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国有博物馆帮扶民办博物馆 建立长效机制是关键(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对于四川省成都市华通博物馆馆长丁锦频来说,刚刚过去的2012年是她工作以来最忙碌、最充实的一年。2012年,华通博物馆的年参观人数由往年的两三万激增至近10万,面向社会举办的大型科普教育活动和展览多达10余次。丁锦频说,对于一个成立仅8年的“年轻”民办博物馆而言,这份成绩单相当好看。而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国家一级博物馆——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给予的对口帮扶,而这也正源于2011年国家文物局启动的“国有博物馆对口帮扶民办博物馆”试点工作。
授之以渔形成良性循环
武侯祠博物馆副馆长何红英是此次帮扶华通博物馆工作的总负责人,她走访调研华通博物馆后发现,与国内大多数民办博物馆一样,华通博物馆在陈列布展、发展经营、管理制度和专业人才等多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
针对这些问题,武侯祠博物馆对华通博物馆开展了一系列具体帮扶行动,包括邀请文博专家对华通博物馆展厅布局和藏品摆放进行调整、对讲解员进行专题业务培训、选调华通博物馆工作人员到武侯祠博物馆学习、邀请专业设计单位为华通博物馆设计特色文化产品……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帮扶工作,何红英还制定了一整套工作分解表,每一项帮扶措施的起始时间、负责人、进度等都被记入分解表。
谈起帮扶工作,何红英总结出很多“实战经验”。“武侯祠博物馆紧邻锦里,游客非常多,我们就把许多与华通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活动现场设在这里。许多来参观武侯祠博物馆和游锦里的市民、游客参加活动时,一并了解了华通博物馆。”何红英还认为,帮扶方不能武断地强迫被帮扶方一下子接受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管是国有还是民办,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双方应抱着互相学习的态度工作。比如,华通博物馆在展览中使用的许多高科技手段、文物保护技术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帮扶工作使我馆也得到了提高。”何红英说。
丁锦频如此评价两年来的帮扶工作:“这是一种‘授人以渔’的方式,帮助民办博物馆更新了理念、提高了技能、培养了人才,使之具备了后续发展能力。”她说,每年华通博物馆用于藏品保护、水电、仪器采购、人员工资等方面的基础开销就高达上千万元,“感觉睁开眼睛就在烧钱,以前都不太敢想象未来的发展”。丁锦频说,“现在观众多了,我们能提供的社会服务多了,设计生产的文化衍生品不愁销量,偶尔还能举办一些临时展览,说不定今后还可以接受社会捐赠。长此以往,良性循环就形成了。”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