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国宝“徐谓礼文书”传奇:黑市售卖曾被当假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徐谓礼文书”录白敕黄(局部)
 

 
被盗掘的徐谓礼夫妻墓


武义东郊的龙王山下,武义江奔流,山下江面开阔,鸟鸣相闻。 
  龙王庙一侧的小山坡上,黄土散发着新翻过的气息,角落里,偶尔能看到几块灰砖,一座古墓被封土覆盖着。
  它的主人叫徐谓礼,一个南宋普通官吏,与许多古墓一样,他的妻子也合葬其中。
  2005年,5个盗墓贼在这里打开一个盗洞,将墓中物品洗劫一空。直到去年底,这伙盗墓贼才被抓获,并追回部分赃物。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追回的物品中,一份详细记载徐谓礼仕官生涯及其政务、长达17卷的文书,就此震惊了史学界。
  昨天,武义县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这是民国新史学创立以来,我国首次在墓葬中发现宋代文书。经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徐谓礼文书”是国家一级珍贵文物。
  现在,让我们进入这件国宝的传奇经历。
  公元1202年(南宋嘉泰二年),武义人徐邦宪家里又添了一个儿子,起名徐谓礼。
  这一年,徐邦宪已经45岁了。当时,他是南宋朝廷一个不可忽视的权臣。
  徐邦宪参加科举考过礼部第一名,又娶了状元、思想家、文学家陈亮的妹妹,加上自己在工作中理事果断、善荐贤才,徐邦宪曾官至工部侍郎兼临安知府,也就是主管经济的大臣以及首都杭州的市长。
  徐谓礼是徐家的小儿子,从小,他就生长在这样书香门第又地位显赫的家庭里。像当时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他在少年时每日研习四书五经,以求科举博取功名。
  然而他并没有成功。
  宋人徐谓礼
  “官二代”恩荫入仕
  第一份工作是杭州粮食局科员
  在宋代,对于科举没有成功的“官二代”来说,依靠着父辈的地位关系,也可以得到朝廷任命,获得一官半职,这种制度被称为“恩荫”。
  官宦之家出生的徐谓礼,对这一套zhengzhi制度的每个微妙细节谙熟于心,他很清楚在官宦生涯里,有两个最大的障碍。
  首先就是“恩荫入仕”这顶帽子。在宋代,恩荫让很多官二代有了一个体面的行业,然而他们在zhengzhi地位上要比科举出身的官员低很多,他们中几乎没有升迁为高官的。
  另外一个,就是南宋冗肿的官吏编制。因为官位少,官员多,往往在官员受朝廷差遣后,前任还在岗,不得不等到他离职后才能正式上任,运气不好的,一个职位还有好几位官员排队等着上任。
  徐谓礼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临安府粮料院当承务郎,相当于在粮食局做一名普通科员。这一年徐谓礼19岁,他的人生刚刚开始。
  一生12次升迁
  死前被任命为泉州市长
  在南宋30个级次的官阶中,承务郎是排在最末尾的从九品,比周星驰的《九品芝麻官》还小了一点点。
  那时南宋最大的对手是金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常识,让南宋不得不重视粮食问题。
  临安府粮料院就是首都的粮食局,分管官俸和军饷,徐谓礼虽然阶次很低,但幸运的是,这个年轻人被分配在了一个重要部门。
  接下去的34年里,徐谓礼的仕途乏善可陈,简单地说,他从中央到地方,从低级到中级,当过苏州吴江县的副县长,南京溧阳县长……一直到江西上饶市长、福建泉州市长。
  徐谓礼一生共升迁了12次,最后的品秩为从六品。
  让徐谓礼引以为傲的是,在他的一生中,共有三次因政绩出众而受赏升迁,对于恩荫出生的官员来说,这种破格提拔非常难得。
  对后世最大的影响
  是举荐了著名奸相贾似道
  然而,这并没有帮助徐谓礼名垂青史,他对后世最大的影响,或许就是为著名奸相贾似道写了保状。
  在那个时代,举荐亲朋好友当官很正常,徐谓礼文书的“官员绩效考核表”,一共80则,31则为徐谓礼为亲友所写的各类保状,其中一则的作保对象,就是贾似道。
  因为徐谓礼举荐,贾似道走上仕途,但日后位高权重的贾似道,并没有对大他11岁的徐谓礼涌泉相报。
  1252年,徐谓礼人生中最后一份任命交到了他手中,“提举福建市舶兼知泉州”,这相当于管理福建的海关负责人兼泉州市长,当时,这里是南宋最大的港口,也是全世界的贸易中心。
  然而仅仅两年之后,53岁的徐谓礼就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他去世时仍然坐在信州知府(上饶市长)的官位上,没有等到泉州知府的离任。
  徐谓礼的后人,将他与妻子一起埋葬了起来,地点就在他的老家,武义县熟溪街道胡处村龙王山上。
  除了一些简单的罐罐瓦瓦,后人还请人在纸上誊写了徐谓礼一生的委任状及考核表。这是对他官场生涯的全部记录,也是对他曾经活着的最后证据。
  斗转星移,徐谓礼和妻子很快淹没在时间长河中。直到2005年,几只刚打造不久的洛阳铲,5位各怀鬼胎的盗墓贼,才将这段历史重见天日。
  在武义、永康一带,有不少文物爱好者,其中不乏盗墓贼。他们平时以“风水先生”为幌子,四处搜寻古墓的踪迹。
  三四十岁的程某、杨某、王某、汤某和徐某,就是这么一群人。汤某对古董文物、风水都有研究,而王某个子只有1.5米,更是盗墓界小有名气的人物。
  但他们敲开徐谓礼,仍然是个意外。
  五个盗墓贼
  挖笋意外发现古墓
  一夜之间洗劫一空
  2005年4月,王某在武义县熟溪街道胡处村龙王山上挖笋。隐约间,他看到了泥土中,露着一些石头台阶,虽然有些破败,但明显是人为铺上去的。
  当晚,王某就找了程某、杨某等人,拿着事先准备好的洛阳铲,往地上戳去。七八下之后,铲子碰到了类似石板的东西,根据经验,下面有古墓。
  很快,他们用铲子挖了下去,砖砌的石室露了出来。石室整整齐齐,缝隙处用三合土填补,是个百分百密封的空间,也就是说,之前没有人盗过。
  他们拿着钢锥,把石室凿出了一个洞,一具紫红色棺木呈现在了眼前。盗墓贼拿出斧子,朝着棺木的一角用力劈了过去……
  随后,王某从被砸开的口子爬进棺内,眼前的物品让他心跳加速:镇纸、砚台、私印……用衣服擦一擦,还能看出光亮。
  他知道,墓主很可能是个官员。
  当盗墓贼们洗劫完墓内物品后,天已经蒙蒙亮了,他们拿着“战利品”,悄无声息地回家了。
  黑市售卖被当成“假货”
  卖出去又被退回
  那一晚,盗墓贼将墓中的镇纸、砚台、私印偷走,还顺手把蜡封的文书拿走了。为了不引起别人的注意,这些东西,他们五人分头保存。
  之后,他们开始了长达四五年的“避风头”。
  直到2011年,他们才敢把这些宝贝拿出来贩卖。镇纸、砚台、私印……很快就脱手了,唯独那些蜡封的文书,让他们头疼。
  把蜡封拆开后,看起来有17卷文书,靠着一些古文知识,他们知道,这是南宋时期的文书,而且好像是一个官员的“履历”。
  这超出了他们的知识范畴,不知道17卷官员“履历”能卖多少钱,但他们清楚,必须要一起出手,不能分散。
  他们开价80万元,并挑了最长的一卷文书,拍了照片,到市面上找买家。
  可一听说是南宋时期的纸质文本,大家都质疑这宝贝的真实性。2011年,他们曾出手卖给北京的一个古玩收藏者,可成交之后,买家越想越觉得文书是假的,他找到盗墓贼,要求退货。
  盗墓贼只退还了一部分钱,因此,有4卷文书被北京买家扣下。
  博物馆长无意中发现
  警方追回17卷文书
  在此期间,那张文书的照片四处流传,恰好被武义县博物馆原馆长董三军看到。
  一开始,他也以为是假的。
  直到2011年3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嘉励到武义出差,看到了这张照片,他把照片放大,仔细研究了上面的文字,得出了结论:无论内容或形式,这卷文书没有伪造的可能。
  郑嘉励推测,既然近期有人想“出手”这卷官牒文书,最大的可能,就是有古墓刚刚被盗。
  董三军立即向武义县公安局报案。
  经过调查,警方锁定了盗墓贼之一的程某。但为了文物的安全,警方没有贸然行动。
  最后,专案组想出了一个办法:让武义县公安局潘警官假扮对文物感兴趣的“富二代”,乔装成“买家”,以照片不能辨别真伪为由,要求程某带实物前来交易。
  程某果然上当,他透露,他们手上剩余的13卷文书和3卷空白纸张,分别存放在5个人手里。
  为了吊住这些人的胃口,2011年10月,潘警官让中间人给程某带去口信:他愿意以100万元的价格购买,程某等人心动了。
  当年12月28日晚,专案组展开收网,五名盗墓贼被抓捕归案,13卷文书也被追回。
  今年7月5日,流散在北京的四卷文书被追回,17卷“徐谓礼文书”集齐。
  本报记者 朱丽珍 张苗
  本报通讯员 徐文荣 文/摄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