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青龙山下藏"石头村" 名为"窦村"却无人姓窦(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四方井”有1500年历史

    “我们窦村的古迹啊,可能比夫子庙的还要多。”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见到了村子中央的一处古迹——四方井。井如其名,青石围成的正方形井口,边长有1.5米,不设井栏,井水十分清澈。水井旁边,有几口青石垒砌的规则的长方形水塘,功用各不相同,分别做淘米洗菜、洗衣服、洗便桶之用。井水和周围各塘口,水脉相连,又有一定的落差。其中饮用井,水位最高;淘米水塘,则次之;洗菜、洗衣服、洗便桶的水塘,水位最低。前人的精巧设计造福一代代人。

    古井的历史比窦村还要悠久,据东南大学的两位考古专家考证,水井建于梁朝,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模仿南京城墙建村墙

    稀奇的是,这里不仅有石头垒砌的“护村墙”,而且还有13个“村门”,据说是为了防止土匪抢劫。村长成兴林指着两条巷子交口路面的青石痕迹说,这里以前就是一个村门,窦村沿墙设有13个石门,据说是仿照明南京城的13个城门所建的。整个村子在御敌方面可谓“固若金汤”,到了晚上,村门一关,谁也进不来。可惜的是,在文革之中,这些石墙也逐渐被拆毁了。

    村内的地形也仿佛“八卦阵”,外人进得来,出不去。据说,当年日本鬼子来的时候,刚开始都不敢打进来。

    在石板铺就的弯曲小巷中,记者时不时地还能见到石头房子、猪圈、磨房等。房子墙体用大小不等的石块错缝垒砌,墙基一般以五层大块条石堆砌,间以石灰、草木灰、盐卤的混合物做黏结剂。珍贵的石雕,被随随便便地扔在房前屋后,你可以在院子外面随处见到石凳、石礅、石狮。

    窦村石匠曾进京献艺

    成兴林说,虽然村名叫“窦村”,可是没有一个姓窦的。听老人说,这个“窦”字是南京方言中“斗”的意思,是“聚集”之意。明朝朱元璋大兴石刻,来自五湖四海的石匠聚集到这里形成了一个石匠村,因而有了窦村。

    成兴林告诉记者,以前村子的人全部以做石匠为生,南京城内处处可见窦村石匠的杰作,栖霞山的佛龛、明孝陵的石构件、中山陵的石阶、莫愁湖的抱月楼一百零八将石雕、夫子庙的牌坊都出自于这些能工巧匠之手。

    据了解,1959年,北京建设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建筑”时,就从窦村选拔了程天全等5名石匠进京献艺。

    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专家说,2003年明孝陵申遗成功,离不开窦村石匠的贡献。他们负责了神道石地面、石台阶、棂星门、金水桥石栏板、享殿四周须弥座的修整,及三层须弥座上的栏板、望柱的复原。工程所需新石料都是由窦村石匠在龙潭、青龙山中精心挑选的青石。修复中,虽然磨坯等环节用上了电动工具,但像雕刻缠枝纹或波浪纹等工艺还是要靠纯手工,电动工具取代不了。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