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广西三江“与时间赛跑”抢救少数民族文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新社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中新社柳州10月31日电 (朱柳融)“截至2012年底,全县侗族大歌歌师、歌手共有168名,其中60岁以上的占63.7%,年级最大的已80多岁。侗族大歌的传人正濒临后继无人的境地。”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民语局局长吴美莲担忧地说。 
  在广西唯一的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民众以歌代言、以歌传情、以歌记事,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但因没有自己的文字,侗族文化通过口传心授传承数千年。如今艺人队伍年龄老化,人才青黄不接,侗族传统文化正面临着衰微和失传的命运。
  三江县民族文化的传承困境,只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衰微的一个缩影。拥有zhongguo少数民族人口数量最多的广西,居住着壮、汉、瑶、苗、侗等12个民族,具有特色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民族文化传承日益边缘化并呈现衰微、淡化趋势。
  “以前每个村都有歌队,寨子里每个村民都是歌队成员,侗族歌师是侗族文化传承的灵魂人物,具有极高的威望和权力。”吴美莲介绍说,如今年轻人迫于生计外出打工,远离自己的民族文化,多数人已不会唱侗歌,歌队也越来越少。
  在三江侗族自治县,仅有的两名国家级侗族大歌传承人都已年近古稀,“和时间赛跑”成了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保护者的最大难题。吴美莲说,“有些诗歌随着歌师的离去而消失。”
  为保留多样化的民族文化,广西官方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津贴制度、加强民族古籍编辑出版、申报各级“非遗”保护名录和开展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等渠道,开展抢救和保护。
  “首先必须从传承人的保护入手。”吴美莲说。目前三江县共有国家、自治区、市、县四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7名。凡被授予的侗族大歌传承人,该县财政每年一次性发给技术津贴600元,以此吸引更多人加入民族民间艺术保护行列。
  为了留住传统的民族文化,该县首先通过寻访歌师,抢救、整理濒危侗族大歌50多首。该县民语局先后参与编辑出版《侗族款词》、《侗族琵琶歌》等典籍,现正在抢救侗族双歌和耶歌,将出版百万字的《侗族耶歌双歌》。
  而为使民族文化传承后继有人,三江县在广西率先把民族文化引进学校课堂,2003年起该县开始在中小学做试点,编写《侗族音乐》、《民族美术教本教材》、聘请国家级侗族大歌传承人吴光祖、覃奶号等民间艺人到校辅导。到今年,已有26所学校开展各类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参与学生达5600多人。
  官方的推动及民间的响应让侗族原生态文化在三江重现生机,随着三江县“侗族大歌”、“侗族木构建设营造技艺”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侗族村寨中多年不见的侗戏、唱大歌、赛芦笙、建鼓楼等目前又活跃起来,也出现了众多村民自发组织的侗戏班、侗族大歌队等队伍。
  “侗族大歌的抢救和保护刻不容缓,虽然目前取得一些成绩,但民族文化濒危是全方位的。只有靠大家竭尽全力地保护和传承,才能避免其在社会发展中消亡。”吴美莲说。(完)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