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申遗预备名录排位数惊人 催生“整合申遗”模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贫困县斥巨资助力崀山申遗引发了许多思考。

在网上搜索“申遗”相关词汇,除了刚刚申遗成功的元上都遗址、澄江化石地,同样热门的还有西湖、大运河、鼓浪屿等。其中,大运河申遗带来的整合申遗升级发人深省。几十年间,世遗在游客心中又有了怎样的概念变化?

告别“单体”时代 申遗“打包”成趋势

元上都遗址、澄江化石地申遗成功分别填补了我国元朝文化遗产、化石类自然遗产的空白,这自然是我们能从申遗中获得的好消息。而据游客邓先生回忆,前几年的丹霞地貌申遗则让他对世界遗产地有了另一层面的认识。“那时,学校正好组织崀山实习考察,短暂的停留除了让我对崀山的丹霞景观流连忘返外,也让我更现实地触摸到了这里人文环境与自然景观的落差。”

不久,贫困县新宁斥巨资为崀山申遗助力的消息便远近传播,遭到了不少诟病。今年,作为这种资源整合申遗的升级版,京杭大运河、丝绸之路等跨越多个省区的大规模申遗工程同样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从上世纪80年代长城、故宫等景观申报世界遗产开始,世遗带给人的一直就是‘单体’印象,也就是说,人们能从这样的独立个体中建立对世遗的清晰概念。”zhongguo旅游研究院区域规划所马晓龙认为,游客的这种认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限定各国申报遗产数量后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限制性条款减慢了申报的速度,已经排到第几十位的预备名录便催生出了‘整合申遗’这种模式。”按马晓龙的说法,相对弱小的地区只有通过联合才能搭上申遗的便车,而这当中,必然就会出现“互相拆台”、“牵强附会”等问题。

建立文化“自信” “保护”为首要前提

已经走访了多个世界遗产地的著名旅游达人“七色地图”告诉记者,世遗在全世界其实是一种低调的华丽,只是在我国才被烙上了一些高调的标签。这样的认识也得到了马晓龙的认可,他认为,很多地区在申报世遗的过程中过于夸大了其旅游发展功能,没有考虑到供需关系和世遗的文化传承本质。“值得一提的是,发展旅游业并不是世界遗产地本身的目的。”

在“打包”申遗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之后,如何保证这样的遗产地质量便成了重中之重。大运河、鼓浪屿申遗相继提上日程,围绕这些地区的修缮和保护工作也渐渐明朗。旅馆整顿、水质提升……保护与开发成了申遗中的“主旋律”。有网友调侃,鼓浪屿今后将难以享受到几块钱的坐船待遇了,于是纷纷想赶在申遗成功前走访一番。

近年来,北京加快推进“中轴线”申遗的消息也引来了持续热议,这条长达7.8公里、几乎贯穿整个北京古城区的地标,其申遗前后可能的遭遇让游客们的担心一时间也水涨船高。马晓龙认为,世界遗产地评定带来的理应是一种民族自信,我们要坚守的不是一个称号而是文化本身,同样,它的维护也需要全民族去实现。

“像敦煌莫高窟这样珍贵而又脆弱的遗产地,保护和传承是唯一的主题,包括我们的游客,在走访这样的地方时无论认识还是行为规范也都要建立起一种‘可持续发展’意识。”作为某网站做的关于世遗走访记录排行榜上唯一一位入围前25名的zhongguo旅行家,七色地图认为,在世界遗产地的认识上,国外的“低调保护,高调传承”十分值得借鉴。

■延展阅读

申遗的“国家战略”

2011年,zhongguo的申遗项目原本为杭州西湖和zhongguo五大连池风景区,在进入最后评审阶段后,后者毅然退出了此次评选。

对此,马晓龙在《申遗亟须制定国家战略》一文中强调,我国在世界遗产申报这项工作中缺乏清晰的国家战略。他认为,五大连池申遗过程中的“一进一出”,肯定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从相关规则来看,遗产申报都是以国家为单位,并不是以地方为单位进行的,因此资源浪费是国家层面缺少相关战略规划导致的必然结果。很显然,在“资源整合”申报世遗阶段,如何保证方向的正确性,国家战略至关重要。

晨报记者 李小娟 夏丹丹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