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寻根问祖”成全球时尚 英国人同成吉思汗攀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解放网-解放日报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近日,一条寻根新闻被多家报纸转载:

  加勒比海zhongguo移民的后人珍妮·杨亭·何到广州寻找150年前的高祖父移民踪迹。法国灯笼制作摄制组全程跟踪拍摄珍妮的寻根之旅。

  珍妮·杨亭·何的高祖父是加勒比海第一代zhongguo移民,1859年3月15日,他与420多名zhongguo人一起乘坐远洋航船,从广州的黄埔港出发,经过1年零四个月的漂泊与中转,到达加勒比海中部的法国殖民地马提尼克岛。  

  有着四分之一zhongguo血统的珍妮此番前来,希望将19世纪中期加勒比海第一代zhongguo移民远赴重洋的经过还原出来,也渴望揭开高祖父的身世和经历之谜。

  珍妮只是近年来到zhongguo寻根的海外华人后裔之一。其实,认祖归宗并不只是zhongguo人的情结。在英国,在美国,在意大利,在世界的许多地方,如今正兴起一种时尚:寻根问祖。

  这仅仅是好奇心驱使么?不。寻根,是一种心理疗法。绝大多数寻根者感兴趣的,往往不是祖先的基因和枯燥的家庭谱系,而是祖先的事迹。他们曾经陷入的生活困境,他们所显示的勇气与弱点,都对寻根者个人产生很大影响。寻根,也是为漂泊的心灵寻找归属。全球化浪潮让很多人如同一棵小草的种子,被全球化的风吹到世界各个角落生长。人们需要有所依托,有所归属;需要知道自己是谁,来自哪里。

  这种寻根情结在演绎出一个个故事的同时,也萌发出一个个诱人的商机。

  英国:同成吉思汗攀亲

  寻根,在英国的业余消遣中,竟然名列第二,仅次于园艺。

  英国媒体列举了一系列数据和事例证明英国人的寻根热情:

  英国系谱学家协会成员人数猛增一倍多;英国接连出版两种家族寻根方面的新杂志;1901年的英国人口统计结果被贴上因特网时,因浏览的人太多,把网站都弄瘫痪了;英国网站上各种寻根搜索引擎越来越多;英国媒体老大BBC(英国广播公司)播放10集名人寻根的系列专题电视片;BBC地方电台推出家庭历史周末广播节目……

  英国最新的寻根时尚活动竟然是:我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后裔吗?

  成吉思汗在马背上横扫欧亚,当时zhongguo领土的版图横跨蒙古至阿富汗,并延伸至俄罗斯和伊朗。蒙古大军每攻占一处城市都会将掠来的美女献给成吉思汗享用,使他拥有了不少混血儿子。成吉思汗逝世后,他的4名拥有继承权的儿子和2名孙儿延续了“家族传统”,不但同样英勇善战,还勤于传宗接代。当年仅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就有40个儿子。孙儿忽必烈南征建立元朝,拔都则统领大军攻占俄罗斯基辅,并侵入匈牙利和波兰。他们将成吉思汗的染色体撒播到亚欧大陆。这样,成吉思汗家族就变得越发庞大了。

  从基因学角度来讲,女性体内有两个X染色体;而男性体内有一个X染色体,一个Y染色体。这种独特的Y染色体通过男性代代相传。在进化中,Y染色体上发生的突变会保留下来,而且会传递给男性后代。譬如某一男性Y染色体有一特定序列,则其儿子、孙子、曾孙的Y染色体都会带有这种特定的标记,这种标记可以视作进化标记,也可以在亲子鉴定等方面起独特作用。

  近10年来,牛津大学的科研人员从zhongguo、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蒙古等成吉思汗帝国版图内及其周边地带,收集到16个族群的血液样本。结果发现,在多达8%的男性基因中,拥有相同的Y染色体片段。按照这个比率,专家估计,现时全球最少有1600万名男性有成吉思汗基因,相当于每200人中就有一人有成吉思汗的血统。即使英伦三岛,也有可能有他的子孙,其中还包括英国皇室家族。

  2004年,当有媒体报道了“基因学家推断成吉思汗可能是英国人祖先”的消息后,大约有2.5万个男性加入这项时尚的寻根活动:花180英镑,测测自己是否与成吉思汗有血缘关系。结果,48岁的英国移民后裔、美国会计学教授汤姆·鲁宾逊成为幸运儿,他的Y染色体竟然与成吉思汗“精确匹配”,被确认为迄今第一位在欧美发现的成吉思汗的男性后人。

  美国:“混血”“混”到啥程度

  “光宗耀祖”是zhongguo的老话,其实,后人的行为可以为祖宗争光,祖宗的光鲜同样可以给后人脸面添彩。

  美国最新的一个寻根结果无疑让希拉里兴奋:她的祖先和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竟然是隔着一个村子的老乡。

  希拉里的祖上是英国矿工,和乔治·华盛顿一样,祖籍都在英格兰。希拉里的父姓罗德汉姆起源于英格兰诺森柏兰郡,在当地是个大姓。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因此美国人也特别热衷于寻根。为了方便美国人寻根,英国“祖先”网搜集了从1790年到1930年1300万美国人的人口资料,供美国人查询自己的祖籍。据统计,已经有50多万美国人愿意花上百美元,接受DNA遗传测试,弄明白自己究竟“混血”“混”到啥程度:有多少非洲、美洲或亚洲人的血统?而美国黑人甚至想从基因代码中找出自己到底来自非洲的哪个部落?祖先是从哪个国家和部落被抓走贩卖为奴的?

  美国的报纸报道,为了扩大自己的族谱图,为了寻根问祖,为了收集他人的DNA样本,一些美国人不择手段。他们会用棉签擦拭陌生人的脸颊,从尸体上拔取头发;他们会长途跋涉数百公里,用一张老照片或者一杯免费的饮料诱使他们的目标对象与他们合作。就算不合作,他们也会想方设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如在咖啡店、餐厅蹲点,偷拿对方喝水、喝咖啡后的杯子。有的人干脆从烟头、牙刷、助听器、指甲刀以及邮票上收集他人的DNA样本。个别人甚至不惜对逝去的先人开棺,获取DNA样本。

  寻根就像是探险,时而惊喜万分,时而又惶恐沮丧。美国人的寻根活动中经常会诞生曲折的故事。如果在寻根中发现祖先有着良好的门第和行为,内心就会充满自豪。一位葡萄酒世家少东家就通过寻根活动,惊喜地发现他和英国王子威廉在300年前是同宗。而第一个被确认为成吉思汗欧美后裔的汤姆·鲁宾逊则特别兴奋。他开始阅读有关这位曾拥有世界上最大疆土的领袖的书籍,有关他的帝国、政府和政策,读得越多,越对他们之间的联系感到兴奋。而且,他还计划好和妻子到蒙古探寻祖先的遗迹。 

zhongguo:认祖归宗修家谱

  谁也想不到,正在热播的电视剧《闯关东》,会激起东北大批山东后裔的思乡寻根之情,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够到山东“认祖归宗”。 

  哈尔滨乃至黑龙江到底有多少山东人?哈尔滨人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山东人来哈尔滨请几个朋友吃饭,席间提出要敬山东老乡一个酒,结果全桌子的人都站起来说:“我们老家都在山东。”

  黑龙江省相关部门此前曾公布过一个统计数字,爷爷辈上来到黑龙江的山东籍黑龙江人占总人数的63%。而这一数据还是忽略了爷爷辈以上的山东籍人数。据初步估算,整个黑龙江祖籍山东的大约占总人数的70%—80%。《闯关东》电视剧的热播,让很多上了年纪的山东人都希望能在有生之年找到祖根,回去烧炷香、磕个头,甚至落叶归根。

  zhongguo人在传统上讲究认祖归宗,重视纂修家谱就是例证。所谓“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私家修谱自宋代兴起,经元、明的发展,至清朝中期达到鼎盛,至今仍延绵不断。一般家谱每隔10至30年就须续修一次,浙江是纂修家谱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仅上海图书馆就藏有浙江家谱5092种。如今,家谱热悄然升温。在上海,热衷于修家谱的人士正逐渐增多。修家谱的市民大多是离退休老人,他们为寻根不顾劳累,数年奔波。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委托家人或亲自展开调查,了解家族历史。在寻根网上,寻根启事多达数百条:

  我从江西吉安过来,在成都安家了,听老人说有我们的祖先外迁到四川,特寻找。我的联系QQ…… 

  我在内蒙古工作,我的祖籍是陕西人,听老人们说我们武姓有都甲,都甲是:佳县泥河沟十都十甲,请武姓有都甲的和我联系…… 

  我家的先祖为:世和;传明、传珩、传友;立仁、德仁、登云、兴云、宝云、祥云、景云;广独、广胜、广义、广成、广喜、广德、广和。听老辈人说,我们是从云南三棵树搬迁到现在居住地的,可是我查了很久也没有查到,有知道的请联系我。电话……

  本人的高祖父为江源来,叔高祖父为江贵来等;曾祖父江保生,1896年生于原湖南省益阳县千家洲泉交河江家坪;祖父江德仁。能否告知江源来以上江氏先祖之姓氏,始祖是否江万里,以确定我的祖居地是否江西婺源江湾? 

  我祖上自江西迁湖北,到我祖父一辈孤身一人到重庆,携带家谱一册,可惜于文革期间散失,仅存的记忆是字辈中一句为正大光明仕(或世),我祖父为大字辈,希望同宗之中有收藏家谱文本的能与我联系,以便认祖归宗。QQ……

  海外华人的寻根旅游更是一匝接一匝,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世界各地特别是东南亚一带和台湾、香港地区的华人姓氏宗亲组织纷纷组团,回内地寻根谒祖。他们寻根时通常是以世代承袭下来的姓氏为徽记,以祖传的家谱、图片等资料为依据而进行。至今来内地寻根谒祖的姓氏已有100多个,囊括了当今zhongguo大部分地区和几乎所有的大姓。

  国外:寻根商机做大

  基因检测发大财。

  基因检测技术以往一直用于科学和医学研究,寻根活动的方兴未艾,促使这项技术从“阳春白雪”变为“下里巴人”,并产生可观的产业前景和经济效益。在美国,已经有数十家基因检测公司,其“血统分析”业务每年可创收19亿美元。

  相关行业也开始傍基因检测发财。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伦敦一家连锁餐馆,与英国牛津大学遗传科学家布赖恩·塞克斯合作,别出心裁地推出了一项“DNA寻找成吉思汗后人”的促销活动,为食客提供免费的DNA测试。在此期间,凡被证实是成吉思汗后人的可以免费享用一顿这家餐厅的美餐。这项活动不仅吸引了英国的蒙古族人,而且也吸引了西方食客,让餐馆的利润额翻了番。寻根活动的兴起,还让遗传检测工具包的销量也不断创新高。

  寻根网站竞涌。

  美国寻根网站“埃利斯岛”在ziyou女神像所在的埃利斯岛上开通后,来自全美的1.2万名信奉摩门教志愿者花了7年的时间,仔细研究了由微缩胶片拍摄的1个世纪前的原始文件,最后整理出了1892年—1924年间共2200万个乘船抵达纽约港的客人的资料。其中包括他们所乘船只的起锚地点和时间,抵达时间,以及他们所持的有联系的美国亲属的名字。现在40%的美国人都能找到一个先人是从纽约港上岸,首次踏上美国的。

  这个寻根网站非常善于拓展商机,还利用先进的交互式计算机技术保留新移民的材料。访问者可以把自己的全家福和个人资料扫描出来提交给该网站作为档案永久保留,也可以录下自己的声音材料上传保存,为下代的寻根提供证据。

  寻根旅游四季不断。

  根据美国报纸报道,全美大约有180万人生活在西维吉尼亚州,然而祖籍能追溯到这个山区州府的人数则要多得多。全西维吉尼亚州八个接待站每天都在不断地接待从全国各地赶来寻根的游客。这一股寻亲热潮极大地刺激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与一般的游客只在路易斯伯格呆上一两个晚上相比,寻根者则往往会住上四天甚至更多一些日子。即使在旅游淡季,也会有这样汹涌的客流。为此,这个州正极力保护历史遗迹和建筑,使寻根游客们能看到自己祖先生活的一些影像。

  国内:寻根商机萌芽

  数年前,就有专家指出:以姓氏文化为核心的产业,今后很有可能成为一个有zhongguo特色的行业。由姓氏衍生的寻根旅游、文化研究等,可直接嫁接到现实的招商引资等活动中。据统计,目前我国有关姓氏寻根的中文网站有200多个,近年来编辑出版的姓氏丛书有10多种,国内许多姓氏的祖居地或发祥地还成立了寻根服务团、举办姓氏文化节、开展姓氏寻根旅游等活动。

  记者从网上发现,深圳还有人做起“姓氏”生意,开了家“姓铭堂”。“姓铭堂”礼品的产品是以百家大姓为中心,以竹简为载体,以仿唐七律古诗形象再现中华姓氏的发展历程,内容有各姓氏的始祖图像及简介文字、自古至近代以来的名人名事、主旨对联等。

  遗憾的是,有意识开拓寻根商机的单位还太少。目前的寻根游,大多还是针对海外华人开设,其实,寻根游在国内同样会有市场。百家姓的各姓氏都有发源地,而姓氏旅游产品市场上却鲜见。此外,姓氏商品除介绍姓氏起源等,还有姓氏家谱、姓氏网站等。而在家谱、族谱中,又蕴藏着丰富的商机,如祖先的奋斗故事等。这将为电影、电视和文学创作提供更多类似《乔家大院》等扣人心弦的创作源泉。

  有关专家认为,在年轻一代中,跨城市流动越来越频繁,随着他们的事业进入稳固阶段后,他们及其后代也会产生寻根动机。推动寻根活动的开展,不仅能让更多的年轻人通过寻找祖籍地,找到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大根;通过加强对祖先的认识,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而且能为基因检测、旅游、文化创作等产业催生更多的商机。(汪敏华)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