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吉林通榆:以墨宝园为龙头 欲打造书法文化名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吉林新闻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一个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一般以经济的繁荣为基础,但也有例外,这就需要有自信、自觉和自强的劲头。作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的通榆县,正以全力打造“书法文化名城”为目标,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突破口,积极发挥县域文化产业园的龙头效应,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双轮驱动,有效促进了通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挖掘厚重文化底蕴,形成鲜明特色文化
通榆县位于吉林省西部,科尔沁草原东陲,是一座文化底蕴厚重的城市。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片土地上就有先人繁衍生息,182处珍贵的文物遗址充分展示了通榆从新石器时期至元明清时期文化的繁荣与延续。20世纪初,木板年画、民间剪纸等工艺大量传入通榆并得到丰富与发展。1991年通榆被国务院命名为“zhongguo现代民间绘画画乡”。通榆现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项目15项,其中11项列入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项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地方戏、文学创作、摄影、书法等文化艺术形式声名远播。通榆境内的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AAAA级旅游区,以“美在天然,贵在原始”而位列“吉林八景”第三名。专题片《家在向海》1992年被时任共和国总理李鹏带到世界环发首脑会议上,在向海拍摄的电视剧《永远的田野》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数字电影《向海的故事》和乡村题材电视剧《我的土地我的家》均在央视备播。随着一系列影视剧在向海拍摄播映,通榆及向海的知名度一再攀升。以此为契机,通榆县连续举办了六届以“zhongguo向海”为品牌的生态旅游节。与此同时,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如“包拉温都杏花节”、“向海大雁放飞节”随之兴起。近年来,通榆县以实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为目标,倾力文化惠民工程,让百姓共享文化硕果,实现文化发展城乡全覆盖,形成了以城市各协会为中心、以乡镇文化中心站为枢纽、以村级文化大院为基础、以文化专业户为补充的多层次、多体制的群众文化网络。独具韵味的草原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旅游文化为通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坚实丰厚的文化基础,特色鲜明的塞外书法文化名城正在崛起。
坚持龙头带动,提升文化产品竞争力
为了提升旅游层次和城市品位,实现生态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通榆县启动了“书法文化名城”建设。2011年9月,占地6万平方米,集国内外当代书法名家书法作品、碑刻艺术和园林建筑艺术于一体的书法文化传世园林——墨宝园正式在通榆县揭牌启幕。墨宝园的建成,填补了东北三省没有主题书法园林的空白。墨宝园成为北京大学、台湾文化艺术联合会等13家单位的创作基地或示范园区,并获得了共青团中央第五、第六、第七届连续三届、持续6年的全国青少年书法美术大赛承办权。园内的历代书法20星宿雕像已入选全国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书法教材封底插图,对于提升墨宝园的知名度、吸引力将起到巨大作用。墨宝园以zhongguo高端文化大格局的战略思维不断的将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与链接,拥有以全国政协常委、zhongguo文联副主席段成桂为首席顾问的21位相关领域高端领军人物组成的顾问团体。墨宝园在传承祖国书法文化方面的作用日益彰显,作为文化产业龙头,其所蕴藏的商机也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可。
墨宝园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成立将运用文化产业经营的方式,积极推进对外文化交流,全方位开发文化旅游、文化礼品、书画装裱和茶艺文化等项目,成为区域性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和核心。以“墨宝园”为依托,通榆县举办了墨宝园系列文化活动,成立了翰墨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组建了文化产业促进会和zhongguo向海书法名城联谊会,聘请一流的专家团队,在墨宝园的周边设计建设以文化建筑群为核心,以房地产带动文化产品经营及人们娱、购、吃、住、休闲为一体的商业性文化产业园区,从而形成完整的以墨宝园为中心的文化商圈,现已有14户企业入驻墨宝园文化产业园。
打造文化名城,构建大文化发展格局
未来五年,通榆将以“墨宝园”书法主题园林为中心,通过规划引领、政策支持、产业聚集、项目带动、旅游拉动、活动造势等途径,积极构建以“墨宝园”书法主题文化园林为中心的通榆文化产业发展大格局。加强文化产品开发,以墨宝园为龙头,结合墨宝园系列图书、拓片和文房四宝等文化艺术品开发与生产,全力打造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做强通榆文化品牌;拓展民俗民族文化,建设民俗文化园,发挥其在传承文化、带动就业、激活旅游、拉动经济等多方面的综合作用;加强文化与旅游的深度结合,借助向海旅游节、包拉温都杏花节等系列活动,发展特色旅游餐饮业,着力提升地域文化和饮食文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撑力;精心策划引进重大文化项目,坚持高标准建设和引进一批文化产业骨干企业,积极培植和鼓励本土文化企业发展,着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我县的新兴支柱产业。努力营造特色文化氛围,强化文化人才引进培育机制,选拔培养“文化能人”,全面掀起群众文体活动热潮;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启动“五馆一中心”项目,改扩建高规格体育场,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队伍建设管理,强化文艺团体的建设与管理,开展送戏剧、送图书、送电影下乡系列活动,全力夯实群众文化基础。
可以预见,乘着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东风,经济与文化的共融共进必将让通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
(本文作者 通榆县委宣传部 薛丰刚 吴珍)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