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苏州阿婆为编麦秆扇四处找麦秸 手艺几近失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现代快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6月,小麦成熟的时节,姑苏区白洋湾街道富强社区的陈阿婆正忙着搜集麦秸秆,准备编制精巧轻便的麦秆扇。编制麦秆扇是一门几近失传的老手艺,如今在城市已经很难见到,为了若干年后人们还能记住乡愁,陈阿婆特地赠送了一把麦秆扇给街道民俗文化馆。陈小芬 文/摄 
  轻便健康
  上世纪60年代,没有电扇更没有空调,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编麦秆扇。64岁的陈巧娥告诉记者,她10岁刚出头就跟着奶奶学编麦秆扇的手艺。
  制作一把麦秆扇的步骤比较繁杂。首先,要到田里捡收割过的麦穗杆,选择麦秆中最细长的一节,同时剥去外“衣”,然后把这些麦秆用硫磺熏制,让麦秆变白,接着利用一根细藤条,把近百根麦秆一头沾水后缠绕编织,再分前后左右4股交叉固定成圆形扇面,最后要在扇面隔层贴上吉祥图案的彩色剪纸,再用针线缝合固定扇面和剪纸,同时用棉线捆绑麦秆加固扇柄,再经过一番修剪,一把漂亮的麦杆扇基本做成。
  陈阿婆说,一把合格的麦秆扇对选材和手艺都有讲究,要选新鲜刚收割的长麦秆,按照长短粗细分类制作,制作过程中要把握好麦秆的韧度,如果做出来的扇子上有裂缝或是折痕,那这把扇子就是不过关的。
  因为扇面之间有缝隙,麦秆扇摇出来的风不是很大,风力正好,最适合产妇使用。与另一种手工扇——蒲扇相比,麦秆扇因为重量上更加轻便,摇再久手腕也不会累,所以深得村民喜爱。“我坐月子的时候,扇凉就用的麦秆扇。”陈阿婆说,产妇用麦秆扇,不必担心受凉而落下病根。
   材料难寻
  小时候,陈阿婆经常和家人一起到虎丘等地叫卖麦秆扇。“主要卖给城里人,以及上海游客。”陈阿婆回忆,做一把扇子要1个多小时,当时按扇子的大小,售价从1分到5分钱不等。但因为工艺复杂又不赚钱,村民很少再做这种扇子。到如今,麦秆扇几近绝迹。
  夏天到了,闲暇在家的陈阿婆就想起儿时的麦秆扇,决定趁着记性好,做几把出来,给大家见证老祖宗的手艺和智慧。“现在种麦子的人少了,我费了好大劲才搜集到麦秆。”陈阿婆介绍,几年前她就想做麦秆扇了,但苦于找不到麦秆,去年问别人找来一些麦种,自己在一小块荒地上试种,可惜因为品种原因,种出来的小麦很矮,麦秆太短,做不了扇子。今年,她又托人找到植株高一点的小麦品种,自己种了一部分,还拜托乡下朋友帮忙找来一些麦秸秆,总算是有材料可以做麦秆扇了。
  陈阿婆说,这些麦秆扇不卖,只拿来送人。“麦秆扇是个老物件,小孩子看着新奇,老人看着中意,孕妇用着健康,送人很合适。”陈阿婆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承载祖辈智慧的麦秆扇呈献给更多人。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