场表演的“操纵者”,真想不到这是没有生命的木偶在表演。不同于泉州提线木偶表现zhongguo传统的一面,上海市木偶剧团表演的杖头木偶剧《春的畅想》加进了许多流行元素,木偶们随着音乐跳起优美的小天鹅舞,表演的现代舞也是动感十足。《大名府》、《卖马闹府》、《赏花》、《沉香救母》,福建省漳州市木偶剧团和福建省晋江市掌中木偶剧团各自拿出看家本领演绎北派和南派的经典布袋木偶戏。唐山皮影剧团一个多小时的皮影戏《观世音传奇》结束后,很多观众直呼“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还没看过瘾呢!”
  外国的偶戏精粹也来“凑热闹”了。德国和匈牙利的偶戏表演艺术家们给了观众与zhongguo偶戏完全不同的感觉。德国Roser木偶工作室演出的《大师班会》由多个不同主题的短剧构成,时长时短,有的仅有一首歌的时间。有的活泼俏皮,如澡堂木偶;有的则是表现现代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如穿着牛仔裤的年轻人用偶戏表现出的迷惘。道具简单多样,风格和主题也很多元。匈牙利的《魔鬼穷光蛋》则表现了一个头戴小红帽的快乐小青年,手持烤薄饼的盘,战胜魔鬼及坏人的故事,表演风趣,引得笑声阵阵。
  回看偶戏的辉煌前世
  “偶戏表演是使无生命物转化为有生命物的一项奇迹。”俄国偶戏大师欧不拉佐夫曾说。
  我国的偶戏,源于汉,盛于唐,兴于宋。据《明皇杂录》载,唐玄宗曾作过“刻木牵线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的诗句,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当时逼真的木偶戏。而宋元时期更是偶戏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我国,看偶戏也曾经是人们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
  zhongguo偶戏大致可分成木偶戏与影偶戏两大类,而当中又可以细分成很多的小类,如傀儡戏、提线戏、手托戏、杖头戏、杖头傀儡戏、悬丝傀儡戏、木头人戏、布袋戏、木偶戏、掌中戏、影戏、纸影戏、筷子戏、皮影戏等。这次的“东西方偶戏精粹对话北大”就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几场经典木偶戏,如提线木偶戏《火焰山》、杖头木偶戏《春的畅想》、布袋木偶戏《大名府》、皮影戏《观世音传奇》等,让观众在有限的时间里领略更多的偶戏经典。
  早年留学海外的香港人王添强本不是专门学偶戏的,但是在看到偶戏的精妙之处时,被深深吸引,转而专攻偶戏,现在已是国际木偶联会zhongguo中心董事。他有着很浓厚的zhongguo本土偶戏情结,而留学海外的经历使得他对东西方偶戏的不同之处有着深刻的感知:“偶戏的最高境界是人偶结合,我国传统的偶戏就是这样,表演者在台上表演,可以和木偶交流互动,而现在西方的偶戏不是这样。虽然从全世界来看,当前西方的偶戏发展得更好,但是我们作为一个偶戏的传统大国,不应该盲从,而是从我们悠久的偶戏历史传统中去借鉴和找寻。”
  点亮偶戏的今生
  尽管木偶皮影戏这次在北大演出的效果十分火爆,但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多数观众此前都没有现场观看过木偶皮影戏,只是在电视节目或是在一些纪录片中得以“一瞥”而已。业内人士认为,这跟很多因素有关,在剧场演出一场皮影戏需要很大的投资,偶戏也需要更多的人来爱护它传承它。
  这次在北大表演的泉州木偶、漳州北派木偶、晋江南派木偶和河北唐山皮影都入选了我国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跟木偶相关的两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一个在日本,一个在意大利,有着悠久偶戏历史的zhongguo却不是。王添强在研究了国内外大量的偶戏资料后对我国偶戏的现状很忧心,“我们的偶戏历史现在是由法国人来书写的,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河北师范大学的魏力群教授在对散落在我国民间的皮影戏进行考察后发现,90%的皮影戏艺人在60岁以上,而大多数的老艺人已经无法演出了,“如果不加紧抢救保护,后果难以预料”。
  魏力群教授认为,对偶戏的保护应该是对偶戏整个生态环境的保护,单一的保护或是发展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应该从木偶、皮影的制作工艺到技艺精湛的偶戏表演艺术家们,都有一个完善的保护发展机制。世界木偶联会zhongguo中心主席李延年认为,“偶戏无法与动辄投入几百万乃至几千万元人民币的艺术种类相抗衡,只有把木偶皮影作为文化、作为财富、作为瑰宝来对待,才能绽放出它应有的光彩。”
  曾有报道称,在湖北、安徽农村,偶尔还能花几块钱就可以看场偶戏。但是偶戏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达“农耕时代”艺术的阶段,而要与现代人的生活接轨,在不丢弃传统的同时,反映一些现代人感兴趣的主题,例如这次德国偶戏表演艺术家们表演的《大师班会》。
  在我国,一般认为偶戏主要的观众是儿童,但在国外受众并不仅仅局限在儿童,而是有着较为宽泛的观众群。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让更多的人知道偶戏、了解偶戏、喜欢偶戏,是这次“东西方偶戏精粹对话北大”系列活动举办的初衷。
  这次活动的主要发起人之一、福建泉州市木偶剧团团长王景贤认为:“这么多经典偶戏在北大的百年讲堂上演是第一次,我们希望这是一个契机,能吸引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来关注偶戏。以后我们要经常举办这种偶戏进高校的活动,这两天已经有其他高校在和我们联系了。我们也要争取在高等院校开设偶戏专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王景贤说,“我们不甘自我沉寂,我们仍在努力。”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