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他们凭什么轻松赚钱? 策展人年入几十万引争议(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zhongguo没有“独立策展人”?
董先生是早期第一批策展人中的一员,随着对年轻油画家推广的成功,其名气在行内越来越大。他先是和画廊主合作,利用画廊进行策展、推广,2008年后,他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画廊。不过,他的名片上始终印着“策展人”而不是“总经理”。“我更乐意别人称我为策展人。”董先生对此极为坚持,“我做的不是纯粹的生意。”
事实上,2005年以后,很多策展人形成了“复合身份”,或者干脆转型成为画廊家,也有的最终又由画廊家回复为策展人,“像我就自认为自己是独立策展人。我不参加艺术博览会,基本也不代理艺术家,按照策展人而不是画廊去运作。策展人应该有自己的策展事务所,现在我的事务所正在办理中。”在顾振清看来,策展人有三种,一种是有“公粮”的策展人,存在于体制内的机构或商业机构的,有经济来源;第二种另有职业,属于“半独立策展人”;第三种是独立策展人,不担任任何公职,是“艺术个体户”:“他们自己找饭吃,很难存活,必须找到经济来源。而只要寻找经济来源,就必定会跟商业机构合作或建立商业机构。没有纯粹的独立策展人和非盈利单位。”
“是否把独立策展人作为自己的首要身份”成为顾振清界定独立策展人的标准:“如果策展人不是他的第一身份,他同时是机构负责人、机构创办人,或者批评家、大学客座教授等,那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独立策展人。”
“我不看好所谓的独立策展人。”在广州某艺术品机构任艺术总监的戴文辉认为如果不严格界定的话,自己也算得上是个策展人,“但是严格讲,独立策展人跟市场上我这种所谓的‘策展人’定位应该不一样,他们应该要受过专业的艺术训练,起码要有很强的艺术鉴赏能力,不光会看,还要会说会写,在办展之外,还要能告诉普通大众怎么鉴赏,怎么看待年轻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还要有社会的人际关系,能筹集到资金。除此之外,他们还要能平衡人际关系,并同时有推广的能力,需要跟艺术家、商人、机构、媒体打交道。这些条件叠加起来难上加难,一个个体不可能集合所有的优势去把一件事情做好,最起码有个团队,毕竟展览本身首先就是环环相扣的机制,需要有相当多的人去推进这些工作。”
“策展人”太红被羡慕嫉妒恨?
戴文辉质疑的还有独立策展人个人的实力:“机构存货,是因为即使一时卖不出去也觉得东西还在升值,以后还能赚,因为他们有这个经济实力。但是独立策展人没这个经济实力。连现在机构都没做好的事情,一个人怎么做到。市场不是几个人可以影响到的。”而国外的独立策展人通常衣食无忧,他们只要提供概念、策划,艺术家找到基金支持,自然可以获得资金的支持。而国内的策展人却往往同时也是经纪人:“有的策展人本身有其他主业,甚至自己就是艺术家。他在一年的某个阶段身份转化为策展人,但是一年下来不一定靠策展吃饭的。在艺术品市场中,策展人赚的只是小钱。”
“国外很多策展人,就是自雇型的打工者,他们在经济上是独立的,写文章也能养活自己,他们总能在欧美的优惠政策或者资金赞助里面找到自己的空间。”顾振清认为,虽然从严格定义看,zhongguo没有独立策展人,不规范,要跟很多机构有勾连才能生存下去,但是他们如果光写稿、光举办展览难以生计,不得不参与到经济行为和市场销售行为中去,“很多人抨击独立策展人如何如何,但是那么多的美术馆在做场地租售,既然zhongguo的美术馆可以成为‘变形金刚’,zhongguo的策展人为何不能是‘变形金刚’?”他认为,zhongguo的策展人只要能生存下去,把展览打造出来,能实现学术上的传播,不会因为他们经过了商业活动就不是一个专业的策展人:“能否把展览做好才是重点。当策展人或经纪人,并没有道义上的高低,只是分工不一样而已,所以对于是策展人或是经纪人不需要赋予太多的褒义或贬义。或者只是‘策展人’太红了,所以自然而然会有追捧和羡慕嫉妒恨罢了。”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