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明品生活 » 仪礼习俗 » 文化鸡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这道美味五百多年间名声远扬 使无数食客念念不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澎湃新闻网  作者:张剑光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原题:张剑光:上海的三黄鸡最早出产于嘉定,浦东将其发扬光大

 

 

三黄鸡冷盘 资料图

生活在上海,常会听到有人谈到三黄鸡,不过大家都会加上个地名来限制,变成“浦东三黄鸡”。也就是说,浦东的三黄鸡是上海传统食用鸡中最有名的一个品种,因而得到无数老食客的青睐。

不过上海最早出产三黄鸡的地方,并不是浦东,而是嘉定。这一点,是后人多少有点意想不到的。

嘉定三黄鸡

薛理勇先生发现了这个问题,在《浦东开发》2001年第2期中,引用了明刘诩《戒庵老人漫笔》中的话,说:“嘉定南翔罗店出三黄鸡,嘴足皮毛纯全者佳,重数斤,能治疾。”刘诩生于弘治十八年(1505),卒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估计这段文字是他三四十岁以后的作品,约在嘉靖中期。这是薛先生看到的最早关于上海地区三黄鸡的记载,因而他推断:“上海有三黄鸡的历史不少于400年,而且已名扬江南。”薛先生的发现应该说是比较有意思的,他发现历史上嘉定地区是养殖三黄鸡的,因而整体上他将上海有三黄鸡的历史前推了很多。不过,由于他看到的嘉定有三黄鸡的史料并不是最早的,因此他的推测比较保守。

现存最早的嘉定方志是都穆于明正德四年(1509)编成的《练川图记》,在卷上《物产》中说到:“嘉定物产,凡五谷、蔬果、禽鱼、花卉以及布帛之类,往往同于他郡。其不同者,家之畜有三黄鸡,喙、距与皮一色,大者至八九斤,最为肥美。”按都穆的意思,嘉定的物产与江南大多数地方没什么差别,别的地方有什么嘉定也有什么,但只有三黄鸡是嘉定特有的物产。这种鸡的三黄是指鸡的嘴、脚和皮,都呈黄色,体型较大,比较肥。既然都穆没有指明这种鸡是嘉定境内哪个地区养殖的,那么我们估计在嘉定很多地区都能见到这种三黄鸡。从时间上推算,离今天有500多年。都穆编书时这种鸡在嘉定广泛养殖,嘉定三黄鸡的养殖历史实际上还可以往前推。

此外,我们也看到浦南金的《嘉定县志》,也记录到了三黄鸡。该书编成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大体与前述刘诩的书是同时期的,在卷三《物产》中沿用前志,谈到三黄鸡“喙、距与皮俱一色,大都至八九斤”,应该说三黄鸡的养殖与五十年前都穆的时候没有什么变化,因而编书时转相引用。

之后,约过了近五十年,万历三十三年(1605)编成的《嘉定县志》,关于三黄鸡的记载发生了些变化。在卷六《物产》中,该书提到:“鸡,出大场者,名三黄鸡,喙、距、皮皆一色,大至九斤。”按刘诩谈到嘉定南翔、罗店地区产三黄鸡,说明这种鸡在嘉定南部和东部地区比较多见。但万历志中文字基本上是沿用前志,却单单指明是产于大场,显然并不是随意书写的,应该是三黄鸡在嘉定的产地虽然很广,但以大场出产的三黄鸡最为著名。按大场地区在宋朝靠海,曾经设置盐场,“其地东西三里”,是个很宽广的盐场,因而得名大场。到明代设镇,成为一个地区商贸集市中心。三黄鸡出名,应该与当地商业的兴起有一定关系。

进入清代,大场的三黄鸡远近闻名。康熙《嘉定县志》卷四对大场的三黄鸡品种有很详细的描述:“三黄鸡,出大场,喙、距、皮皆一色,大至九觔,故又呼九觔黄。其他鸡,色亦皆黄,味极肥嫩。他邑取种哺养,色味皆变。雌鸡将生子,呼童子鸡。又取雄鸡重一觔五六两者,夏月阉治,养可至六七觔,名搧鸡,俗讹线鸡,又名镦鸡、童鸡,嫩而镦。鸡肥二种之味,甲于海内。”九斤黄的称呼,在清代前期已经出现。大场的鸡,全是黄色,以肥嫩出名。这种鸡还可以养成童子鸡、镦鸡出售,名声“甲于海内”,远近都已知道。乾隆《宝山县志》卷四也谈到:“鸡,出大场者名三黄鸡。”各地都有黄色的鸡,但大场的鸡才是正宗的三黄鸡,鸡嘴、足和皮都是同一种黄色,体型较大。

清朝后期,大场的三黄鸡是否仍然是名声四扬?目前的方志记载看不出有什么变化。光绪《宝山县志》卷十四中仍然谈到大场的三黄鸡,但和明代《嘉定县志》的记载是相同的,我推测这不过是修志者依样画葫芦而已,并不说明大场的三黄鸡养殖仍有很好的势头。相反,可以估计大场的三黄鸡仍然有一定数量的养殖,但与前代相比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而明朝刘诩谈到的南翔、罗店的三黄鸡更是不见了踪影。清代《罗店镇志》卷一谈到鸡时说:“另一种纯白毛、金胸、绿耳、青脚,俗谓可治小儿惊风症。”书里没有提到其他的品种,只提到这种青脚白毛的鸡是有点特色的。而《南翔镇志》的物产介绍中没有提到鸡,说明人们养殖的鸡毫无特点可言。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