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莫言、余华、格非热议中国文学的“出口”问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京报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近日,英语世界中历史最悠久的世界文学类杂志《当代世界文学》推出了“zhongguo当代文学专刊”。该专刊登载了食指和陈东东等诗人的作品以及张柠、张清华、张颐武等批评家的评论文章。
昨天,该专刊的出版座谈会在北师大召开。莫言、余华、格非、李洱、李敬泽讨论了zhongguo当代文学“热闹”的现状,以及文学的“出口”问题。
《当代世界文学》于1927年创办,如今这个杂志社与北师大文学院以俄克拉荷马大学孔子学院为平台,建立了合作关系。其6月份的“zhongguo当代文学专刊”还宣布将建立“纽曼zhongguo当代文学奖”。该刊的推出也引发了作家、批评家们关于zhongguo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的讨论。
据俄克拉荷马大学委派的代表,汉学家Stalling介绍了zhongguo当代文学在海外的境遇:“美国读者已经品读过北岛、苏童、谭恩美的作品,残雪的作品在美国也越来越流行。”清华大学教授张清华说:“有时候,晚上睡不着,我就想食指住在郊区的家里,而莫言、余华已经住进毫宅,穿上名牌,还能不能在站在人民的立场写作。”莫言笑着插了一句:“收入越来越高是假的。”座谈会上,久未露面的诗人食指也到场,朗诵了他的作品。

-
杂志简介
《当代世界文学》(WorldLiteraturetoday)是英语世界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份世界文学杂志,由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学者Roy TempleHouse在1927年创办,最初名为《海外书览》(BookAbroad),1977年改用今名。该杂志主要刊登当代世界各国优秀文学作品,发表相关作家、作品的评论,报道学类图书出版及学术会议的信息等。鲁迅、丁玲、王家新、哈金等重要zhongguo作家都有作品在该杂志上发表或受到评论。

-
相关讨论

莫言

当代zhongguo文坛乱箭齐发
目前的zhongguo当代文坛像是乱箭齐发,每个作家手里都拿了箭对准文学的目标;也像万马奔腾,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方向是通往文学的终极目标,谁也很难认同别人的选择。主旋律的时代早已一去不返了。这样的局面并不完全由作家来决定,当前zhongguo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决定了这一切。好比“打工”在我眼里,是个名词,无非是他们背着行李卷朝同一个方向前进,但具体到打工诗人那,有无限的辛酸痛苦和短暂的乐趣。
真正文学的共性是关注人的命运、生存、情感,这才是zhongguo文学进入世界文学的前提,也只有当zhongguo文学具有了广义世界文学的特质,才有可能进入国际文学的范畴。

余华

我很荣幸遇到这个时代
我七年前去韩国,书店还很难看到zhongguo现当代作品,上个月去就发现完全不同:韩国出版商对zhongguo现当代文学热情洋溢,明年几十位当代作家的作品将被翻译成韩文。总的来说,无论是韩国还是欧洲,zhongguo作家的作品被翻译出版是越来越容易了,甚至出现竞争的局面,一方面是因为zhongguo当代文学达到了进入世界文学的实力,另一方面和zhongguo国际地位的提高有必然的关系。
我很荣幸我遇到了这个时代。

格非

当代文坛热闹其实没什么东西
80年代很多人对西方的理想化想像是错误的,他们认为“我的文学在zhongguo得不到承认,一定能在西方领赏”。有一个著名诗人第一次去德国的时候,他哭诉在zhongguo只有很少的人写诗,以为可以在西方得到承认,但人家反过来告诉他德国的诗人更少。渐渐的,反倒是很多外国作家羡慕zhongguo的专业作家制度,作家可以在大学教书,一本书卖四五万养活自己没问题,毕竟汉语这个语种覆盖的市场很有活力。
我认为,幻想破灭会带来新的问题———自闭,最近常听到一些中文系学生有这样的倾向。留学生越来越多,但是他们很多连zhongguo文学都不读。
总之,开放的背后潜藏着再次自闭的危险。当代文坛的热闹其实没什么东西,复杂化的背后是单一化。

李洱

自己喜欢的作品很难被翻译
80年代写小说的人都有共识,那时zhongguo文学界和外国文学界有共同的标准,他们认为好的我们也认为不错,我们认为好的他们也认同。现在不同:讲一个尴尬的事,我的书在德国出版后,德国记者来采访我,从头至尾就拿我和棉棉等人做对比。遗憾的是,我自己喜欢的作品很难被翻译,而我写的一个关于农村的短篇小说,被很多国外的汉学家翻译了要发表。总之,汉学家和作家,至少和我对作品的理解有错位,为什么这样,我没想清楚。

李敬泽

不被世界消化的更重要
对这个时代,我觉得不必大惊小怪,从1840年之后,每一代人都在经历大同小异的哀号,生活却依旧继续。时代表征的东西并不是那么重要,zhongguo作家对世事沧桑有着直接的把握。但你看《水浒传》、《红楼梦》,尽管在世界文学的秩序中很难找到它们的位置,它们却世世代代滋养着zhongguo人,这不仅是传统、古典、传承的魅力,它们体现了zhongguo人的文学精神。相对于世界文学,它们就像奶一样难以溶进水,它们不被世界人民消化,却对zhongguo人暗自起着巨大的作用。我认为,这一点是需要充分注意的。某种意义上,那些不可能被纳入世界文学图景的作品暗藏着对zhongguo人而言特殊的经验与价值。
记者 曹雪萍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