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明品生活 » 仪礼习俗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王立新:孔子凭什么能成为了不起的教育家?_孔子-目的-诗经-音乐-这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凤凰网国学  作者:王立新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孔子的诗教和乐教我听我弟弟讲过一件事情,说我家乡某小学一个不爱读书的小男孩,经常逃学,还骂骂咧咧道:“谁他妈发明了学校呢?”我们不能因此简单地判定这个孩子不爱学

孔子的诗教和乐教

我听我弟弟讲过一件事情,说我家乡某小学一个不爱读书的小男孩,经常逃学,还骂骂咧咧道:“谁他妈发明了学校呢?”我们不能因此简单地判定这个孩子不爱学习,没有出息。我们要深刻反省教育本身的问题。这个孩子的话语,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被理解为对现行教育的无味而又无分说地占用孩子玩耍时间,损害他的天性的抗议。

孔子

受教育是人的权利,这份权利的获得殊为不易,古代人都懂得这一点,都十分珍惜难得的受教育的权利,都能有效利用受教育的机会,都想尽情地享受受教育的快乐。今天的受教育者,很多是不太愿意上学的。为什么?今天的教育本身就有很多问题,教育体制不合理,课程繁复而且重复,课时多、负担重、压力大,苦多乐少。很多课程枯燥乏味,很多老师也没有充分发挥老师的能动作用,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尤其是社会功利化的影响,每天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慢慢就会感到,学习无益,学习无用,学习无趣。

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消解或者尽量减少学生的厌学情绪,使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呢?还是让我们来看看孔老夫子是怎样做的吧!

前面我已大致给大家讲了孔子的因材施教和举一反三的灵活方法,现在我来给大家讲解孔子在教育过程中所使用的最关键的两个“杀伤性核武器”。这两个核武器是什么呢?诗歌和音乐。

说是诗歌和音乐,其实并不确切,确切地讲,应该是《诗》和乐。

孔子是一个了不起的教育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他对诗、画和音乐都有极强的感悟力,孔子的教育,大大得力于他的艺术涵养和天才。如同他是一位出色的zhengzhi家,同时又大大得力于他是一个坚定的人道zhuyi者、敏锐的思想家和深刻的哲学家一样。孔子把艺术引入教育活动当中,利用艺术的魅力来感召人、感染人、感化人,运用自如,出神入化。

(一)《诗》中有德亦有识

《论语》中记载了子贡因与孔子论学而了解《诗》的真正内涵的话语。这段师生之间的对话在《学而》篇中。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我把这段话详细给大家作一解说。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句诗出自《诗经·国风》中的《卫风》,诗名叫做《淇奥》,开篇一句是“瞻彼淇奥”,接下去是“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匪是通假字,通斐然的斐,就是有学养的样子,瑟是庄重之态,僴指豪迈之姿,赫是威仪可敬,咺是容光焕发。这首诗要是用现代话语翻译,大致可以译成下面的样子:你看那淇水转弯处的岸边,长满了翠绿的竹子。有一位好男子啊,就在岸边上站着。看他文采飞扬的样子,就像切磋出来的一样,又像是琢磨好的一般。他那庄重的外表映衬着豪迈的英姿;他那可敬的威仪,更加使他显得容光焕发。这个神采飞扬的男子啊,叫我如何不想他!其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两句,一般以为,“切磋”是治骨角的工匠的工艺流程,先用刀按照一定的尺寸切割,然后再用锉之类的工具细细找平。“琢磨”则是治玉的工匠的功夫,即先用刀具按一定尺寸砍断,然后再进行细致的磨光。

子贡与孔子论学养和人生境界,说:“贫困的时候,不去谄媚富贵的人,富贵的时候,不对贫贱的人傲慢无礼。这样的境界怎么样?”孔子说:“不错了,但是还不如处于贫贱之中,却能自得其乐,得到富贵以后却能够好善乐施,好礼不怠呀!”子贡说:“(看来我还要继续努力呀!)《诗经》上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这个意思吗?”孔子说:“子贡啊,可以跟你谈论《诗》喽,告诉你从前的,你就能知道将来的(知道人生境界是无止境的了)。”子贡因为对人生的体会,转而帮助了对于《诗》的理解,知道人生的修养和境界需要不断精益求精,才能不断地走向更高更远的境界。

以上是用《诗》来实施教育的很好的范例。

孔子对《诗》很看重,一方面所教的内容中有《诗》,一方面又用《诗》来达到教育的目标,增大教育的效力。《诗》就是《诗经》,《诗经》是什么?大家会毫不犹豫地说,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吗?不对,绝对不对。《诗经》不是诗歌总集,那它是什么?是zhongguo古代政事和伦理的教科书。何以见得?比如《关雎》,这是《诗经》的第一首,“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们今天的解法都说这是表现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追求的诗歌。但是古人不这么看,宋代的理学家胡五峰和朱元晦等都以为这是表现后妃之德的。何以有如此的说法,他们没有具体的解释,不好胡乱猜测,但是你从这首诗的用字上可以大致感觉到。

窈窕是年轻女子的体态和容貌,既然是现代人所理解的爱情,至少首先要看这一点。接下去为什么还要说淑女呢?什么叫淑?贤良的行为。到了这样的程度,应该可以了吧?不,还有更进一步的,那就是要求好的,什么好?品质好。怎样才算品质好?过去有“三从四德”的说法,三从是指在家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包括妇德、妇容、妇言、妇工。有“三从四德”的就是好女子,不能做到的就不是好女子。妇德指的是好的品德,什么是好的品德,不嫉贤妒能是最关键的环节,因为在过去的时候,男子可以多娶,如果其中有嫉妒心强的,那这个家庭就会永无宁日,不要指望有安生的日子可过。

《大学》有八条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分界点,也是中转站,正心以前都是修身的科目,修身以下则是实践的功夫。后面的实践功夫,都是在前面的修身功夫基础上实施的,修身功夫的现实体现的第一个环节就是齐家,如果不能齐家,家里乱哄哄的,天天吵架,天天打打闹闹,就等于修身的功夫还没出门就已经报废,还谈什么治国、平天下?所以齐家很重要,但是如果讨了老婆,不要说是悍妇,就是个妒妇,齐家的可能性就彻底丧失了。所以古人讨老婆还是很小心的,很谨慎的。所以应该说宋代的理学家们解得对,现代人解得不对。有人可能会说,朱熹他们是根据他们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目的随意猜解《诗经》,那好,朱熹他们的不可靠,咱们来看看孔子的说法,孔子亲自删削的《诗经》,而且离《诗经》成书的年代很近,总不至于胡说,就是想胡说,当时的人们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也不会被人接受!《论语》第一篇就有子夏的话语:“贤贤易色……”什么叫“贤贤易色”?就是要把对于妻子或者小妾的外貌的看重,转为对其内在品德的看重。为什么要这样,就是要防止过分看重外貌,招来妒妇,影响家庭和睦。

还有,《子路》篇中,记孔子的话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记诵了三百篇《诗》,让你去从政,却使不上力,让你出使别国,却不能很好地应对,虽然学了那么多,又有什么用呢?言下之意,不跟没学一样吗!由此看来,学《诗》的作用在于行之于政事、外交等,对政事的讽喻,至少是《诗》的最主要的功用之一。

所以在《阳货》篇里孔子才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你们这些年轻人,怎么不努力学《诗》呢?《诗》可以使人振作,还可以通过《诗》考察zhengzhi的得失,学好了《诗》,才能更好地跟大家和谐相处,也可以通过《诗》表达自己的幽怨。近的可以教会你善待父亲,远的还可以侍奉君王,另外,也可以通过学《诗》,多认识一些草木和鸟兽之类的东西,增加对自然外物的了解和认识。

根据以上所引孔子和孔门弟子对于《诗经》的看法,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诗》不是诗歌的总集,而是政事和民事以及自然事物的百科全书。所以《诗》才被后世儒家提升到“经”的地位,称为《诗经》。《诗经》虽然是用诗歌的方式表达的,但与唐宋时代的诗和今天意义上的诗歌,绝对不是一回事。把《诗经》当做诗歌总集,是现代学科划分的结果,是对《诗经》的重大误解。

孔子用《诗》来教育门徒和子弟,最主要的目的,是让他们通过学习《诗》,确立人生远大宏伟的志向。所以孔子才说“《诗》,可以兴”。以《诗》求兴,是孔子教人的出发点,也是人生获得成功的第一个最重要的步骤和阶段。所以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二)音乐的感化——尽美矣,又尽善也

我可以负责任地讲,孔子是一位很厉害的琴师,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歌唱家,并且还是一位杰出的音乐理论家和音乐评论家。现在我就给大家举几个例证:《宪问》篇中有:“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这是说孔子擅长打击乐。而《史记·孔子世家》则称:“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这是孔子擅长弦乐。孔子还会吹埙,这是吹奏乐。孔子是乐器演奏的全才,各种乐器无不通晓。孔门弟子也都善于琴瑟,子路、曾点等,不一而足。

孔子不仅能够演奏各种乐器,而且还对音乐的表现力和表现方式有深刻的理解。《八佾》记载,孔子曾经告诉鲁国的宫廷乐官说:“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音乐艺术的表现力,是需要通过乐曲的起伏、起终等具体进行过程来实现的。开始的时候,就非常盛大和谐,紧接着虽然进入高潮,却依然和谐,然后是平和舒缓,绵绵不绝地结束下来,却依然余音袅袅,余韵清纯。因为礼崩乐坏,所以鲁国的乐师都得问询孔子,孔子对于礼乐的了解程度,由此不难想见。

《泰伯》篇还记孔子的话说:“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这里的“乱”,是错落有致的意思,不是杂乱无章的意思。“乱”字在汉语中,既有表达混乱的意思,又有表达不混乱的意思,《论语》中还有相关的证据。《泰伯》篇中说:“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舜有五个能臣,就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周武王说,他有十个能臣,孔子说:人才难得呀!这里的“乱”,不是乱的意思,而是治的意思,与乱正相反对。“《关雎》之乱”是指《关雎》谱成的曲调和谐优美,既出人意料,又合于情理,是对《关雎》乐曲的杰出的音乐表现力的赞美。

有关孔子用音乐实施教化的情况,《论语》中是有很多记载的,《阳货》篇记载,孔子到武城去,武城是个很小的地方,孔门弟子言偃当时正在那里主持政务,每天都用演奏音乐的方式,实施伦理教化。孔子听到了弦歌之声,不禁“莞尔而笑”,说:“割鸡焉用牛刀?”言偃回答说:“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孔子赶紧接住言偃的话说:“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孔子觉得这么个弹丸之地,有必要动用这么大的干戈吗?言下之意是,平时多告诉他们两次就有了,没必要非用音乐来教化。子游听了孔子的话,马上接着说:“从前我听您老人家说过:‘站在统治地位上的人,如果学习道,就会更加爱护百姓,不再横征暴敛了。要是普通百姓学了道,就不会轻易犯上作乱了。’”孔子马上改正说:“言偃说得对呀!各位,你们就把我刚才说的话当成玩笑好了。”

孔子用音乐进行教化,目标在建立人道的zhengzhi和仁爱的伦理,不在于单纯地实施音乐教育本身。孔子实施音乐教育的目标,更不是为了让学生们学会简单的音乐技能,像现在的年轻的父母们一样,把孩子东送西送,今天让他们学钢琴,明天让他们学古琴,后天让他们学小提琴,弄得孩子应接不暇,疲惫不堪。技能对于人生并不重要,除非成为专业的琴师,否则,专门的技能培训是没有更多的意义的。用这种没有实质意义的技能填充孩子的心灵,占用孩子的时间,剥夺孩子玩耍的权利,取消他们天真的ziyou,严重点说,这是父母在犯罪。因为自己从前缺乏各种音乐、书画等艺术性的教育,加上手头宽裕,就不知道怎样对孩子好了。所以就让孩子们连续不断地去学这学那,他们用孩子来重演自己的人生,这是很残酷的,也是收不到想要的效果的。

技术永远都服从于目的,这是不用论说的道理。那么这些父母为什么还要这样做?他们的人生都没有目的,还想让孩子有目的吗?当然,孩子是可能有目的的,但不是从他们那里学到的,或者被他们感染而生发出来的,是外在的环境所诱发,或者被他人感染而产生的。庄子在《养生主》中讲过“族庖”、“良庖”和“庖丁”的差别,读不懂的人可能以为三者之间的差别在于技术的熟练程度不同,实际上庖丁是在无意识地按照目的而行,所以境界高远,技艺也高超,而另外两者还只在技术的低级层面上徘徊。技术如果不服务于目的,它就没有意义。所以,与其让孩子学这学那,不如感发孩子的志意,用自己的有目的的行为感染孩子,使孩子受到心灵的感召。技术性的东西如果需要,他就会按照自己的目的去学习。不要把孩子从小就淹没在技术中,使孩子成为技术的奴隶,长大以后,由于技术在内心中的自我压迫,反倒不易产生出理想的目标来。

孔子用音乐教人,不是为了技艺,技艺只是服务于zhengzhi伦理教化的目的。当然,我在这里必须强调,孔子的zhengzhi伦理教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为专制zhengzhi和奴性伦理作说教,孔子向往的zhengzhi,是人道zhuyi的zhengzhi,孔子所要重新建立的伦理,是人性化的伦理。当然,因为他所处的时代的原因,其中不可能没有对于等级制度的维护之类的内容。

孔子把音乐教育,从单纯的乐师职业教育中分离出来,引入伦理教育的领域,创造了以音乐诱发伦理意识和用音乐表达zhengzhi理想的崭新范式。用音乐来实施zhengzhi伦理的教化,只是孔子的音乐教育的具体方法和现实功用,孔子和音乐的关系,这也只是其中一项,尽管很重要,但还不是首要,首要的是孔子用音乐来表达生命,他的生命已经完全音乐化了。

也许人生中最深挚的感受,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与友爱的最深的默契,都必须用音乐,也只有用音乐才能表达。据说孔子在临终前七日,还拄着拐杖在屋门前用民谣的声调唱了一首悠扬哀婉的歌曲:“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预感到生命将终而泪流满面,充满了对人世的眷恋与不舍。这不是怕死,圣人早就看透了生死,生死寻常事。孔子的临终悲歌,只是眷恋,只是不舍。因为人间美好而眷恋;因为自己伟大而崇高的理想没有实现而不舍。他还有很多未竟的事业呀!

孔子将诗教与乐教融为一体,他用《诗》来激发学生的理想和热情,他所进行的教育是诗化的教育,而不是为了诗的教育。孔子用音乐来辅助伦理的教化,同时又用乐来陶养性情。他的乐教的目的,也不是为了音乐的教育,而是音乐性的教育。他的目标,并不在于让受教育者学会写诗或者学会演奏、歌唱之类,而是使学生们在愉快的状态下,接受伦理和境界的陶养。

诗教和乐教都是为了人生的教育,包括教育本身也是为了人生的。离开人生,教育将没有意义,《诗》经和《韶》乐,也会因为无所附着而失去价值。正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诗乐联合,既是孔子实现教育目的的绝等手段,也是孔子人生境界的艺术表达。这是一种真正的天人合一,是最崇高之善与最完满之美融而为一的人生之理想与艺术的境界!

原标题:孔子凭什么能成为了不起的教育家?

来源:微信公众号“岳麓书社”(微信号ylss1982)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