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春晚成就的文化记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你看,或者不看,除夕之夜的春晚总会上演,不早不晚。
从1983年至今,央视直播或录播的春节联欢晚会举办了28台,而且还将继续。祭拜先祖、贴新对联、吃年夜饭、包饺子、看春晚、放鞭炮,是当代大多数zhongguo人在大年三十这天要做的几件事。说春晚是春节的新民俗,似乎也不算夸张。
这一切和电视技术的发展有关。传播力决定影响力。
电视信号覆盖着广阔大地,家电下乡不断地把电视终端扩展至偏僻的地区,精心打造的综艺节目、明星云集的舞台现场,有效地撑起了传播内容。种种元素使除夕夜的晚8点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时间标志。那一刻,电视遥控器是千家万户无声的集结号,荧屏上,喧天锣鼓与盛装歌舞准时前来,开启这场新的春节仪典。
很难想象,有亿万的忠实观众一年一度守候在电视机前,观赏同一款节目。即使全球影响最大的电视转播赛事足球世界杯,要享受这样的热情,也得四年等一回。春晚无疑是这个电视时代的“神话”之一。
近几年的春晚,频频遭遇舆论白眼,其中最受诟病之处是广告植入。小品演员服装上印着食用油商标、手里拎着道具名酒,魔术师变走的是知名品牌的饮料,种种刻意的呈现,让人看到在晚会节目菜单背后,还有一串长长的广告清单。
这从一个侧面让“春晚经济”浮出水面。作为一款收视率奇高的节目,央视春晚自然不差钱。但是广告投入的放量增长也在春节期间催生着各式各样的晚会,从各个地方台办的春晚到各种以曲艺、动漫等为主题的春晚,无不集为观众找乐、为商品制造广告空间的功能于一身。
但是,央视春晚在晚会春节档依然是一个最大的存在。这不仅在于其能够号召全国最优秀的演员、汇集最优质的节目,也在于其作为一种国家级的“仪式”,所必须负载的创造认同、整合社会的文化功能。
兔年春晚前,一款名叫《我要上春晚》的衍生节目应运而生。农民工歌手组合旭日阳刚演唱的《春天里》成功入围,这首歌唱出了许多普通人生活的不容易,也展现了普通人在逆境中奋发的积极心态,真正实现了主流话语所信奉的“三贴近”原则——“贴近真实、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纵观历年的春晚,留在人们记忆中的精品节目,无不如此。当年陈佩斯小品中对商品经济初期不良商贩的针砭、赵本山“卖拐”系列中对社会诚信的呼唤、邰丽华“千手观音”对身残志坚极具美感的震撼表现,都把宏观意义上的国家叙述蕴藏在微观层面的民间话语当中。相形之下,近年来的节目则在形式创新的窠臼里兜兜转转,难免创作上有乏力之感,而效果上又有观众“不买账”之惑。
不过,无论如何,几乎全民收看的央视春晚都在创造着老百姓的共同记忆。很少有一样东西,在一段时期内被成千上万的人期待、展望、观看和评价,而春晚恰恰是。所以,从“乡恋”到“相约九八”,从“虎口遐想”到“如此包装”,从“宇宙牌香烟”到“组团忽悠我”……春晚成就着zhongguo人一年又一年的文化记忆。
你喜欢,或者不喜欢,春晚的面孔总在那里,不舍不弃。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