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明品生活 » 仪礼习俗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解读】什么原因,让千年石窟修花了脸-?-?_修复-文物-修缮-造像-莫高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佛教建筑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原标题:【解读】什么原因,让千年石窟修花了脸??         最近,微信朋友圈,微博上,新闻上都在风传一组“石窟石刻艺术遭到非法修缮”的消息。千年石刻艺术精华,被无知的老百姓未

原标题:【解读】什么原因,让千年石窟修花了脸 ? ?

 

        最近,微信朋友圈,微博上,新闻上都在风传一组“石窟石刻艺术遭到非法修缮”的消息。千年石刻艺术精华,被无知的老百姓未经过相关部门批准,私自进行油饰,最终搞成了“喜洋洋”配色,失去了石刻文物原本的面貌,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这是出镜率比较高的一组图片,反映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四川某地区的宋代石窟寺被群众无知的“破坏性”修复。油饰后的石窟造像变得新老参半,面目全非。直接反映出过去的几十年群众对于文物保护意识的缺乏。

        岩壁上涂抹上了五颜六色的颜色,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脱落,露出石刻文物的原本面貌。

        除了爆料“千年石窟遭粉刷”之外,去年年初的“野长城被抹平”的一则新闻也曾经是沸沸扬扬,各大媒体也纷纷转载,甚至中央电台新闻三十分也对此有过专题报道。

        最美野长城被抹平,一度让很多网友表示愤慨。雄伟的长城盘绕在崇山峻岭之间,突然间变成了山顶的一条水泥马路,野长城原有的雄伟气概尽失,景观性失去后,同时也造成了文物不可逆转的损失。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文化素质的整体提升,文化艺术的知识与信息————作为精神食量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越来越重要。文物类,传统文化类题材的新闻近些年备受瞩目。

        中华文明历史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且地域广袤。全国九百六十万平房公里的土地上,有着大大小小的文物古迹及传统文化遗存几十万处,历史上的王朝更迭,自然灾害也在不停的侵蚀着这些宝贵的文化遗存。岁月的洗礼,人为的破坏,更是让这些瑰宝变得千疮百孔,有的经过后人的精心呵护得以留存,有的却年久失修最终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因而有人会问:文物保护修缮是现在社会才有的现象吗?其实并非这样。文物保护意识自古就有。

 建国前的文物修缮    

        地域如此广袤,数量如此之多,并不是每一件文物都会幸运的得到精心呵护。历史上,人们就不断对其周围的文物古迹进行修缮,直到晚清民国时期,一直没有停滞。

        随着,摄影技术进入zhongguo,为我们记录下了不少文物古迹修缮前后的面貌,反映出早期民间自发修缮文物的现象。

案例1:响堂山石窟

        民国时期,因为响堂山佛首被盗卖,当地百姓用泥进行修复。修复的佛首现在已经剥落不少,其造型依稀可见。

案例二:应县释迦塔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民国时期被应县一位无知的县长,拆去了佛塔上所有的打墼泥强,然后更换为木质门窗,使其成为“玲珑宝塔”。这样一来,塔上几乎所有的壁画都灰飞烟灭,不仅如此,几年之后,木塔的立柱因为没有了墙体的约束,诸层立柱开始失稳、闪斜。

        目前释迦塔已经成为一座斜塔,甚至有倾颓的危险。后人的妄作更体现出古人建塔技术的高超与古塔设计的缜密周全,大大显露出后人的无知与建筑技术的衰退。

        释迦塔就是依次非常失败的修缮案例。

拓展阅读,了解更多释迦塔的内容:一座塔       千世不覆铸就的万代传奇

        释迦塔二层闪斜的立柱

案例三: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是晋北地区的佛教之都,直到明清依然香火繁盛。大量的北魏石刻造像被明清时代的佛教信众所“重妆”,表现出极强的明清审美。上图反映的是被明清重妆后的佛像面貌和北魏原作的对比。

        明清重妆的大佛,现在已经成为文物而不能随意剥离,所以有的造像我们看到的并非原本面貌。

案例4-5 北平护国寺/智化寺

        身处北平闹市中央的护国寺和智化寺,是京城中难得的早期寺观艺术杰作,护国寺大殿建于元代以前,很可能建于辽金,有可能是北京城内最古老的建筑,大殿年久失修自然倒坍,却没有引起民国政府的重视。

        智化寺的藻井精美绝伦,是明代藻井中的精品,民国时期修缮名义将其取下,后来失踪。最终被跨国古玩商人盗卖至大洋彼岸。

案例6:佛光寺

        相比莫高窟45窟的雕塑造型和彩妆风格,显然佛光寺的彩塑面貌与古老的东大殿不再相匹配。梁思成先生当年到达佛光寺的时候,东大殿造像尚未彩妆,后来,当梁先生再次去佛光寺的时候,发现东大殿彩塑已经被粉刷一新,梁先生面对这红红绿绿、艳丽无比的装束,估计和我们看到这次四川石窟被百姓用油漆涂装后的心情是一样的吧。

        而且,当地百姓用土朱颜料将东大殿的建筑内槽结构部分也粉刷一遍,将很多珍贵的唐代建筑彩画遮盖在下面。至今,东大殿内槽前槽及南北两侧外槽的颜色不尽相同,大家可留意观察。

        民间文物保护体现出群众保护的自发性与积极性。很多时候,民间团体毕竟缺乏理论指导或者技术支持,很难将残损的文物修复完好,极容易造成不可逆转的遗憾。甚至近些年,这些现象依旧存在。

近些年群众的自发性修缮

案例1:某寺院

        坐青狮文殊像,造型与佛光寺等早期寺庙造像极其相似,该寺位于中西部山区。按照塑像风格可能为五代宋初遗物,可惜近些年彩塑头像被盗失窃,当地群众组织自发修缮,后补的头像造型水准大打折扣,与精美的身躯不相匹配。

案例2:某地寺院

          这座寺院留下了一堂元末明初风格的彩塑造像。可惜塑像头部近些年丢失,当地群众找来当地的民间泥塑艺人按照以前的照片将头补上,无奈民间匠人雕塑水平有限,新做的菩萨头像与精美的身子格格不入,表情呆滞且比例失调。使得该塑像二次毁容。

            破坏性的复原,让人们再去欣赏这尊精美菩萨像的时候,很难相像当年的辉煌。

案例三:某佛教寺院

        某地寺庙,五代风格的菩萨塑像头部丢失,当地群众找来民间艺人将其修补完整。

        修复后的菩萨头像也是与之前大相径庭。

案例4:佛塔

        某地佛塔浮雕头部失窃,佛塔维修期间,不知何原因菩萨像头部未有修缮,临时用砖块取代。

        可能是等待技术成熟以后在进行补刻。“板砖菩萨像”一度成为该塔的代名词。

案例5:某地古佛塔

        辽代佛塔继承唐风,外型轮廓呈现纺锤状,有一条明显的抛物线。这是辽代佛塔的基本造型特征。

        该塔修缮之前做过测绘并画出图纸,看图纸有明显的曲线轮廓,可惜修复后的轮廓不仅没有抛物线,反而内凹,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

案例六:某地石刻造像

            东魏的大佛修缮后表情变了不说,还落得满脸胶水。嘴角,眼眉变化特别大,修复前后,判若两人。

案例7:某地石窟

        “佛靠金妆”这个道理不假,有时候“佛”毁于金妆,也是显而易见的。此石窟的修复模式,可与此次微信微博风转的四川石窟的“修缮效果”遥相呼应。

案例8:某地露天大佛

        这个脑袋也是遗失后,由当地群众修补上去的。但是这形象。。。比例。。。

案例9:某地古建筑

        古建筑的构件虽然历经千年有所损坏,糟朽,但是每一块构件都有其珍贵的材料、技术、年代信息。历经这次大修以后,古代的构件貌似全部丢弃,复建的大殿居然没有一件老构件。

        千年佛殿,历经重建式修复。

        日本药师寺东塔正在进行修缮,岛国人民将古代遗留下的构件视为珍宝,能用的构件一定回归原位,新老构件一目了然!!

        糟朽不能再用的构件,他们专门建一座博物馆,小心翼翼的珍藏起来。

        早些年文物保护的过程中,可能因为技术的不成熟或者群众自发的修缮,造成了文物修复过程中的一些遗憾。

        但是随着时代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文物管理日趋严格,规范,文物修复有了高科技、高精尖技术人才的投入,文物保护与修复展现出新的面貌。

        最近的文物修复过程中,不断有更高水平的人员参与,更先进的仪器及设备协助文物保护和修复,使得当下的文物保护更加科学,开始了文保工作的一个新的阶段。

文物保护新时代  

        文物保护任重而道远,随着进入科学技术新时代,文物保护进入新的时期。回想过去,为什么在文物保护过程中出现如此的弯路,笔者认为,原因有二:

        第一,直接原因,资金技术缺失,修复经验不足。缺乏科学经验,缺乏相关设备,缺乏先进的科技指导,找不到病因,抓不对药方,没有正确的治疗方案;

        第二,根本原因,从业人员美学素质低下。现存的文物,大部分就是古人美学与智慧的结晶,就是古人给现在留下的艺术珍品。从事文物修复,首先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

如何更好的保护祖国广袤大地上的文物精华:

首先:高科技为依托

高新技术发力,为新时代的文物保护提供了保障

案例1;大足千手观音

        历经千年风雨,宋代千手观音已经是千疮百孔面目全非,金箔脱落,石胎碱酥,细节残损,亟待修复。

        在2012年国家文物局启动了大足千手观音修复计划,千年观音像迎来新生。

        大足千手观音在修复之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非常科学的“诊断”,通过各种科学仪器对千手观音石刻进行分析。上图可以看到,画面中红黄蓝绿紫几种不同色彩的区域显现出不同的病害,针对这些病害进行了上百次实验,最终对症下药,得出较为可行的方案。

        有了科学可行的方案,在实验室进行多次实验。实验结果可行后,在残损的塑像上进行细致的“治疗”。对于不同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千手观音千年以来的重病害明显好转。

        最终,在修复好的雕塑上面,依照古法将彩绘部分复原。

        最终千年千手观音重新绽放出微笑,文物得以修复,其寿命大大延长。为子孙后代保留下了这一处文物精华。千手观音修复过程中,对于去除造像本身的病害,新科技手段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案例2 莫高窟彩塑艺术数字化复原呈现

        莫高窟地处大漠深处,一年四季风沙不断,莫高窟无时无刻不在饱经大自然风化的威胁。

        于是莫高窟的数字化项目启动,精确,完整的记录下了莫高窟现有的风貌。从雕塑造像到表面的颜色彩绘,均有忠实的还原性记录。

        莫高窟数字化项目,同样也是依赖高科技,对文物进行备份,将祖先留下的精美艺术传承下去。

提高从业人员乃至全民美学素质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文物修复技术有了较强的突破。但是对于文物古迹的修缮而言,单纯技术进步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提高从业者的艺术修养和美术水准,才是重中之重。

        历史上,在科技水平相对简单,没有多少高科技依赖的年代,文物搬迁保护也取得过很大成就。

案例1  :永乐宫搬迁

        建国初期,受水库湮没风险较大的永乐宫在资金不足、科学技术落后、人才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文物、艺术工作者众志成城,克服一切困难,进行了一次成功的、伟大的搬迁,成为文物保护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这座人类历史上这座伟大的艺术宝库通过这次搬迁得以保全,将伟大的壁画、建筑艺术得以传承,是zhongguo文物保护工作的一次壮举,也是一次历史意义重大的里程碑项目。

        为什么在如此艰苦卓绝,缺乏资金缺乏科技的年代,依然能够完成如此伟大的搬迁工程?

        就是因为此次搬迁汇集了当时全国顶尖的技术、艺术人才。高素质的文物搬迁工作者众志成城,为此次成功奠定了基础。

(上图为陆鸿年教授在修补搬迁后的永乐宫壁画)

        永乐宫搬迁由两大难题,一个就是永乐宫整体的建筑,一个就是永乐宫的精华——精美绝伦的壁画。

        建筑界泰斗级人物罗哲文,柴泽俊亲临现场,亲自参与建筑施工,每一个斗拱的拆解,每一根结构的运输,无不浸透了他们的汗水;

        文化部调拨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陆鸿年先生带领美院教师学生七人赶赴现场,亲身参与壁壁画的切割,运输与安装,确保壁画文物平安无损。

        建筑界,艺术界,考古界各界专家各司其职,搬迁工作井然有序。

        罗哲文先生前后参与zhongguo古建筑修缮几十年,柴泽俊先生终生奉献给山西的古建筑保护修缮事业,中央美院陆鸿年教授前后十几次带领学生奔赴永乐宫进行壁画临摹采风。。。。。。

        永乐宫搬迁,每一位参与者都不是等闲之辈、都不是纸上谈兵之士。多年的动手实践与现场参与已经从本质上区别于当今某些庙堂高坐的空谈之士。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此话不假。

        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工作者,从本质上区别于“纸上谈兵”和只会“抱笔杆子”伪专家,伪学者。是这些高素质学者的参与,成就了永乐宫搬迁的伟大胜利,终将使这次文物保护名垂千古,为后人称赞。

        至今再去永乐宫,气势雄伟的殿堂,精美绝伦的壁画,是那次艰苦卓绝的搬迁永恒的丰碑。

案例二:辽上京泥像修复

        永乐宫搬迁发生在建国初期,泥像修复却是在当今。

        作为2014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的辽上京西山坡佛寺遗址,出土了不少珍贵的古代泥塑造像。

         作为十大考古成果的造像修复,您可曾了解这是由一个由老师带领学生团队修复完成的光辉成绩?为此,央视十套科教频道对辽上京西山坡佛寺考古及造像修复做了专题采访,并以纪录片的形式让全国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次震撼人心的发现与精细的复原。

以下是纪录片花絮,纪录片按整版可百度搜索“辽上京泥像之迷”

        纪录片中可了解,因为佛塔的倒塌,千百年的风吹雨淋,历史上精美的造像出土的时候已经成为碎片,更有甚者已经破碎成数以万计,且位置凌乱,传统的文物修复技术面对这样残破的雕塑现状已经无从下手。

        这时候,多年从事zhongguo传统造型艺术教学的张伟教授带领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六工作室的学生,按照古代的修复工艺,先从数万件碎片中,通过辨识碎块的形态、色泽、造型特征将这些碎片用了前后一年的实践慢慢的拼合回来。

        一尊尊造型逼真,形象生动的罗汉像再次向世人呈现了出来。

        第六工作室的同学通过自己多年动手实践的经验,将破碎的造像逐渐拼合出来。期间有不少问题,但是经过专家、老师同学们的努力一道道难关得以攻克。

        此次考古与修复的成果,离不开每一位同学的辛勤付出。学校课程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是一次成功的应用。

        罗汉像惟妙惟肖,造型生动逼真,衣纹繁缛且非常复杂,能将古代雕塑家的初心重现人间,整个修复不仅仅考验耐心,更考验的是修复者的艺术涵养和美学水准。

        为什么初出茅庐的第六工作室青年学生们便能将这么复杂的雕塑修复,原因就在这里:

        第一:大学五年不断的跟着工作室进行全国艺术考察,有了最起码的zhongguo古代美学艺术修养和造像审美,并且这种审美和修养不是一次考察就得来的,而是年年走几次,连续走几年,走上万里路才能培养出来的;

        第二:靠的是过硬的手头功夫和技艺。第六工作室的学生除了年年例行考察之外,剩下的实践就是回到美院后反复的训练,大一的基础教学和工作室四年的学习时光,从早到晚,不论寒暑,练就一身过硬的手头本领。

        较好的艺术涵养和相对过硬的手头功夫,六工的学生在此次辽上京造像修复的项目中表现出众,立下汗马功劳。

总结

        我国幅员辽阔,朝代众多。文物数量庞大,文物修复任重而道远。虽然文物修复技术在不断提高,科技在进步,但是提高文物修复的从业者和人民大众的美学意识和审美水平是重中之重。

        只有提高了这个认识,文物修复的从业者才能更好的修复每一件残损的文物,人民群众才能真正分辨美与丑,才能共同抵制“假丑恶”般的文物修复。不能再让“美盲”毁了祖先留下的宝贵艺术财富!!

声明:本文图文均为原创,严禁随意转载,抓取。可联系作者开白,谢谢。作者微信y123k123yk123

长按二维码

关注“佛教建筑”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