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追讨圆明园文物难在哪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光明观察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据中新社10日的报道,由于来自zhongguo的舆论压力太大,甚至有80多位zhongguo律师组成“公益诉讼团”,准备打跨国官司,佳士得公司已与卖主达成协议,取消圆明园兔鼠首铜像的公开拍卖,改为私下交易,可能会有华人企业家按“何鸿燊模式”,先购得兽首铜像再捐给zhongguo。这是zhongguo人争取民族尊严的一次胜利,但也要看到这离西方国家无偿归还流失文物,还有很大的距离。

  所谓的“流失文物”可分为两类:当代被盗窃或盗掘的文物;由于历史原因被掠夺或低价卖向海外的文物。前者由国家通过法律手段进行追索,作为刑事犯罪打击,效果还不错,比如2001年从美国追索回被走私的河北曲阳王处直墓彩色石雕像;但对于后者,因为年代久远,文物流转线索模糊,一些被掠文物可能已经通过拍卖的方式,被一些博物馆或私人合法持有,国家一般只能根据国际公约,在道义上进行呼吁和追索,希望其归还。这其实给了民间力量运作的空间,通过民间诉讼、舆论压力等手段,阻止流失文物的流通,甚至使文物回归祖国也有成功的案例,比如被八国联军掠走的天津静海大钟,就是经过zhongguo留学生的呼吁,由英国朴次茅斯市无偿归还zhongguo的。 

  圆明园的兽首就属于被掠文物,它是圆明园西洋楼的遗物,由耶稣会教士郎世宁设计,后流失海外,近年每次兽首现身拍卖场,都会引发国人争议——“高价回购文物是zhongguo人的第二次掠夺”,“抢去的文物为什么要zhongguo人买回来?”……

  其实从法律的技术的角度,追索流失文物相当困难,远非大家说的那么“理直气壮”——

  首先兽首是“被英法联军掠夺的”,这个前提就需要“举证”。学者刘阳表示:这两个东西不见得是1860年火烧圆明园那一天流出去的,有史料过记载,之前兽首喷水系统就坏了,咸丰的母亲下令把它们拆下放到库房里。所以,兽首有可能通过别的途径在别的时间流传出境的;可见兽首“非法流传出境”还是需要zhongguo人举证的。虽然我国现行的文物法规规定这类文物的出境是非法的,但这些规定没有“追溯力”,不能以此说明当年这些文物的出境就是“非法的”,从而无法适用有关非法出口文物的国际公约。  

  其次,关于追索文物的国际公约主要有3个:1954年海牙会议上的《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公约》及其议定书;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1995年罗马外交大会上通过的《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这些公约没有“强行法”的地位,只有当事国加入该公约,才受到公约的约束;我国加入了后两个公约。事实上很多西方国家作为“文物流入国”,奉行所谓的“文物国际zhuyi”,以“人类共同享有的遗产”为幌子来为自己获得的不义之财辩解,并没有加入公约,比如1970年公约仅美法加澳四个西方国家加入,英国、日本、德国都拒绝加入,也就是说不受公约的约束。 

  再次,公约也不能确保zhongguo人追回文物。1995年公约规定,非法出口文物的归还只适用于当事国家加入公约之后,因此,它仍没有溯及力。针对这一状况,zhongguo政府于1996年签署该公约时,声明保留对历史上被非法掠夺文物的追索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提出:任何因战争原因而被抢夺或丢失的文物都应归还,没有任何时间限制。但主要西方国家并不受这种单方面声明、原则的约束;从实践上,它没有得到反复履行,成为国际习惯。此外相关公约中的善意持有人、请求时效等规定,也使追索文物困难重重。 

  从舆论压力,再到律师团追索文物,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一种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让全世界听到了zhongguo人的声音,民间力量可能比官方更大——一旦拍卖公司意识到可能伤害zhongguo人民感情,危及商业利益,那么就会放弃拍卖,而潜在买家也会感受到压力,事实上就终止了流失的文物的继续流通。遗憾的是,在这个事件上,有关部门并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比如最适合当原告的圆明园管理处并没有站出来,让民间力量显得有些孤单。(作者:沈彬)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