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文化建设的“辽宁声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尽管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但推动历史前进的,尽皆是那些当仁不让的奋进者。他们竭力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给这片土地留下点什么,哪怕遇到种种意见和阻力。尽管以平庸的态度看来,这些努力有可能化作西绪弗斯式的“徒劳”,而这种消极态度在文化建设上,尤其普遍。 
  但显然,做和不做,结果完全不同。历时半年,《辽宁日报》“重估zhongguo当代文学批评”系列策划(同名文集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专访了多位zhongguo批评家、作家和编辑家,组织了读者调查,连续刊发系列报道。这些报道对“为什么真正的批评总难出现”这一文坛症候进行把脉,通过设置议题、读者调查和专家访谈,总结出批评脱离文学实践、批评与商业走得太近、缺乏理论勇气等内在因素,同时也提炼总结批评的重建路径,提出回归作品、重视评奖、改善批评环境等具体措施。在社会大文化的视野下考察批评主体、批评对象与整体环境的互动关系,达到了重建文学批评应有的社会广度和思考深度。
  对文学批评的系统思考和报道,其经验可以追溯到两年前问世的“重估zhongguo当代文学价值”系列策划。zhongguo当代文学的评价问题不仅关系文学创作本身,同时也反映了zhongguo文化的现代性焦虑。这种焦虑的解决需要审视本土文学经验、借助跨文化话语实践和民族文化价值的自我梳理才能达成。“重估”系列敏锐地抓住郭敬明加入zhongguo作协等新闻事件,访谈王安忆、陆天明等本土作家、借鉴德国汉学家顾彬和日本学者谷川毅等域外眼光,并通过回溯文学评价标准问题、文化价值观等本源性问题,对“当代文学价值”进行了相当到位的关注和讨论,并在学术深度和大众传播效果上得到了较好的契合。
  几年来,除《重估zhongguo当代文学价值》、《重估zhongguo当代文学批评》这样的大型策划报道,我们频频听到文学和文化建设的“辽宁声音”。《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刊发的“廖文”系列文章,毫不避讳地直面当代文学和批评现状,显示了当仁不让的理论勇气和文化自觉。系列文章先后关注“文艺精品”、“文艺批评”、“群众文化”、“现实zhuyi”等重大理论问题,试图围绕文化建设的“人民性”主题,重新审视文艺创作和文化建设的原则性问题,推进对文化建设关键环节的理论思考,加以深化和细化。文章刊发后或引起共鸣,或引发反思,甚至引起讨论和争议,总之“颇不平静”,它们直面那些似乎司空见惯又触目惊心的文化现状,不肤浅地故作惊人之语,而是寻找症结所在,鲜明地提出自己的文化主张,看似苛刻的批评背后,其实是恨铁不成钢的殷切,而最终落脚在文化和批评的建设上。
  日前在辽宁举办的一次文艺评论研讨会上,雷达、陈众议、孙郁、王尧、赵慧平等评论家对“廖文”系列文章写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比如如何清晰地界定“人民性”、重视对资本与文化关系的思考、改进行文风格与写作机制等。专家们认为,这些文章的观点在文学界似乎并不算最新最潮,文章写作上也并非无可挑剔,但它们关注的问题需要有人去挖掘和总结,提交给社会各方进行沟通对话,凝聚为社会共识,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才有可能化作实际的文化行动。沟通桥梁的工作至关重要,但是它很可能没有功劳、只有苦劳,更可能相当寂寞、无人喝彩,但它至关重要,甚至因此而显得更为重要。
  文化建设的“辽宁声音”并非空穴来风,它得益于辽宁丰厚的文学积淀,得益于《当代作家评论》这样优秀刊物团结的艺术家、批评家人气,更得益于辽宁省委省政府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和实实在在的文化支持,如此才整合了社会文化建设的多种资源,促成了持续不断的文化建设行动,把文化强省乃至文化强国的宏大设想化作一连串细致绵密的文化针脚。
  积跬步以至千里的“廖文”系列文章、《重估zhongguo当代文学价值》以及《重估zhongguo当代文学批评》系列报道,其几十万字放在全国报刊的书山文海中,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它凝结的心血和诚意却有目共睹,它发出的声音应会在文化建设的漫漫长路上回荡它的余响,留下它应有的位置。
  在文化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迈出文化强国至关重要一步的今天,我们向那些自觉的文化行动致以敬意,为他们勤奋的工作和默默的担当致以热情的喝彩!董阳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