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永不褪色的"国粹":政府"托举"不起的京剧(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华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京剧团是“政府托举”还是“走向市场”


    近几年来,国家对各京剧院团的投入扶持和宣传力度空前。从1995年开始,文化部每三年举办一届“zhongguo京剧艺术节”——2008年的这届京剧艺术节成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参演剧目院团最多、汇聚艺术名家最多的一次京剧盛会。
    2005年,文化部对全国京剧团评估确定了11家国家级剧团,17家省级重点剧团;2006年5月,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全国重点京剧院团保护和扶持规划”出台,国家5年投入5000万元用于新剧目创作、人才培养计划、公益性演出等扶持……
    上海越剧院院长李莉感慨地说:“我非常羡慕京剧能有这样的氛围和政府扶持力度。当前,戏曲的处境非常艰危,浙江民营剧团在半个月内解散了50%,或者是垮掉了。”
    然而,受到如此推崇的京剧,却依然面临观众市场日益萎缩和京剧院团生机乏力的尴尬。在刚刚结束的第五届京剧节上,74场“精彩”演出,市场售票不到1%,绝大部分是赠票。内蒙古京剧团、宁夏京剧团的负责人坦言,他们几乎从来没有靠从市场上销售门票挣到过钱。
    宁夏京剧团团长阎凤亮认为:“当我们面对现在这样的戏曲困境的时候,其实最重要的是如何生存,然后才考虑发展。” 近年来,戏曲专业人才的主要去向——国有剧团的生存发展面临着诸多压力,不仅进入这些院团很困难,即使进去之后其待遇也是很低。阎凤亮介绍说:“1985年中央面向市场进行戏曲市场化改革,减工资只按70%-80%发放。1989年只发60%,从1989年到2004年,员工每月工资500元-600元,剧团面临巨大困难,15年只创作排演了一台半戏。”内蒙古京剧团团长李小林说:“内蒙没有专门培养京剧的人才院校,人才都是招来由政府花钱送到北京培养,培养的人才还不一定回来,演员缺乏系统培养的机制。现在就是依靠事业单位的‘诱惑’,还能招来些年轻演员。”
    第五届zhongguo京剧艺术节唯一一家参演的民营京剧团——上海燕萍文化艺术工作室已走过了五个年头,它不仅带给观众京剧艺术的享受,而且带来京剧演出市场化运作的惊喜。但作为京剧界第一家民营工作室,它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又折射出zhongguo艺术团体改革的一个无法不面对的现实。这家工作室的负责人周燕萍坦言,如今民营剧团面临政策缺失和市场挤压两大困难。“上海民营剧团不能评职称,人才很难留下;‘进校园’演出没有政府一分钱补贴,没有文化发展基金的支持,也没有专门针对民间职业剧团及其演出市场管理的、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
    “振兴京剧”喊了20年了,但为什么总是得不到大众的认可呢?zhongguo艺术院剧作家曲润海认为:“一方面,有的戏zhengzhi姿态浓厚,人情淡薄。另一个原因,我们缺少一个普及的环节,没有让更多的人看,更多的人学,专家觉得挺好,观众并不知道。”
    流传不开的原因在哪里?“戏曲艺术是有泡沫的。”续正泰说,“剧团为了得奖,弄一个剧目扔一个,得了奖以后就封箱了。” 作为本届京剧节评委的孙毓敏认为,京剧艺术节的许多剧目其实“不能承受评奖之重”,都是大制作,而且不少是贷款排戏。如果获奖,就能够得到省、市领导的满意,京剧团的待遇可能就会好一些,评奖成为影响甚至决定到京剧团的生存的关键问题。戏曲要可持续,要千秋万代地传承下去,根本是剧目可持续演那些“演得起、传得开、留得下,普通观众看得起的剧目,这才是文艺界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浙江艺术团团长翁国生说:“这两年我们团在演出开拓做了很大的努力,我们每年都要下农村,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现在通过我们传统剧目质量提高,现在已经达到三万元一场。这两年当中,我们还搞了校园剧,专门针对中学、大学、小学三种不同成长阶段的学生观众来创作演出不同的京剧剧目,可以说这几年当中,我们把浙江省所有的校园都‘占领’了。”
    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原所长、著名京剧理论家刘连群认为,今天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是经济走向全球化的时代,同时带来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娱乐文化的多元。但是,越是科技发达、经济走向全球化,各个国家都更重视本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我们必须站在这样的高度,来看京剧的未来。不只是京剧要适应时代,而是时代需要京剧。只有在艺术道路上不断创新,才能迎来一代又一代的广大年轻观众对京剧艺术的欣赏和热爱,使京剧艺术成为永不褪色的“国粹”。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