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蔺相如故里”寻踪:洪洞县许村蔺姓是后裔(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蔺相如在邯郸的史话 
  赵国的始祖,是为周穆王驾驭巡视天下而立功受封的“造父”,其封邑即位于霍山南麓的山西赵城(今属洪洞县)。公元前403年,周王朝封造父后裔赵籍为“敬侯”,追认赵为侯国,正式揭开了“战国时期”的历史。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敬侯元年(前386),赵国迁都于邯郸。当时,赵国的疆域在今山西中部、陕西东北一角、河北西南和河南西北部地区。蔺相如生活在赵国后期的赵惠文王时期,当时秦、楚、齐、燕、韩、赵、魏等7国的纷争十分激烈,秦国日益强大。
  赵惠文王时,有楚人给赵国献了“和氏璧”。贪得无厌的秦昭王闻讯,提出以秦国十五城交换“和氏璧”。赵国君臣既担心同意交换会遭受秦国的欺骗,又害怕不同意交换引来秦兵的侵略。在这一危难的时局面前,蔺相如挺身而出,受命出使秦国,以大智大勇的精神,揭穿了秦王以“十五城”交换“和氏璧 ”的谎言,成功地“完璧归赵”,以此被封为“上卿”。嗣后,又在“渑池会”上,面对秦王让赵王“鼓瑟”,以羞辱赵国的行为,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作为回击,成功地挫败了秦王的阴谋,以置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行为,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为国立功的蔺相如又以大局为重,不与年高气盛的大将军廉颇争强斗气,主动退让,避免冲突,终于换来廉颇的醒悟,导致“负荆请罪”、“将相和”的圆满结局,保证了赵国内部的团结和实力,为国家建立了“名垂青史”的不朽功绩。 
  “赵都邯郸”的“蔺相如遗迹” 
  邯郸位于太行山东麓,在这座“赵都邯郸”城内,至今还留有“回车巷”等有关蔺相如的遗迹。
  据民国28年刊《邯郸县志》“地理志。古迹”载:“回车巷:在城南门内。世传廉颇欲辱相如,相如引车避之於此。”(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本239页)。这处著名的古迹位于邯郸古城“南城街”南端路西,是宽有10步、长有80余步,东西连接南城巷和大南街的一条小胡同。在小巷东端南侧的墙上,镶嵌着一块“蔺相如回车巷”的横额,下面是一块记载蔺相如回车避让廉颇事迹的《回车巷碑记》。站在这条狭窄的小巷前,读着这篇简短的碑文,对蔺相如这位光辉历史人物的崇敬之心不禁油然而生。笔者在这条小巷附近仔细观察,发现除了这条“南城街”之外,周围的古老街道都已经被“改造”无遗,变为全新的现代化建筑,笔者不禁为这条“回车巷”的前途和命运深感担忧!
  其他有关蔺相如的遗迹是“蔺相如宅”和“蔺相如墓”。据民国28年刊《邯郸县志》“地理志。古迹”载:“蔺相如宅:在县西南二十里。今其地名蔺家河。”(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本239页)。笔者循迹访问了距离邯郸市区10多公里的蔺家河村,了解到该村有200多户人家,1000多口村民,只有王、贾、陈、刘等姓人口,已经没有蔺姓人家居住。仅在村口遇到一块由现代人竖立的“蔺家河碑文”曰:
  “邯郸之名,始见於《春秋谷梁传》周灵王三十六年(即公元前546年)。蔺家河位于邯郸西稍南约十公里处,系蔺姓人居住地。因村边一河,得其名……王姓乃村中大户,另有贾、陈、李、金、韩、齐、杨等诸姓共居。今已无蔺姓人家。村人勤耕好学,民风淳朴,《广平府志》、《邯郸县志》、民间传说及一九九五年由大名人士张建华先生主编的《邯郸辞典》均有文字记述。村史悠久,沿袭至今,公元前279年已有文字记载,千古无可争议之名相、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生於斯。蔺多谋善辩,胆识过人,以大局为重,善与人和,固邦安国,德昭后世。蔺相如少时,聪慧伶俐,喜博览群书,有一日,其教师对众学生讲,要一笔写出一个有棱有角、四四方方的字,众弟子无一对答。平时寡言的相如,提笔成字,有角有棱,四四方方,是为‘乙’字。渑池会辱秦王,索回和氏璧和秦占十五城;太行山石鸡岭兴兵禁鸡鸣;大公无私,回车巷让廉颇;草市口除村霸;曲阳城染鲜血;七月十七日羌村会显神灵,美名相传。其后人经考证,多留河南水冶、磁县贾壁、峰峰蔺家沟。山东、山西等地均有其后人。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原来蔺相如晚年,朝里奸佞郭开霸揽朝政,暗通秦国,陷害忠良,老将廉颇远走魏国,相如赋闲故里蔺家河,忧国忧民,抑郁成疾,病魔缠身,日愈加重。知道在世日子为时不多,举家人于床前,深情而言:‘秦王有狼虫虎豹之心,赵国小人当权,早晚要秦国所吞。因渑池会辱秦王,尔等对我恨之入骨,一旦亡国之日,必对你们斩草除根。要隐姓埋名,远走他乡。’直至汉、明时期,才恢复其原姓,然其后人,不管移到哪里,皆难释桑梓情怀,故蔺家河修庙、铸钟,必捐银两,而蔺家河人缅怀先辈蔺相如,同其后人打交道,都像待家人那样诚,至亲至爱,其情融融。至此,蔺家河无蔺姓人,虽众说纷纭,蔺相如系蔺家河人无可争议;蔺姓人因近河居得村名‘蔺家河’亦无可争议。村中百姓,父老乡亲,因出名相蔺相如常引以自豪,树为典范,作为楷模。……邯郸市铸铝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王致学撰文。二○○○年六月十三日”
  笔者在抄写碑文之余,访问了聚集在村委会办公室闲谈的10多位老人,证实该村确实已无蔺姓人家居住。但碑文中所记蔺相如出生于斯也无充分的史料证实。
  又据《史记蔺相如廉颇列传》注:“蔺相如墓:在邯郸西南六里。”(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九册,第2449页)。又据《史记正义》载:“蔺相如墓在邯郸西南二十三里。”又据民国28年刊《邯郸县志》“地理志。古迹”载:“蔺相如墓:距城西南三十五里。相传有相如墓,已湮没。”(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本239页)。由于时久年湮,这处古迹已经渺无踪影,蔺相如是否埋葬于此也就成为一桩无法求证的历史悬案。按照古代的习俗:古代名人死后,其遗骸要“落叶归根”运回故里。而在其生前活动过的地方,往往还要建造埋有其本人衣物的“衣冠冢”,以表示永久性的纪念。据此判断:邯郸地区的“蔺相如墓 ”,仅仅是一座“衣冠虚冢”而已。
  “蔺相如故里”重现光辉
  值得一提的是一直无人探讨过蔺相如的逝世时间。据前引《蔺家河碑文》的民间传说“蔺相如晚年,朝里奸佞郭开霸揽朝政,暗通秦国,陷害忠良,老将廉颇远走魏国,相如赋闲故里蔺家河,忧国忧民,抑郁成疾,病魔缠身,日愈加重,知道在世日子为时不多”等情况,可以推测蔺相如的逝世时间,当在廉颇出走魏国(公元前244年)以后,至公元前236年秦拔赵平阳(山西临汾)之间的一段时间。
  蔺相如出身于僻居山区社会下层的普通平民家庭,却表现出勤劳智慧、勇敢正直,卫护正义、义薄云天,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热爱国家、顾全大局的高贵品质。这与他从小受到当地民间纯厚朴实、忠良正直、嫉恶如仇、不屈不挠的民风、民俗的熏陶和影响不无关系。他因此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根据《礼记》所载“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的原则,蔺相如为国家建有“能御大甾”、“能捍大患”之功,所以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国家和人民发自内心的尊敬、热爱和理所当然的祭祀、崇拜。只不过是近百年来,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错位和混乱,才逐渐对这位光荣、杰出的历史人物有所漠视和淡忘而已。
  据悉:“蔺相如墓”所在地的古县县委、县政府已认识到“蔺相如墓”是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出于开发当地人文旅游事业的长远考虑,已经在开发和修复“蔺相如墓”、“蔺相如庙”;修建“蔺相如大街”;塑立“蔺相如像”;新建“蔺相如纪念馆”等,以打造一条“蔺相如故里消夏、避暑、观光、修学旅游线路”,为我省晋南地区的旅游线路增添一处全新的人文历史景观。
  作者:孟繁仁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