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兔年聊兔:看那些活跃在创意世界里的兔子们(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吉兔坊“接棒”兔儿爷传承
“我要做平民化玩具”
本报记者 陈星星
农历虎年的最后一周,北京百荣世贸商城,因临近过年而变得有些冷清。但其中一家小小的店面仍然忙碌:几十尊兔儿爷摆在货架上,店员正忙着包装发货……
这是北京城里最火的兔儿爷销售基地:吉兔坊。
“没想到这么火”
年底卖了10万个
“没想到这么火”,29岁的胡鹏飞是吉兔坊的负责人,谈起兔儿爷的畅销,他直呼意外:仅今年年底,吉兔坊就销售了10万个兔儿爷泥塑,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两倍多。而在2006年左右,每年的销售额只有几百个。
在很多人看来,兔儿爷的红火不过是近一两年的事。但早在明代,人们就有请兔儿爷的中秋习俗。相传北京流行瘟疫,月宫中的玉兔借了神像的盔甲,打扮成人的模样来到人间,挨家挨户行医。兔儿爷就是一种兔首人身的泥塑,取意感谢玉兔为人间祛病除灾。
去年中秋节前,兔儿爷被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选定为“北京中秋形象大使”,由奥运形象福娃设计者之一吴冠英设计。兔儿爷“隆重”回归公众视野。
“手艺人也是企业家”
不能仅靠政府保护
实际上,吉兔坊一路走来,并不容易。2000年,胡鹏飞从陕西老家“闯”到了北京,还是做老本行泥塑。最困难时,他连每月300元的房租都交不起。
2004年,胡鹏飞尝试做兔儿爷。他花了一个星期,做了10件非常精致的兔儿爷泥塑,定价每件200元。没想到,半年多后他去店里看,基本没卖出去,兔儿爷们身上披了一层灰。
接二连三的打击,促使胡鹏飞不得不思考:“手工艺品起源于民间,是老百姓的东西,不能总高高在上,要让老百姓有意愿而且有能力消费。”他下定决心:自己既是一个手艺人,也应该成长为一个企业家。
转机出现在2006年:胡鹏飞搬进了北京高碑店民俗园,享受到了政府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惠措施——以每月500元的价格租下了一间90平方米的房子,作为生产销售基地。
如今,吉兔坊除了在百荣世贸和天坛有店铺、在通州宋庄有“大本营”外,还在河北设立了生产基地,员工也发展到了30名。
胡鹏飞坦言,“民间工艺不能仅靠政府保护,必须自我更新,要有市场意识。”
“自我更新”首先体现在对产品的开发上。为了让兔儿爷成为所有人都能消费得起的“平民化”玩具,胡鹏飞对兔儿爷进行了细化发掘,在型号、造型、功能,甚至价格上,都下足了功夫。
另一个体现“市场意识”的例子是:以前吉兔坊卖兔儿爷,用黑色塑料袋一装,就交给顾客了,“特别不体面”。胡鹏飞于是开发出了精美的包装盒,盒内附有兔儿爷文化简介。 
对于今年兔儿爷的热销,胡鹏飞既高兴又有点担忧:“如何延续品牌,是我目前考虑最多的事。现在又走到了一个节点,要防止产品过于商业化,这样容易没有文化厚度。”
两天前,他刚带着吉兔坊的3位手艺人,给北京一所国际学校的学生上课。一整天,他们教了600多名学生如何制作兔儿爷。在他看来,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这是一个接力赛,现在,这一棒在我手里。”(陈星星)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