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明品生活 » 仪礼习俗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周敦颐如何成为理学鼻祖:收了两个好学生_周敦颐-科举-理学-湖南-国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凤凰网国学  作者:周凌峰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周敦颐像湖南人的地域人格,从古到今都与中原地区有些区别,用近代学者钱基博的话说,“民气多流于倔强,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独立。”春秋时,楚人讨伐随国,也就是今天以出土编钟著名的湖北随县,随国

null

周敦颐像

湖南人的地域人格,从古到今都与中原地区有些区别,用近代学者钱基博的话说,“民气多流于倔强,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独立。”

春秋时,楚人讨伐随国,也就是今天以出土编钟著名的湖北随县,随国国君一脸委屈地申辩:“我无罪!”楚国国君的一句话,震惊了当时整个文明世界:“我蛮夷也”。言下之意,我就不讲道理。司马迁也说楚人“其俗剽轻,易发怒”,在以斯文敦厚、温润如玉为价值观的传统zhongguo,楚人就是这么任性的。

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人物萧条,无怪乎唐代湖南人刘蜕中进士,被说成是破天荒。光看历代贬谪的名人排行榜,就知道湖南想成为人文渊薮,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更令人称奇的是,在以民风彪悍著称的湖南,居然出了一位以淳和厚重著称的理学宗师周敦颐,从他出生到今年,恰巧是1001年。

公元1017年。宋朝开国已近一个甲子,从皇帝到大臣,无一不对干戈百年的唐末五代倍加警惕,重文轻武的国策根基已深,国运将隆,未来会在历史上留下厚重身影的文曲星们,正在陆续到来的路上,范仲淹、欧阳修、苏洵、司马光、王安石……天才总是成群地来,身影密集到令人惊诧。

这一年,周敦颐在湖南道州出生,这棵生长在几近蛮荒之地的独苗,能于一片寂然中长成参天大树,谁也没有想到。

周敦颐父亲兄弟五人,伯父周识高中榜眼,父亲周辅成赐进士出身,叔父周伯高也曾举进士,虽然兄弟三人官职最高不过县令,但是在北宋前期,周氏家族既非世代簪缨,能出这么多的人才实属难得。

可惜周敦颐幼年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投奔舅父、龙图阁学士郑向。大概在及冠之年,舅父郑向上奏,将按例荫补给儿子的官位,转给了周敦颐,他就此进入仕途。

宋代想要做官,不外乎三种途径,一是荫补,一定级别的官员,都有权获得让子弟做官的“指标”,荫补人数众多,但是一般只能屈沉下僚,很少有登阁拜相的;二是科举,宋代最重科举,科举出身被视为正途;三是军功,在重文轻武的宋代,军功出身而跻身高层领导人的也很罕见。

同时代的司马光、王安石都以科举出身,道德文章在年轻时就已经逐渐闻名。周敦颐以荫补入官,起步虽早,在仕途上却说不上有多快,他在诗文上的造诣,也并不比同时代的那些巨擘高出许多。

周敦颐大多数时间都在江西、湖南等地做地方官,相比科举出生的一些书呆子而言,周敦颐或许因为家庭熏陶的缘故,对公务吏治颇为擅长,他二十四岁任洪州分宁主薄,就凭借过人的才干,将一桩久悬未决的诉讼平息下来,震惊了不少同僚,这也是他仕途的起点,

如果仅仅是擅长公务,大宋王朝不乏名垂青史的名臣,如果仅仅是诗文俱佳,“文起八代之衰”的八大家里,宋朝就占了六个名额,周敦颐凭什么成为一代宗师?

这要从一段独特的家庭教师经历说起。

三十岁那年,周敦颐的上司程珦前来视察,与周敦颐一番谈话之后,很是称许,因而将自己的两个儿子交给他来教育,这哥俩,一个叫程颢,一个叫程颐。

程颢和程颐问学于周敦颐,到底学了些什么?没有很系统的记载。但是周敦颐的教学方法应当与传统的私塾不同,比如,他曾经让程颢程颐兄弟“探寻孔颜乐处。”

《论语》有一段话,是孔子评价颜回的: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生活清贫,颜回仍然不改其乐,颜回到底乐的是什么?

周敦颐让一对十多岁的少年,寻求这样的终极发问,与其说是教学,不如说是思维引导和心灵引导,无怪乎程颢后来回忆说:

自再见周茂叔之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

儒家教学,向来有“经师”和“人师”之分,前者注重知识教育,后者注重人格教育,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儒家宗师,通常都是两者并重的,而且从精神层面来说,“人师”比“经师”更难得,因为知识性教育容易见效果,只要读书多,年深月久,自然就会有收获,人格教育则需要更高的智慧和阅历,教师本人还得有深厚的道德修养,这是非常难得的。

周敦颐毫无疑问是一位出色的“人师”,他的学术修养,仅见于留存至今的《太极图说》与《通书》,前者两百多字,后者不到三千字,在印刷术日渐发达,学问大家作品卷帙浩繁的北宋中期,周敦颐留下来的作品实在少得可怜,如果光看著作厚度,他在众多名家当中,是不怎么显山露水的。

即便周敦颐擅长启发式教育,这段教学过程也不会太长,二程成年之后,基本上在中原活动,周敦颐则继续在南方担任地方官,他最后的职务,是提点广南东路刑狱。

北宋熙宁六年,周敦颐病逝于江西,此时神宗皇帝正在王安石指导下,轰轰烈烈开展变法工作,举国上下都牵涉其中,这位五十七岁的病休官员之死,没有引起任何波澜。反倒是二程哥俩名声日隆,在学界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周敦颐本人,成为能与王安石、苏轼一较高下的海内学霸。

二程在世时,自创门派,似乎也没有特别突出周敦颐的功劳贡献,所以周敦颐一直籍籍无名,直到南宋时期,朱熹等人重新梳理学术源流,祖述二程,千方百计地将周敦颐也发掘了出来,建立了一个半虚构半写实的学术脉络,周敦颐才渐渐回到学术的主流视野中,成为理学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

这种追认祖师爷的做法,在学术传承中并不少见,从此以后,一提理学,必定要从周敦颐说起,他也因此成为公认的理学鼻祖。

当时人胡宏是这么评价的:“周子启程氏兄弟以不传之妙,一回万古之光明,如日丽天,将为百世之利泽,如水行地。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

一段偶然的家庭教师生涯,可能是周敦颐一生最幸运的收获了。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