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明品生活 » 仪礼习俗 » 文化鸡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东方既白:从一场展览看中国的第一次启蒙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澎湃新闻网  作者:薛梦潇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小雅·十月之交》

五年前,我曾设想将湖南省博物馆作为新婚之旅的一站。当时,我们尚有毕业论文在身,难以远涉,却又不甘草草了事。居处武汉,长沙在望,新人携手游览湘博马王堆汉墓旧物,是颇为周全的选择。不料未及成行,湘博闭馆整修。时隔五年,新馆蓄势再发。3月11日,春雨霏霏的周末,经过漫长漫长而又寂寥的排队等待,我们终于入馆成行。这一次,却不是专为马王堆而来。

展厅入口(本文图片皆由作者拍摄)

五年,湘博憋了一个大招。新馆甫开,首个大型原创特展“东方既白——春秋战国文物大联展”,即登台亮相。对于我这个上古史学徒而言,展览题目里的每一个字词都在目挑心招。为何名曰“东方既白”?湘博官网的特展简介提示,春秋战国是zhongguo传统文化奠基的时代,是充满生机活力、革故鼎新时代。行前,又恰好读到李零教授的《东方既白——写给湖南省博物馆春秋战国文物大联展》(初刊于3月9日《文汇学人》),文章更加清楚地诠释了“东方既白”的意涵:

zhongguo传统,特点是国家大一统,宗教多元化,只取经,不传教,整个文化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我们不需要通过文艺复兴,就能接续我们的“希腊—罗马”。我们也不需要宗教改革,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宗教大一统。这一传统的形成是个酝酿很久,非常复杂的过程,原因很多,不能详说,但至少有一点不能忽略,我们曾经拥有一个思想高度ziyou、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所有古代思想家能够想到的问题,该说的他们都已说到,并为后来的探讨留下了足够的余地。我们选择“东方既白”作这次展览的题目,目的就是为了强调这一点。

李零先生一语道破,东方既白,就是zhongguo的第一次启蒙。

春秋战国的历史错综纷纭。车马、旌旗、戈矛、鼓角、扬尘、血泪,自然而然拼接出各种混糟糟的画面。在学术领域,无论是有关某一诸侯的国别史研究,还是侧重于zhengzhi、经济、礼制或器物的专门探讨,成果都可谓汗牛充栋。为了更深刻地解读本次展览,湘博也于设展不久,聚集来自高校及各大博物馆的专家,召开“春秋战国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2018年1月27—28日)。然而,如何将学术积累深入浅出地向大众绍介,如何用文物勾画千头万绪的春秋战国历史,终究需要费心劳神地构思。

值得称道的是,此次春秋战国文物大联展的谋篇布局很有章法。特展共分五个单元,纲举目张。春秋战国乱世,“天下无道”是时人共识。《诗·小雅》“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一句,就被春秋之人用来形容贵贱有沉浮、社稷无常奉的实况。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宗法封建统治模式,先天不利之处在于,历经数世,后代支属疏远,于是不可避免地陷入诸侯更相诛伐、周王弗能禁止的局面。王室东迁,礼乐征伐遂自诸侯出,甚至陪臣执掌国命。与王权式微相伴随,八佾舞于庭、季氏旅泰山的礼制僭越,便应运而生。展览第一部分“礼崩乐坏诸侯混战”,十分敏锐地把握住了时代概貌。以郑国公的九鼎八簋九鬲组合,揭櫫周礼崩坏;以齐王铜豆与公孙卿铜壶的纪年铭文对比,呈现国政下移;以楚高罍、宋公铜簠、吴王夫差矛,提点诸侯争霸;又以水陆攻战图铜壶、弩机与来自鄂尔多斯的鸣镝箭等各式兵器,窥探战场一角。

水陆攻战图铜壶

弩机

王夫之称,春秋战国之际乃古今一大变革之会。诚然,铁器推广、田制改革、郡县初设、编户齐民,均于春秋战国时期酝酿成立。技术和制度革新带来的农业进步、人力资源整合,直接有效作用于争霸兼并战争。而商贸通行、都市繁荣、天下熙熙攘攘、民人逐利求富,则可谓杀伐血色中的一丝异彩。特展第二单元“革故鼎新焕发生机”的陈列,无疑切中时代脉搏。除燕国“右廪”铁钁范等铁器之外,这一部分还展开了大量齐、楚、燕、秦的货币和度量衡,如韩“安阳”布币、郢爰金版、燕客铜量与成套的铜砝码,等等。

燕客铜量

铜砝码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天命靡常的zhengzhi现实,又促使春秋时期有了“人的发现”。艺术美感与世俗情怀,大大方方地附丽于器物之上。第三单元展出的凤鸟莲花形漆豆、虎狼咬斗金带饰及凤鸟花卉纹绣绵裤等文物,尽显“百工之巧人性张力”。当然,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奇技淫巧之中,施展的是治人者的权威。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铜牛形插座,色彩华丽,是错金银技术的典范之作。曾侯乙青铜尊盘,饰龙84条,蟠螭80条,失蜡法如火纯青。这些新出现的工艺,不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贵族阶层对生产力的吞并。

虎狼咬斗金带饰

水晶玛瑙组佩

正如前面李零先生所说,春秋战国时代经历了zhongguo的第一次启蒙。王者之迹熄,道术为天下裂,礼崩乐坏的时代,诸子九流并出,创造了zhongguo“哲学的突破”。余英时先生的研究已经意识到,其实,一切“突破”都发生在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中,并非凭空而来,希腊的“突破”以荷马史诗的神话世界为背景,以色列的“突破”从《旧约》的宗教远源中来,而zhongguo春秋战国时期的启蒙,则基于商周以降的礼乐传统。(《道统与政统之间——zhongguo知识分子的原始型态》)这种寓开来于继往的“突破”,正是在孔子所谓“周因于殷礼,其损益可知”的因革扬弃中演进的。

本次特展的第四单元“思想绽放文化奠基”,集中展示楚简《老子》、曾侯乙墓北斗二十八宿衣箱、嘉祥“孔子见老子”画像石等代表诸子百家争鸣的出土文字图像。20世纪以来,大量地下简帛重见天日。现今简帛研究已蔚为显学。一批批出土文献,以它们“不情愿”的方式,为我们古文字学和上古思想史领域的开拓烛幽照明。在这一单元的展厅里,布展者还制作了四大文明古国思想流变对照表,竹简展柜上方悬挂着战国文字书体的灯柱。宁静柔软的暖色灯光,折射出温良的文化性格,以及知彼知己、与古为新的心态。

竹简展示

展览的尾声“华夏认同文化融合”,再一次洞察时代走向。从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至公元前221年秦帝国昙花一现,长达五百年的分裂与混战,既塑造出个性鲜明的区域文化,也迎来了大一统帝国的胎动。文化交流、种族融合,正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开启的。一方面,南夷北狄交伐zhongguo,以齐桓公为代表的霸主宣扬尊王攘夷,联合诸夏成为一个集团。另一方面,兼并战争使原先零碎的小国逐渐并入大国,为了能在战争中取胜,华夏集团的诸侯也有意吸纳戎狄之俗,比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以“崩坏”始,以“整合”终,湘博新馆的首个特展,调集30家文博机构、240件套珍宝重器,再现春秋战国的风起云涌。近些年,我走过二十多家省市级博物馆。这回文物大联展,自然有一些文物是初次见面,有一些是别后重逢,还有几件来自湖北省博的宝贝,与他们在湘博碰面,颇似他乡偶遇故知。

如果不去博物馆,我们也能借助考古报告、电视网络等媒体,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特展官网首页及宣传画的形象——杜虎符、湘博本馆收藏的燕客铜量,还有此次借展的鄂君启金节,会面之前,我就在论文写作时引用过它们的铭文,查找过已有的研究成果,了解过相关的学术争议。然而,当与这些未曾谋面的“旧交”隔着玻璃相视,仍能生出奇妙的时空交错之感。这些文物的持有者,或许生前孜孜以求“不朽”“万年”,却最终不免泉泥销骨。而他们生时所用或死后随葬的器物及其铭文,原不欲重回世间,却因机缘巧合,以“在场者”的身份,成为历史的叙述者。

一个主题鲜明的文物联展,突出的优势在于,一次性集中呈现最典型、最珍贵的器物,如同满汉全席,道道“硬菜”。然而,“集中”的另一面,是“割裂”。巫鸿在著作《黄泉下的美术》导言中有这样一段论说:

艺术史自19世纪以来发展为以不同媒质划分的、由诸多半独立分支所构成的一个集合体。每一分支发展出一套依托于专项收藏、展览和出版物的研究方法和历史叙事。……古代墓葬在服务于艺术史的这一目的的时候,是以其自身在保存和分析上的双重破碎为代价的。这是因为当墓葬被离析为以媒质为导向的分类和研究时,其整体性就消除了。(三联书店2010,第6—7页)

从墓葬到博物馆,再从此馆到彼馆,一件文物与同时出土的其他文物之间、文物与墓葬原生态之间,都发生了断裂。博物馆展品当然不能重回墓葬掩埋,但作为一个游客,观览特展,只是品尝到了口感上佳的“前菜”,我们可以待借展文物出差回家后,身临其原属展馆,找寻它在原生区域历史叙事中的坐标。

近年来,大型文物特展以独到的专题与宏大叙事相交织,精彩纷呈,备受瞩目。2016年,“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几乎同时在首都博物馆亮相。2017年,“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在上海博物馆开展。以上特展都创下了数十万的观展人次,其中一些展览甚至不得不延长展出期限。

随着《国家宝藏》等经过精心策划的节目播出,人们再次纷纷涌向博物馆去看宝藏,节假日尤甚。今年春节期间,我已在南京博物馆感受到这种有如庙会般热火朝天的观展氛围。如何气定神闲不受人群挤压地欣赏文物,成为困扰观展者的问题。此次周末赴湘,包括“东方既白”特展在内,湘博的每一个展厅不仅人头攒动,而且人声鼎沸。可见,做一个安静的参观者,仍是我们大众需要逐渐培养起来的意识。

与此同时,我发现很多父母会带着十岁左右的孩童来博物馆游玩。面对不同时段的文物,面对孩子的提问,父母们大多尚不具备讲解与释疑的能力,回答往往以笼统的“古人”“古代”起句。对古典文化满怀热情当然很好,但在自我提升与家庭教育中,若想以身传递zhongguo文化的某些基因,那么观看几期节目、游览几场特展,或许还只是开端。

我们用四小时与楼上楼上各展厅所有陈列一一相见、相别。走出博物馆,春秋战国的鼓角争鸣,场馆内的沸腾喧嚣,渐渐退散。槟榔的味道若隐若现,树色浮起绿意,春雨霏霏依然。






 
关键词: 博物馆,中华文明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