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明品生活 » 仪礼习俗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多年后终于明白这首《水调歌头》:人间最美是牵挂_苏轼-手足-兄弟-两人-弟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古典书城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祝福词有千万,

听得最多的,莫过于一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千古传诵的词,超级明星唱的曲,

几乎人人会背,人人会唱。

但很少有人记得,词前还有一小序: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这首被后人称作:

“中秋词,自此一出,余词俱废”的东坡词,

不是写给爱人情人,

而是写给至亲,

背后更是一份深厚的手足之情。

“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

人人皆爱苏东坡,

东坡挂念最多的始终都是苏子由。

01、四海一子由

1074年,“王安石”变法

开展的如火如荼,

在杭州任期已满的苏轼,

就申请到密州就任。

除了可以远离点朝中是非,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

他的弟弟苏辙也在山东任职,

说不定可以有个机会见上一面。

年龄差三岁,自小一起长大,

苏轼25岁前都未曾分离过的两人,

在宦海沉浮中,已经数年未见。

遗憾的是到了密州后

两人也一直没有见面的机会。

1076年,又到中秋,

苏轼大醉之后,

想到想见而不得见的弟弟

顿生无尽悲欢离合之感,

一时难以自已,

挥笔写下千古绝唱《水调歌头》。

人为何总是有“悲欢离合”?

告诉自已“此事古难全”,

安慰自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是,仍然抵不住想念。

第二年,苏轼再次调任。

赴任途中,两人才得到机会在徐州相见,

距离上次分别已有7年。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一想到马上分开,苏辙悲从中来。

希望不要像王粲那样,

到了后半生还流落天涯,

归期未卜。

苏轼见弟弟悲伤,立即加以宽慰: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

惟酒可忘忧。

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我们可以早早做好打算呀,

到时一起辞官返乡,

我喝醉高歌你跟着一起和,

我喝醉倒地你扶起我。

管他人如何看我们,

甘居平凡过我们的逍遥日子。

无奈世事难料,

终究是苏辙一语成谶,

后半生的两人,

依旧是身不由己,聚少离多。

为表思念之情,

苏轼几乎每到一个任所

就给子由寄信赠诗,

仅以“子由”为题的诗词,

诸如《示子由》、《别子由》、

《和子由诗》等,

就超过100首。

“我年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

在我生命的前二十年,

子由是我唯一的同伴。

“吾从天下士,莫如与子欢”

认识的人再多,谁也没有弟弟好。

“我少知子由,天资和而清。”

弟弟天份就是高,样样都好而且清妙。

“好语似珠穿一一,妄心如膜退重重。”

弟弟的诗文句句皆为好语,

像珍珠般贯穿全篇。

……

02、手足之爱,平生一人

1079年,苏轼因名声太高,

素日又没个忌讳,

被新dang以文字含诽谤讥讽意构陷,

下了大狱,此即为“乌台诗案”。

苏轼入狱后,身边好友人人自危,

很多都不敢为他说话。

连他自己也以为此命将休,

写下了绝命诗: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苏轼《狱中示子由》)

与苏辙约定来世再续兄弟缘。

而此时,苏辙因任职地距京城较近,

较早得到消息,

第一时间上书皇帝,

请求朝廷削去自已官职以替兄赎罪,

保住兄长的性命:

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

……

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

非敢望末减其罪,

但得免下狱死为幸。

——《为兄轼下狱上书》

更是直接苏轼的妻小接来,

以加照顾。

白天为救苏轼奔波谋划,

回到家还要安抚两家的老老少少,

苏辙虽是弟弟,

却一直是整个家族的主心骨。

“乌台诗案”时是,

苏轼每一次贬谪时也都是。

幸在天无绝人之路,

在多方的营救之下,

苏轼“乌台诗案”中保住了性命,

下放到黄州做了团练副使,

苏辙也受到牵连被贬江西。

出狱那天,苏辙来接哥哥,

二人百感交集相对无言,

苏轼正想开口说什么,

苏辙却马上捂住嘴巴,

用眼神提醒他:

“口舌之祸”,要引以为戒!

以前觉得“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的苏轼也终于意识到

天下无一人如子由般知冷知热,

可亲可敬。

“手足之爱,平生一人。”

对于这个总让人担心吊胆的哥哥,

苏辙从来没有怨言。

而苏轼能够在精神世界里一骑绝尘,

不得不说,是苏辙替他承担了

太多世俗生活中的琐碎与不堪。

03、与君世世为兄弟

又结来生未了因

苏轼少年时,读到韦应物

“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的诗句,

十分欢喜。

就与苏辙约定,待到年老后,

两人一定要“对床夜雨听萧瑟”。

辞去官职,找一个清净的地方共度余生,

弹琴论诗、听风观雨、饮酒欢歌。

在聚少离多,

只能靠互答诗词寄托思念的日子里,

更是不断提醒对方。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苏轼《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我们是有约定的,千万不要因为贪恋高位而忘记。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

恨此生,长向别离中,生华发。”

(苏轼《满江红·怀子由作》)

造化弄人,头发都白了,未曾想还是聚少离多。

1102年,苏轼自海南北返途中,

在常州逝世,

兄弟二人自此永别。

临终前,他对身边人说:

“惟吾子由,自再贬及归,

不及一见而诀,此痛难堪。”

(苏辙《春渚纪闻》) 

并嘱托:

让子由把我葬在嵩山之下,

为我作墓志铭吧...

听到噩耗,苏辙潸然泪下:

“惟我与兄,出处昔同。

幼学无师,先君是从。

游戏图书,寤寐其中。

曰予二人,要以是终。”

(苏辙《祭亡兄端明文》)

我们从小干什么都在一块,

都约好了要同始同终,

没想到现在...

1112年,苏辙也走到了生命的最后,

命子孙将其遗骨葬在

河南郏县小峨嵋山

也就是兄长身边。

二人算是终于实现了

“夜雨对床”的承诺,

漂泊的心终于在此安顿。

《宋史.苏辙传》中评价这段兄弟情是:

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

患难之中,友爱弥笃,

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作家赵允芳说:

苏轼与苏辙的关系就像箭与弓,

箭之离弦,离不开弓的隐忍内敛。

唯弓弩收得愈紧,箭方能弹射得愈远。

某种意义上,

正是苏辙的内向收敛、隐忍坚韧,

成就了苏轼穿越时空的锋芒与伟才。

深以为然。

04、有一种关系,叫手足

有一种感情,叫牵挂

大概因为计划生育的原因,

很多人都忽略了有一种美好的情感,

叫做手足情深。

它不同于爱情,

不管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

因为血缘,它都是一生的牵绊。

它不同于友情,

不管天涯如何两端,

一有紧急困难可以随时寻求帮助,

且只需承担最小或完全不必有的心理负担。

它不同于与父母之间的亲情,

一起长大一起变老的情感,

有了很多可以像朋友般探讨的语言。

“常棣之华,鄂不韡(wěi)韡。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诗经里,将手足情视作世间最重的情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

原隰(xí)裒(póu)矣,兄弟求矣。”

当你生死存亡之际,

挂念最深是你的手足,

只要他们活着就不会看着你被抛尸荒野。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当你深陷危难,

朋友们或许是几声长叹,

你的手足却是永远可为你奔走的人。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

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手足之间,有再多的不和,

当你被别人欺负,他们也会鼎力相助。

而“朋友”大多只是袖手旁观。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

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然而遗憾的是,等到无事之时,

很多手足之间很多情况下

竟不如朋友来得亲厚。

生活中总有人让你牵挂,

也会有人牵挂着你,

有一个人牵挂着是幸福的,

在心中牵挂着一个人是幸运的。

“灼灼棠棣,根骨自在华章”

当父母慢慢老去,

当我们都有了自己的家庭,

有一个相知相伴、彼此依恋,

有事可彼此商量、共同承担的“手足”

就是最大的恩赐,

足以抵消再多的阴霾。

岂独是兄弟,更是贤友生。

如果这个“手足”还是知己,

一生又何求?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