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传统庙会的“突围”之战(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龙潭庙会 本报记者 孙戉摄
 
    今天是正月十五,过了今天,年差不多就过完了。
 
在北京过年,最大的节日活动就是逛庙会了。所谓庙会,原本是有庙,能烧香才叫庙会,但由于北京庙已不多,所以,自1984年开始大规模恢复庙会起,北京对庙会就有了新的定义:百姓节日期间上香祈福、旅游、娱乐的公共场所。今年,北京举办了大约20个庙会(不包括灯会和文化活动),其中在宗教场所举办的庙会不足五分之一。
虽然少了庙,但北京每年逛庙会的人仍有数百万之多,而且有增无减。有人打趣,不逛庙会你遗憾,逛了庙会,更遗憾。岳佳莉“郁闷的厂甸之旅”就很有代表性。
老样子恢复难
安全,安全!
老北京人对厂甸庙会的不满,正是其最大的痛楚——在原地举行,难以为继;易地举办,更难让人满意。
“厂甸庙会就是个大病号!”几位亲手把厂甸庙会送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专家痛心疾首。
厂甸庙会是全国首个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庙会,能有这个殊荣,靠的就是它依托琉璃厂文市,一年一次,盛大并充满年味儿、文化味儿、北京味儿。2010年春节,因为安全压力太大,厂甸庙会告别了自清朝康熙年间就依托的场地——琉璃厂和南新华街,转到陶然亭公园。这一转,就没了根和魂。今年,在各方呼吁下,厂甸庙会将陶然亭和琉璃厂都算作举办地,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虽然尽心竭力,仍然不讨好。
“南新华街上有7条公交线路,为了庙会年年要白天断路。东西琉璃厂共有27个路口,都设置安检,可能吗?”主办方的困难,让专家也很为难。
自2001年厂甸庙会恢复以来,原宣武区文委主任许立仁曾连续6年担任庙会现场总指挥,直到现在,他每每路过南新华街还脊背发凉,不寒而栗。“总有如履薄冰的感觉。”许立仁回忆,厂甸庙会是在大街上举行,没有出入口,没有门票,所以根本无法调节人流量。除了担心人群踩踏,还怕发生其他意外。“如果原地举行,安全的确无法保证,的确有些不负责任。”作为力主恢复厂甸庙会的人之一,许立仁比谁都愿意它原地举行,可是,太难了。
厂甸庙会难以为继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文化活动越来越少,游客的抱怨越来越多。
这又是一本难念的经。但归根结底,还是安全。
厂甸庙会刚恢复那几年,最多时曾安排30多档花会来表演。天桥的中幡、延庆的木偶秧歌、密云的扑蝴蝶、门头沟的太平鼓、怀柔的二魁摔跤……特别受欢迎。厂甸庙会还曾立起过海王村的门楼,搭起过茶棚、电影棚,棚里放满长条板凳,传统味道十足。但是,一有表演,人群就不走了,都聚在一起,人多到低头看不见地,只能看见脚。茶棚影棚里,人也多得无处容身。
“为了安全,只能一再瘦身,可不就没什么可看的了!”许立仁叹息,即便回到原地举办,这么多游客也很难让厂甸庙会维持原来的样子。
其实,为安全所困的又何止厂甸?白云观、潭柘寺等处的庙会从来不敢大肆宣传,不宣传,来的人就已经承受不了了,哪儿还敢再嚷嚷啊。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