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日本借了中国的七夕 强健了民族精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星岛环球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2007年7月7日是“卢沟桥事变”七十周年纪念日,也是日本一年一度的“七夕节”(1873年日本修改历法,遂将七夕移至公历纪念,见图)。“卢沟桥事变”堪称zhongguo国耻,全球华人都会以各种形式进行纪念,铭记日本当年对中华民族造成的深重灾难。然而,日本人恐怕是不会纪念的,七夕——这一源于zhongguo的民俗节日的到来,民间舞照跳、歌照唱,从中寻求进取的民族精神。

七夕习俗起源于汉代,zhongguo古代的妇女在这一天都会仰望银河,向美丽的织女乞求智慧和巧艺,当然,也求赐美满的姻缘,因此又称“乞巧节”。日本人后来从zhongguo“借”去了这个节日,但其功用主要不是祈祷爱情,而是祈求姑娘们能拥有好手艺。

如若说中日民间对“乞巧”的愿望没有太大分别的话,那么,关于七夕的传说,恐怕就可以看出中华民族与大和民族在性格上的区别。

在zhongguo,关于牛郎与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千百年来,zhongguo人对于这段爱情悲剧总是唏嘘不已,并对天神(如王母娘娘)的残忍、专制、无情多有诟病——事实上,透过古代文学或传说,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这种悲情故事以及其中所承载的美好寄愿。

但在日本,牛郎与织女似乎就不那么值得同情了。原来,当日本人从zhongguo“拿来zhuyi”后,将传说进行了改编:牛郎与织女在天帝的撮合下喜结良因,但牛郎在婚后不再勤于放牛,而织女也疏于纺织,这对年轻夫妇的懒惰震惊天帝,从而被分开。后来,牛郎织女为了争取一年一次的相见机会,不得不卖命工作。

日本人的这种教化式传说,足以令国人震撼!也许有人会说,一个小小的传说又何必如此较真?但事实是,就在zhongguo人逐渐淡化传统节日(奇怪的是,国人另一方面又强烈呼吁保住这些节日)之时,日本(还有韩国)却仍竭力维持他们“借”来的传统,并从中继承强大的民族精神。

历史上的日本师从zhongguo,包括佛教、儒家思想等,但他们却不是一味地照搬,而是加以改进,形成了适合它本民族的文化精髓,并为统治阶层服务。从七夕的传说,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的一种民族忧患意识:身处岛国、资源匮乏、天灾不断……面对这些恶劣的生存环境,若没有强健的民族进取心,日本恐怕早就在历史中湮灭。但如今,日本人的学习能力与勤苦精神已经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与肯定,模仿也好,拿来zhuyi也罢,只要能使国家强大,他们统统不会放过。

反观zhongguo,自诩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但且不说如今的“文化危机论”,单从七夕的悲情传说足可窥见民族精神的某些糟粕。zhongguo属大陆国家,生存环境要比海洋岛国优越许多,耕地文明的发达造就了自给自足的国民意识。有人也许会说,古人其实也是生活艰苦——教科书上关于民生维艰、封建统治者残暴的文字多的是,但史实却是,每一次的战争以及朝代的更替,大多是因为农民被逼得无路可走的时候才发生的。对于大部分农民来说,只要有田可以耕种,哪怕是一点点的实施,足矣。正是这种“知足常乐”的心态,形成了zhongguo人安于现状的精神。

这种精神看似与七夕无关,其实不然。安于现状后,人们总会对别人的苦难产生“同情之心”——这种同情,成了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牛郎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等神话传说,又如文学作品《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与焦仲卿等等,其实都是悲苦剧,而人们对此除了愤慨,恐怕更多的还是“同情”。正因如此,在zhongguo众多的民俗节日的传说中,很少体现“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教化功能。

近百年来,国人一直在探讨日本赶超zhongguo的原因,触及民族精神的精辟论点也警醒了不少国人。事实上,关于zhongguo人安于现状与日本人图进取的争论流行多年,但又有多少人觉醒了?多少年过去了,zhongguo人还沉醉于“我耕田来你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的美好生活,而日本人却是“轻舟已过万重山”。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