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精美土陶吸引游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中新社乌鲁木齐8月8日电(记者 孙亭文) 在新疆喀什老城区改造后的新房中,买买提艾力·苏力旦依然采用维吾尔族传统手工艺制作铜壶,一把铜壶标价1000元人民币;生活在“高台民居”里的吾买尔·艾力也传承着祖先的手艺,精美的土陶吸引着无数游客。 
  在喀什市浩罕乡克其克艾热克村,许多女性村民正手工缝制传统的维吾尔族小花帽,这批花帽是今年9月召开的第四届zhongguo-亚欧博览会的订单礼品。该村村委会聘请帕提古丽·艾则兹传授村民如何在帽子上绣图。她说,这样一方面可让更多的维吾尔族妇女学会花帽制作手艺,另一方面也让村民赚更多的钱。
  在新疆天山天池脚下,年过六旬的哈萨克族民众哈勒木的妻子的工资每月2000元人民币,其工作是为游客表演哈萨克族人悠久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阿肯弹唱。“以前放牧转场的时候,有很少的时间弹唱,但是现在几乎每天都有时间弹唱。”
  哈勒木告诉中新社记者,妻子现在的弹唱技艺要超过自己了,因为她经常演唱,现在还带有几名哈萨克族徒弟。“这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很独特,我们现在用阿肯弹唱来吸引很多游客,我们的收入也提高了。政府对阿肯弹唱也很重视、保护它,肯定不会丢失的。”
  在新疆生活的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也在得到传承和创新。“九碗三行子”是回族正宗的宴席,宴席上的菜,全部用九只大小一样的碗来盛,并要把九只碗菜摆成每边三豌的正方形,这样无论从南北或东西方向看,都成三行,故名“九碗三行”。这种宴席不仅摆法有讲究,而且上菜时也有一定的规范程序。
  在昌吉市回民小吃街上,经营餐馆的马福刚是新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马学才的爱徒,年纪轻轻的他也开始收徒授艺。他说,自己制作“九碗三行子”已经有所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
  历年来,新疆官方一直在关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今年1月,新疆公布了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有79项,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
  据悉,截至2014年1月,新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293项。同时,新疆也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新疆珍贵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
  在更高层面,2013年2月,zhongguo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新疆再添17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涉及民间文学、传统舞蹈、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七个方面。
  据新疆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处负责人介绍,成为国家级传承人后,每人每年获中央财政拨发的10000元工作津贴。除此之外,新疆还会每年提供3600元的工作津贴,各地还会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补助,同时对传承人开展的非物质文化传承提供相应的帮助。
  书籍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新疆官方从2012年开始,用8至10年的时间,收集、整理、精选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蒙古语、柯尔克孜语、锡伯语等文字的文献作品,以纸介质版和数字版两种形式,编纂出版新疆自古以来至新zhongguo成立之间的文献作品,称为《新疆文库》。今年4月,首批26卷图书已正式发行。
  参与上述工作的柯尔克孜族著名学者马克来克·玉买尔拜说:“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使我们这些专家学者在工作过程中备受鼓舞。”(完)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