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北京胡同里“中国餐饮个体第一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北京王府井附近一条胡同里,藏着一家门脸如普通住家的饭馆。店内二十来平米的内外套间,能摆放十来张桌椅。 
  其貌不扬的饭店,门头上悬着“悦宾饭店”四个字,门口竖着一块见证zhongguo三十年改革开放进程的招牌——“zhongguo餐饮个体第一家”。 
  坐在自家饭馆,今年七十六岁的刘桂仙忆起当年种种艰辛和帮助过她的人。
  曾在北京某高级官员家专职做菜的刘桂仙,当年和在北京内燃机厂上班的丈夫每月工资六七十元,可四儿一女中三个都没工作,家里常常入不敷出。要强的她,决定靠手艺开饭馆养家糊口。
  一九八O年,北京只对修理业、手工业的个体经营活动有所放开,其他行业没有相关政策。虽然有为数不多的几家饭馆,但都属国有并由国家经营。刘桂仙为了申请一个营业执照,在工商局里“静坐”了一个月。北京东城区工商局的人不忍看她天天等候,但也着实犯难。
  最后,工商局的负责人“家访”她,认为她真的想干、又执著,不但“顶雷”发文件当“执照”,还又干了件新鲜事儿:做保人帮刘桂仙贷款五百元。
  等把住所改成店堂,布置一新,刘桂仙手里只剩下三十六元。
  可要长期开饭店,就有一个绕不开的粮油供给难题:国营饭店有粮油指标,如没有相关政策,谁给私营饭店粮油指标? 
  这时候,刘桂仙的事情已被众多媒体所关注,而东城区工商局再一次伸出援手,想办法帮她找东城区粮食局,让她以唯一的“试验户”——不以此为政策,不以此为规矩,获得了粮油指标批条。
  饭馆开张做什么菜呢?在那个凭票供应的时代,刘桂仙在集市上发现了唯一一样不用票的肉类食品:鸭肉。三十六块钱,她全买了鸭子,准备做出七八种不同的菜。
  一九八O年九月三十日,“个体饭馆”开张的消息不胫而走。营业第一天,一向清静的翠花胡同里挤得水泄不通,有抱着小孩儿来看热闹得,有排队争着尝鲜的;有zhongguo人,还有外国人(都是记者)。经过盘点,第一天营业就赚了三十八元钱,这差不多等同于当时一个高级工人的月收入。 
  之后,她这里“外宾”不断。美国大使馆的人慕名而来,在这里包桌吃地倒北京菜,还为悦宾饭店画了很多地图,标明从使馆区到悦宾饭店的路线,然后分发给其他使馆。 
  一九八O年秋,美国合众国际社记者写了一篇报道,称“在zhongguogongchandang的心脏,美味食品和私人工商业正在狭窄的胡同里恢复元气。”
  饭店生意火了,刘桂仙也火了。不过,当时有报纸批评悦宾饭店“社会zhuyi制度的国家,做私人买卖不伦不类”。对于流言蜚语,刘桂仙不放在心上。她说,自己不做亏心事,就是想着把饭菜做好,让客人吃好。
  二OOO年,尝到富裕甜头的刘桂仙,又在胡同里又开了一家“悦仙饭店”,营业执照一星期就审批下来,所有食品供应一点儿不用发愁。两个店共有二十来张桌子,管理风格无异,迎着熟脸熟客和慕名而来的人。
  如今,接待过七十多国驻华使节、接待过无数媒体的七旬老太,虽不掌勺了,但差不多每天早九点钟到饭馆,查查饭菜质量、卫生,观察观察店员情绪,下午三点离开。她说,入嘴的东西决不能掉以轻心。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