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破除实体和虚拟经济“二分法”迷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早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唐学鹏  
  
  对于虚拟经济(金融危机)出现严重“窟窿”并如何将颓势感染给实体经济,已经有一些基本定论,那就是,金融市场的惨烈产生财富缩水,直接影响到未来的消费支出。而资产价格的剧烈下滑使得银行不敢放贷,惜贷产生。更为重要的是,这两个“效应”被流行式地归咎为信心问题,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此类言论如“经济或股市尚好,但主要缺乏信心”。
  这种认识论不能说是错误的,但它的确存在很大的盲点。坦率地说,“9·11事件”之后的美联储就是严格按照这套流行的认识论来行事的。当时,整个美国笼罩在恐惧之中,利率快速飙升、消费哑然中止,格林斯潘高效地对市场注入流动性,伴随着疯狂降息(再加上小布什的减税政策)。格林斯潘的做法神奇般生效了,也许当时刚刚承受互联网泡沫破灭的美国经济真的仅仅“缺乏信心”。关键在于,当格林斯潘用“过火”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时候,他没有注意到新的危险已经产生,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和次贷危机就是这种“拯救学”的回馈。
  我们认为虚拟经济的失调本身就代表着实体经济的错误,因为虚拟泡沫的增长自然会“拿走”一些实体经济资源的投入,从而实质性地改变了生产结构,造成了严重的产业间的经济比价扭曲。例如,在zhongguo房地产泡沫严重的2007年,很多低端产业链条的企业主都将资产抵押,炒作地产,最终却悲惨地高位接盘,导致实际财富被虚拟经济“吞噬”。但在流行的理论里面,这一吞噬跟生产结构是无关的,流行的理论潜在地假定,只要银行愿意放钱出去,只要继续进行信贷扩张,那么被吞噬的部分就被“还原”或“生造”出来。这也难怪经济学家总是普遍地将经济难题归结为“信心问题”。
  如果继续用“实体经济健康、虚拟经济困难”的托辞来掩盖问题,那将带来一个灾难性结局,因为错误的认识产生错误的解决方案。本文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原标题为《破除“二分法”迷雾》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