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中大哲学教授因病去世,满腹经纶会5门外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学生说,他是一个内心干净的人,有着真正的美德,俨然古代哲人生活在自己身边。11月28日上午,57岁的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宪因患脑瘤在广州逝世。他瑞士深造9年熟练掌握5门外语,其中两门是古典语言希伯来语和希腊语。中大哲学系教授冯达文说,他属于典型的厚积薄发的学者,正处于思想成熟期,但天妒英才实在太让人惋惜。张宪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11年12月3日下午4时在广州市殡仪馆青松厅举行。
  “记得上希伯来语的课上,坐在我前排的你是那么可爱地打了两个小盹儿”;“长得胖胖的、矮矮的、壮壮的,为人特别憨厚、真诚,是典型的仁人”。在张宪离世后,朋友们深情回忆道。

  在瑞士深造9年厚积薄发

  冯达文教授是张宪1978年到中大哲学系读书时的老师,直到现在冯达文对学生时代的张宪仍有很深刻的印象。在上zhongguo哲学史时,张宪不是拼命地记笔记,而是用心倾听,“当时感觉这个习惯坐在第二排的学生很特别。”

  本科毕业,张宪继续在中大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罗克汀教授。罗克汀是国内现象学研究的开创者,解放后哲学界有“南罗北艾”的说法。“北艾”为艾思奇,“南罗”即是罗克汀。张宪也是罗克汀在“文革”后招收的首届硕士生。

  1985年,冯达文眼中的“特别的学生”留校任教,师生变成同事。冯达文说,当时学校的思想尤为活跃,张宪是思想活跃分子中的一员。

  当时zhongguo现象学研究仍属于开创性阶段,张宪不满足于这一现状。于是在1991年远赴瑞士弗莱堡大学哲学系深造,一去就是9年。冯达文回忆,当时张宪每年会给自己邮寄明信片,能感觉到“他当时与孤独为伴专心做研究”。

  在弗莱堡进修时,学校是双语教学,德语和法语都要用到。也正因此,张宪的德语和法语都有很好的训练。因为有奖学金的帮助,他得以心无旁骛地专心读书,回国时带回来足有20多大箱的书籍。

  有意翻译哲学大部头著作

  1999年,张宪回到中山大学,很快成为哲学系副主任,主管教学。但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张宪在教学方面的投入。学生回忆,张宪不像很多的大牌教授不愿给本科生上课,他对给本科生授课有很大的热情,备课认真,即使是同一门课程,下一年授课时也会是新的与以往不同的内容。

  离世前,张宪是中大哲学系宗教研究所副所长。该研究所成立时对语言要求很高,要求必须有希伯来语和希腊语的训练,张宪跟着同学一起上希伯来语和希腊语课。这也就意味着,张宪能够相对熟练地使用德育、法语、英语、希伯来语和希腊语,这在如今的学者中尤为罕见。“他是厚积薄发的典型。”冯达文说,但也正因为这一点,冯达文对张宪的早逝更为感到可惜,“现在正是他思想成熟的时候”。

  中大哲学系副教授张贤勇也认为,张宪在学术上的前期积累过程比一般人要长。在瑞士,已是30多岁的张宪,要全新学习德语和法语,而且还要能够学术阅读和写作的学习,其间的付出可想而知。

  如今,张宪已出版《启示的理性——欧洲哲学与基督宗教思想》等多部著作问世,也有已进入出版环节的新书。他还有更为宏大的学术计划,有意翻译托马斯·阿奎那和奥古斯丁的大部头著作,但现在已成永远的遗憾。

  每天听外语广播3小时

  张宪是一个生活很有规律的人。他每天都在读书,而且每读一本书都会做详细的笔记。也充满对哲学的热爱,孩子的名字也有“哲”字,寄托着他希望孩子读哲学的心愿。冯达文介绍,张宪基本上每天下午4时都会去游泳。学生蒋鹏回忆,在游泳池边,张宪老师也会和学生谈哲学,讲学术。

  张贤勇说,成为哲学系的博导后,张宪买回一个多波段的收音机,借此了解时政,更为重要的是保持德语和法语的新鲜感。学生蒋鹏在张宪住院后得知,自己的老师原来是每天早上6时起床,先后听英语、法语和德语的广播要有3个小时。

  生活如此规律,但没能逃脱病魔的纠缠。今年5月底,在香港讲学的张宪下楼梯时莫名摔倒,回到广州后到医院检查发现已是脑瘤晚期。

  8月份刚刚手术出院时还可以走路,但10月初朋友再去探望时发现他行走已要轮椅相助。更为让人揪心的是,作为一个惯于思考的人,他的语言表达已不流畅,有想法但却难于表达。

  学生评价:他让人温暖

  在一位学生的眼中,张宪是一个内心纯净的人,正是这种人格魅力让自己格外佩服。曾有学生说,张老师见到人时眼睛会发出奇特的光亮,让人感觉特别的温暖。他的学生说,张宪老师有着忘我奉献的精神。最为明显的是愿意为同行帮忙做事。

  其实,张宪是国内很多哲学译著的校对者,有些译著可以说是再翻译,在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中,校对不能算为学术成果。有人劝他可以与译者沟通,署名两人合译,但他拒绝。“他是学术圈的好人,也可说是‘傻人’。愿意为他人作嫁衣裳。”这位学生说。

  学生回忆,很少听见张宪老师在背后议论人,更不会听到他对别人做不好的判断,“他的内心真的是非常干净。”这位学生说,这是他的天性使然,美德是自然而然存在的。“任何人际关系的风波,到他那里都会因淡然一笑而消弭”。 文/记者徐静 通讯员黄爱成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