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在碎片化的信息时代 你是否有再写一封信的冲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在不远的未来,在那个即将被电子云统治的时代,信封会消失吗?明信片会消失吗?邮票会消失吗?你学生时代辛苦练好的一手漂亮钢笔字,会消失吗?”
这些天,在郭敬明的微博上,出现了这么几行字。
郭敬明怀念的,是用笔在纸上写字的质感,是书信那种深入内心的、隐秘而专注的交流方式。而借用微博,则更能唤起大众的记忆。
在文学圈里,这不仅仅是郭敬明一人的冲动。
刘心武的新书《人生有信》,是由去年他在《上海文学》杂志上开的同名专栏结集而成。据他透露,开这个专栏的起因,是他前些年在装修房子时,把许多装东西的纸箱存放在了朋友家。其中一个被他遗忘的纸箱两年后才被注意到——里面有冰心等文化老人多年前写给他的信函。
陈旧的信纸与墨迹所传达的富有质量的情感,一时让刘心武感到内疚,因为他曾拒绝出席冰心病逝后黎巴嫩政府为她追授勋章的仪式。
而蒋勋的《欲爱书》,则在他的粉丝中引发了一场猜谜游戏。
这是这位美学大师一本极其私密的情书集,记录了蒋勋写给Ly’s M的12封信,写自世界各地,是他分手后的怀情录和持续一年的书写治疗。这位让蒋勋一直魂牵梦萦的Ly’s M究竟是谁?从书信的字里行间,有粉丝猜测Ly’s M是位男性,也有人认为,Ly’s M可能不是一个具体的人,只是一种情感的抽象寄托。
或许只有纸信与笔墨,才能最完整、最原始地呈现这种深层次的隐秘情感。
比起随时被删除的电子邮件、140字的微博、符号化的短信,书信无疑代表着更郑重其事的年代,同时也是更落子无悔的情感。
实际上,历史上曾有不少作家,尝试用书信的形式写成小说。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卢梭的《新爱洛绮丝》、普希金的同名短篇小说《普希金》,这些经典之作,给予全世界读者们无与伦比的代入体验。
然而,时间与人不同,它不恋旧。
就像商店遭遇网店,纸质书遭遇电子阅读,唱片遭遇流媒体,交响乐遭遇电声乐队,舞台剧遭遇电视剧,电影院遭遇高清在线播放器,胶卷遭遇数码相机……书信,在互联网开始蔓延的那一刻起,就遭遇了电子邮件,乃至更为快捷的手机短信。
人类在数百年工业文明时代创造的传统生活方式,几乎全面遭遇危机。面对效率极高的新技术产品,那些仍旧存留的生活方式,除了老客户的习惯以外,几乎只有真实的质感了。
在其中,书信以比上述几例更快的速度,被取而代之。
新媒体时代很神奇,一天同样24小时,似乎比我们小时候要短得多。这必然导致我们做每件事必须更短、更快,也必然导致信息的碎片化、思维的碎片化。
而更深层的因素,在于人的情感本身的快餐化。书信体小说,在年轻一代人看来,往往显得陈辞滥调,表达情感的方式又容易无序而失控。
感情一时激荡,便坐到桌前,取来纸和笔,写下长信,如今已成为一种奢侈。似乎只有极少数的有闲者和有心者,还会去细细品味其中的细腻与质感。对于某些人来说,这个过程是一种享受,比如80后作家张悦然,会写一些永远不会寄出去的长信。
他们付出了时间与精力,收获的,是今天绝大多数人已经丢失的东西。
(记者 屠晨昕)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