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有多少小剧场被迫成企业 中国小剧场的身份之惑(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被遗忘的角落?
这边,开心麻花搞得“风生水起”;那边,一度经营惨淡的雷子乐笑工厂又“拨云见日”。然而在这些民营文化企业大获市场成功之时,还有极少的一部分企业如同蓬蒿一样,依然在坚定地走着自己最初梦想的道路。
提到话剧《驴得水》,很多人并不陌生,然而,其首演地——木马剧场却不甚出名。就是这样一个小剧场,每年演出300余场,接待观众七八万人次,首演了诸多颇具影响力的剧目。据木马剧场经理唐虓辉介绍,目前剧场勉强维持收支平衡,而前期的银行贷款到今天还没有还清。
无独有偶,有上海“最大的民间艺术仓库”之称的下河迷仓也处于同样境地。如果说北京的几家社会型文化企业还可以“相互取暖”,下河迷仓在上海可谓“孤军奋战”。早期,它只是一个单一的公益性民间戏剧交流平台,而今天它的业务范围已经扩展到了整个艺术门类。“概念艺术节”“秋收季节”“迷仓电影节”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每年举办。几年前,上海还只有三五家民间业余剧团,而现在已发展到了四五十家,他们大多和下河迷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然而,下河迷仓的一切经费支出,都是靠创办人王景国自己掏腰包。时至今日,它并非企业,也非NGO(政府认定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仅是一家在上海市民政局登记的文化社团。在王景国看来,政府准许下河迷仓存在,就已经是一个梦想的实现了,至于让政府高度关注其社会影响和文化价值,暂时还不敢“奢望”。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