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作者不屑创意不足 艺术衍生品开发之路任重道远 (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济南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国内扶持政策缺席 版权保护不力
虽然状况不少,但办法总比问题多。除了“自下而上”的反思之外,在文化兴国口号下,国家政策理应有所倾斜、知识产权应该保驾护航。遗憾的是,现实情况并非想象的乐观。
西沐认为,制约衍生品市场发展的首要问题为版权保护,“这是艺术衍生品最核心的东西。版权通过授权实现收益,版权的保护现在是国内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版权的保护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保护一样,目前国内的环境,治理的力度和整个版权发展的状况,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优化。所以版权的保护,目前我们面对的问题比较多,缺陷也比较大,无论从法律、管理、监管各个方面都是空白。”
国际艺术授权基金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ARTKEY艺奇文创集团董事长郭羿承对艺术授权的研究已有十几年的时间,他指出:“艺术授权在国内还属于成长期,面临着知识产权保护薄弱和人才不足以及盗版的困扰等问题,但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广阔的市场,待开发的潜力也是巨大的。”
而具体到扶持政策上,好几家被采访的机构负责人多表示“没有看到”。中央美院教授余丁也说:“国家没有特殊政策,但目前我们处在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艺术衍生品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能够获得大量的国家支持。前几年,做艺术衍生品的先导者,比如ARTKEY、首博等都申请到了北京市文化产业引导基金,所以我觉得支持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支持到什么程度可能是个问题,我还是希望国家能够在进口艺术衍生品关税上给予一定的优惠。进口国外艺术衍生品可以带动国内产业的发展,如果能将这些好的设计产品引进到zhongguo,那么我们首先是个重要的消费国,然后我们具有非常强大的生产竞争力,所以如果我们能给国外的艺术衍生品市场进行代工生产等,将会形成一个非常大的新兴产业。”
总体而言,艺术衍生品之路任重而道远,因其在我国才刚刚起步,身陷“问题”包围圈也不难想象。万事开头难,随着相关法律政策与知识产权不断完善、消费者意识不断增强,艺术衍生品可拓展的空间毋庸置疑。需要警惕的是,不要在利益的面前乱了阵脚,注重品牌的营造才是王道。
艺术家观点:艺术衍生品就是消费品
艺术衍生品是艺术市场重要的一部分,它在西方已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在国内却刚刚起步,但也逐步受到大家的关注。艺术衍生品作为艺术品的消费形式,丰富了普通人的生活,让生活艺术化、趣味化。而当代艺术众多特点鲜明的作品,是衍生行业挖掘消费潜力的重点对象。值得注意的是,从原创作品到衍生品,艺术家亦是重要的参与者。因此,99艺术网采访了当红艺术家郭伟,试看他对艺术衍生品都有哪些观点。
“衍生品纯粹就是消费品”,这句话在我与艺术家郭伟的交流中,他两次提及。郭伟介绍说,国外博物馆或美术馆将馆藏大师的作品衍生到一些物品上非常普遍。一条丝巾,一旦印上凡·高或者达·芬奇的名作,一方面呈现出佩戴者对大师的追忆,另一方面也可以是一个人文化品位的表征。艺术衍生品相对而言就是消费品,普通人能消费得起,在得不到原作的情况下,以这种方式将“作品”带回家,也挺好。
当然,郭伟的作品亦介入到衍生行当。当时一个墨西哥人找到他,将具体事宜商量了之后,以艺术授权的方式签有合同,明确彼此的权利与义务,“允许复制多少件,在什么时间结束等。如果有销售的话,会有一定比例的提成。有合同会显得正式点,也是起码的前提”。就这样,作品以复制品的形式限量印刷,购买者可以得到艺术家亲笔签名的保证书及编号。
郭伟表示,开发艺术衍生品的重点并不是为了挣钱。“这种形式让很多喜欢你作品但买不起原作的人能换一种方式拥有它”,同时对艺术家也能起到“宣传的作用”。“有时候原作只能在美术馆看得到,不可能买走,但通过复制到明信片、日常用品、画册上,或者通过仿真复制等手段,只要你喜欢都可以买回去放在家里,从情感的层面上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在艺术衍生品未来的发展前景方面,郭伟认为:“随着艺术品越来越受欢迎,大家对衍生品文化概念认识程度也会越来越高,发展空间比较大。但总体而言,衍生品纪念的成分超过了其他的功能。衍生品不存在投资的价值,只是一个纯粹的消费品。”(易小燕)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