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道学医术 » 道医药茶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普洱茶生茶的泡法_普洱-普洱茶-盖碗-壶中-



核心提示:一般平时比较爱喝茶的人都知道茶分为熟茶和生茶两种,根据个人的喜好不同,大家对饮品材料要求也不一样,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普洱茶生茶的泡法以及其喝法。普洱茶生茶的泡法普洱茶生茶的泡法的准备工作一、普洱茶冲泡用水和水温:选用矿泉水或纯净水,水温以90oC~100oC沸水为佳。二、置茶量:用茶刀顺茶饼(沱、砖)分层处轻轻撬取,可按饮茶人数多少决定取茶数量。若人少,可取普洱茶8~10克,人多可取普洱茶15~20克。三、醒茶:将茶叶放入茶壶,然后注

原题:普洱茶生茶的泡法
词频:普洱茶,感觉到,冲泡,普洱,盖碗,壶中,茶叶,苦涩,甘甜,茶具,选用,味道,喉部,茶汤,活性,喝茶,紫砂壶,则是,口腔,置入


  一般平时比较爱喝茶的人都知道茶分为熟茶和生茶两种,根据个人的喜好不同,大家对饮品材料要求也不一样,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普洱茶生茶的泡法以及其喝法。

  普洱茶生茶的泡法

  普洱茶生茶的泡法的准备工作

  一、 普洱茶冲泡用水和水温:选用矿泉水或纯净水,水温以90oC~100oC沸水为佳。

  二、 置茶量:用茶刀顺茶饼(沱、砖)分层处轻轻撬取,可按饮茶人数多少决定取茶数量。若人少,可取普洱茶8~10克,人多可取普洱茶15~20克。

  三、 醒茶:将茶叶放入茶壶,然后注入热水(除可醒茶之外,它同时还具有提高茶叶净度的作用)后倒掉。

  四、 冲泡器具选择:

  (1)土陶瓷壶:由于普洱茶的冲泡适宜使用大一点的茶具以更好的表现出普洱茶的色、香、味等品质特征。

  (2)紫砂壶:紫砂壶的透气*和保温*也可作为冲泡普洱茶的器皿。

  (3)盖碗杯:盖碗清雅灵便,也不失为冲泡普洱茶的器皿。

  五、 杯子的选用:最好选用大一点的、晶滢剔透的玻璃杯最好。

普洱茶生茶的泡法

  六、初学者最好选用玻璃杯或盖碗来冲泡。

  普洱茶生茶的泡法基本步骤

  1.备具:准备好茶具及普洱茶

  2.温壶涤具:茶具中置入烧开的清水,主要起到温壶温杯的作用同时可以涤具。

  3.投茶:将普洱茶置入壶中。

  4.润茶:沸水冲入壶中,快速倒去以醒茶。

  5.冲茶浸润:根据实际情况掌握冲泡时间。

  6.分茶:壶中的茶汤倒入公道杯中,保持茶汤浓淡的均匀,再分别均匀的分入小杯中。

  普洱茶喝法

  品饮生茶与熟茶不同的地方主要就是要感觉生茶的回甘和味道的变化,生茶的活性非常的足,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普洱茶的变化无穷。喜欢味道重一些的年轻人可以尝试着喝班章一带的生茶,喜欢口感柔和一些的朋友这可以喝易武一带的茶。

  普洱茶的品饮当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喜欢,在品饮普洱茶的时候一些基本的要求与品饮普洱熟茶是一样,可以参看熟茶这篇文章,生茶因为没有经过人工的发酵,茶的苦涩的味道入口是比较明显。

  从视觉上来说,生茶茶叶墨绿显白毫,汤色金黄,这样的汤色给人感觉非常的温暖。品饮生茶的时候就是可以感觉到一种强烈的味觉感受,可以充分的体会普洱茶的活性。

  品饮生茶的时候首先可以感觉到茶特有的苦涩味道,但是这样的苦涩不会满口的跑,不会在口腔里面停留很长时间,这种苦涩会很快的散开化掉,这时候就会感觉到两颊生津,口里面开始回甘,喉部就可以感觉到明显的甘甜。

普洱茶喝法

  因为不同的茶它的回甘程度会不一样,感觉到甘甜的部位也会有一些差别,有的茶是马上感觉到喉部非常的甘甜,而口腔里面则没有这样的感觉,有的茶则是可以在口腔里面感觉到明显的甜。

  其实我一直认为品饮普洱茶的时候不要过多的计较是不是名牌的茶,是不是多少年的茶,只要喝起来觉得舒服就可以了。因为现在一些不是很知名的茶厂生产的普洱茶本省的品质也是非常的不错。我觉得喝茶更多的是享受一种普洱茶带来的愉悦感受!

  普洱茶的功效与作用

  1、降脂、减肥、降压、抗动脉硬化.

  2、防癌、抗癌.

  3、养胃、护胃.在适宜的浓度下,

  4、健牙护齿.普洱茶中含有许多生理活性成分,

  5、消炎、杀菌、治痢.

  6、抗衰老.茶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具有抗衰老的作用

  除此之外,发酵的普洱熟茶中还含有丰富的益生菌,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而普洱茶的益生菌群多是在熟茶发酵的过程形成的。通过发酵,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茶叶中的香气成分、茶多酚等化学物质发生了结构转化,会呈现出来别具韵味的茶品特质和养生效果,而整个普洱市场的熟茶发酵工艺则是起源于大益茶业集团。并且,为了能使普洱熟茶品质进行醇正,发挥更好的保健功效。

  总结:严格意义上来说,喝茶是一个很讲究的工作,特别是生茶,与熟茶用开水冲泡不同,生茶有很多的程序和步骤,所以我们要学会正确的用茶方式。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