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明品生活 » 仪礼习俗 » 文化鸡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儒家是如何走向正统独尊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丁启阵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儒家是如何走向正统独尊的?

丁启阵

 

 

一 引言

二 战国时期:盛名与窘境

三 个体突破:子贡,邹忌,邹衍,荀卿

四 焚书坑儒:毁灭性打击

五 反秦英雄:孔甲

六 建国元勋:郦食其、陆贾、叔孙通

七 乘势登峰:公孙弘、孔安国、董仲舒

八 成功原因:

(一) 合理性

(二) 教育

(三) 人才

(四) 著述

(五) 开放性

(六) 文艺性

(七) 根据地

一 引言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公元前134年董仲舒提出“推明孔氏,抑绌百家”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并付诸行动,谓之“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孔子一生,挫折无数,感慨良多,甚至有过“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欲居九夷”(《论语·子罕》)的喟叹。“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孔子的这个愿望,终归落空,可以说是赍志而殁。用孔子自己认可的比喻,是“累累如丧家之狗”;用司马迁的归纳,是“干七十余君无所遇”(《史记·儒林列传》太史公曰);用杜甫的诗句形容,是“牢落乾坤大,周流道术空”(杜甫《奉寄河南韦尹丈人》)。

但是,孔子的生命,不是只有zhengzhi一个方面,还有教育、学术、思想等方面。换言之,孔子有好几条生命。zhengzhi理想没能实现,其他方面的价值,却并没有湮灭在时光的长河中,而在他死去之后,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甚至被发扬光大。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在他去世三百多年后,从诸子百家中突围而出,成为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主流思想,登上独尊的宝座。两千多年的zhongguo历史上,享有无比崇高的荣耀。

在近三百五十年的历史里,儒家走过了怎样的逆袭之路呢?

二 战国时期:盛名与窘境

西周王朝式微,历史进入了诸侯各自为政的春秋战国时期。跟zhengzhi军事上的分裂相应,思想、学术上也出现了ziyou、多元的局面,即所谓“诸子百家”,“百家争鸣”。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数得上名字的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据后来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的记载,“诸子百家”更是多达千家。当然,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不过数十家。其中只有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等12家被发展成有影响的学派。这些学派之间,真正构成争鸣关系的,就更少了。有些学派之间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关系,有些学派之间表面上观点针锋相对、实际上是互补关系。比如儒家与老庄,有交锋,“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庄子专门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但是,众所周知,儒家的入世兼济与道家的出世独善,是进退动静的关系,是互补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究竟哪几家影响最大,有不同说法。《孟子.滕文公下》:“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按照这个说法,杨朱、墨家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两家。因此,孟子以能抵抗这两家思想为儒家最重要的任务。他说:“能言拒杨墨者,圣人之徒也。”又说,“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孟子·尽心下》)

但是,韩非子有不同于孟子的说法。《韩非子·显学》云:“世之显学,儒、墨也。”在韩非子看来,儒学是跟墨家平分秋色的显学。

从当时zhengzhi舞台活跃的人物情况看,纵横家、法家实际上的影响力,不在儒家之下。

纵横家鬼谷子的弟子有苏秦、张仪、庞涓、孙膑等,他们都是曾经影响战国局势的人物,其中苏秦“约六国纵亲……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史记·苏秦列传》)

法家人物中,申不害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商鞅虽然被司马迁称为“天资刻薄之人”,但他无疑是秦国走上富国强兵道路的重要人物。韩非跟李斯同出荀卿门下,而李斯自以为不如韩非。李斯则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最得力助手,尽管也是造成日后秦帝国土崩瓦解的罪魁祸首。但是,他的影响力是不可否认的。

儒家当然也有相当的影响。司马迁对此有较为全面的概括:“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后陵迟以至于始皇,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史记·儒林列传》)

儒家两位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的命运,都是名声很大,处境尴尬。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到处碰壁,一无所获;孟子的待遇稍好,出行有数十辆车子相随,侍从数百人,所到之处,诸侯赠金,供给衣食,装出认真听取其议论的姿态。但这些都只是面子上的风光:“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情事。”孟子的时代,“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因此,孟子也只能以学者身份度过余生:“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十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三 个体突破:子贡,邹忌,邹衍,荀卿

春秋战国时期的zhengzhi舞台上,儒家学派总体上并没有取得多大的优势,他们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都是“叫好不叫座”。但是,也有若干个体成员,在仕途等世俗意义上获得了成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孔子的亲炙弟子中,首推子贡。

《论语·先进》:“回也庶几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颜回是孔子弟子中品学兼优的典型,但是一生受穷(不光是物质上贫穷,也包括怀才不遇);而不信命运的子贡,却总是活得风生水起。《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在孔子门下时,就办了两件大事:一是齐国田常作乱,准备侵略鲁国,孔子在众弟子中选择子贡去处理此事。结果,“……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陈蔡之困,也是子贡出使,楚昭王派兵迎接孔子师徒,才脱离困境的。(《史记·孔子世家》)后来,子贡“常相鲁卫,家累千金”(《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为官则位极人臣,经商则能致巨富。人生赢家,子贡称第二,谁敢称第一?以至于当年就有人认为,子贡的智慧已经超过了孔子。《论语·子张》记载,鲁国大夫叔孙武叔、来历不明的陈子禽都曾经公开说,子贡的智慧超过了孔夫子。

孟子时代,齐国有三位邹姓人物,相当引人注目。

早于孟子的邹忌,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

晚于孟子的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是以邹子重于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还有一位邹姓人物叫邹奭,是稷下学派的著名学者之一。

除了邹奭,稷下学宫的学者还有: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等人,都著有谈论治乱之道的书籍,在当时名声很大。

推崇孔子、以孔子传人自居的荀卿,是稷下学宫中名望最高的一位。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国有人谗毁荀卿,于是跑到楚国,春申君任命他为兰陵令。(《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可见,孔门弟子或传人,也不乏有真才实学、堪当大任之人。

四 焚书坑儒:毁灭性打击

儒家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是秦朝。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李斯上书秦始皇,要求焚书坑儒,具体做法是:“……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李斯的奏请,得到秦始皇的批准并加以实施。(《史记·秦始皇本纪》)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阬术士,六经从此缺焉。”(《史记·儒林传》)

卫宏《诏定古文尚书序》:“秦既焚书,恐天下不从所改更法,而诸生到者拜为郎,前后七百人。乃密种瓜于骊山陵谷中温处,瓜实成,诏博士诸生说之。人言不同,乃令就视。为伏机,诸生贤儒皆至焉,方相难不决,因发机,从上填之以土,皆压,终乃无声。”

我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焚书坑儒,其实是法家假借秦始皇之手对儒家进行的一次毁灭性打击。发起人是法家李斯,焚书之后,“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法家是焚书坑儒的唯一受益者。焚书坑儒的最大受害者,不是儒家学派,而是秦始皇,他梦想中的万世基业,焚书坑儒后只传了六年,到二世胡亥时(公元前207年)就夭折了,秦帝国的寿命前后只有十四年!

儒家学派在秦朝灭亡后,很快就春风吹又生,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不但全面深刻影响zhongguo社会,也有巨大的国际影响。就是在今天,儒家学说,仍有一定的生命力。

五 反秦英雄:孔甲

秦朝灭亡的原因,历史学家有各种各样的分析与归纳,文学家也有生动有趣的说法。例如唐代诗人杜牧指出,“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我这里要特别提示大家注意一个事实:在“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据考古发掘,阿房宫并不是项羽烧毁的)的历史背后,有儒家学派的重要作用!

《史记·儒林传》有如下两句话:

陈涉之王也,而鲁诸儒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于是孔甲为陈涉博士,卒与涉俱死。

粗心的读者多半认识不到这两句话的重要性,孔甲之名除此之外,未见文献记载。我认为,这两句话特别值得注意、深思,孔甲其人更是值得儒家后人为之树碑立传。

司马迁由此引发的感慨是:“陈涉起匹夫,驱瓦合适戍,旬月以王楚,不满半岁竟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缙绅先生之徒负孔子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显然,对孔甲行为的意义没有充分的认识。事实上,以孔甲为首、前往投奔陈胜起义军的鲁国儒生,他们的行动虽然很快便随着起义的失败而失败,但是,他们可能源于复仇的行为,客观上表现了他们对国家兴亡的担当与使命,对社稷苍生的同情与责任。这些儒生堪称烈士,他们反抗暴秦的行为,往小里说是报焚书坑儒之仇,往大里说是人类文明史的一面旗帜。行胜于言,其意义不在日后皓首穷经的汉儒阐发儒家经典的千言万语之下。

很难说,儒家在汉朝尽享尊荣,跟孔甲等儒家先烈的壮举没有一点儿关系。

六 建国元勋:郦食其、陆贾、叔孙通

常言道: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其实纵观历史,每一次成功的造反,都离不开秀才的襄助。用今天的话说,秀才扮演的是智囊角色。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原本是个没有受过良好文化教育、近乎乡村无赖的社会底层人物。假如没有众多儒生的帮助,很难想象,刘邦创建的汉朝会是什么样子,能持续多久。甚至,连他的反秦义举能否取得最终胜利,都大成问题。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记载,刘邦开始的时候没有认识到儒家学派的价值与作用,不懂得尊重儒生,“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

最早让刘邦认识到儒家学说价值,懂得尊重儒生的是陈留高阳儒生郦食其。郦食其好读书,为了谋生,做了个闾里监门的低级小吏,有“狂生”之名。刘邦造反之初,需要搜罗人才。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求见刘邦。第一次见面时,刘邦盘腿坐在床上,让俩女子给他洗脚。郦食其进去后,长揖不拜。几句“必聚徒合众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之类的话语,说得刚刚骂郦生“竖儒”的刘邦“辍洗,起摄衣,延郦生坐,谢之”。刘邦接受了郦食其的建议,里应外合,攻取了陈留。此后,郦食其经常充当刘邦的说客。其中游说齐王,兵不血刃,拿下齐国七十余城。可惜,郦食其运气欠佳,被齐王田广杀害了。刘邦为了感谢郦食其,将其儿子郦疥破格封为高梁侯,后来将武遂作为其食邑,传了三代。

有两句唐诗道: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是儒生陆贾,让刘邦实际上读了书,接受了儒家学说的影响。

楚人陆贾,因为口才好,一直陪伴刘邦左右,经常奉派出使诸侯。其中最著名的事迹是,奉派游说南越王尉他,使其归顺汉朝。陆贾在刘邦面前引用《诗经》《尚书》中的句子,刘邦不爱听,破口骂道:“迺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贾引用前朝兴亡史实,告诉刘邦,想要取得天下并且长治久安,必须实行仁义的制度。说得刘邦面有愧色,要求陆贾把秦朝所以灭亡、自己所以取得天下的道理写成文章给他看。陆贾于是“粗述存亡之徵”,先后写了十二篇文章。每上奏一篇,刘邦看后“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陆贾的文章结集成书,被称为《新语》。可见《新语》是汉朝建国的重要文献。后来陆贾在讨伐诸吕、册立汉文帝等事件上出了大力。

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是仁义立国,礼乐安邦。“叔孙礼乐萧何律”(杜甫《忆昔二首》其二),鲁国儒者叔孙通,在这方面为汉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叔孙通本是秦朝官员,降汉时,有百余名儒生弟子跟随他。刘邦征战争夺天下时,叔孙通一个也没有举荐,弟子们都心怀不满。汉高祖五年(前202),天下平定,诸侯在定陶共同推尊刘邦为皇帝。庆功宴上,“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刘邦为之感到忧虑。叔孙通于是进言:“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得到刘邦的许可后,征募了三十多名儒生,加上皇帝身边的学者和自己的弟子百余人,在野外圈了一块地,演练起礼仪。一个多月后,礼仪演练完成,请刘邦观看并行礼。接着,又让群臣练习。汉高祖七年(前204),长乐宫建成。十月,诸侯群臣行朝岁礼仪。一切都按照叔孙通排练过的进行。整个过程,“无敢讙哗失礼者”,汉高祖刘邦非常满意,说了句:“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于是封叔孙通为太常,赐黄金五百斤。跟随叔孙通的众弟子儒生也都被封为郎。后来,汉惠帝即位,叔孙通继续主持制定了许多礼仪制度。

七 乘势登峰:公孙弘、董仲舒

历朝用人,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创立之初,大量任用功勋大臣。接着是“勋二代”“勋三代”。

汉朝开始的时候也是这样。《史记·儒林列传》:“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文帝、景帝时,吸取了秦朝亡于严苛的法律与繁重的徭役的教训,采用黄帝、老子的学说,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但是,到了汉武帝刘彻那里,也就是距离刘邦建立汉朝六十年左右的时候,一改前朝用人制度,他要撇开“勋二代”、“勋三代”,而大力任用知识人才。具体方法是:建立察举制度。选取贤良方正之士,任用经学专家。

据《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最先受到汉武帝重用的是赵绾、王臧等人。延揽方正贤良之士的风气一开,很快便涌现出了众多研究儒学经典的名家:研究《诗》的,鲁有申培公,齐有辕固生,燕有韩太傅。研究《尚书》的,出自济南伏生;研究《礼》的,出自鲁国高堂生;研究《易》,出自淄川田生;研究《春秋》的,齐鲁出自胡毋生,赵出自董仲舒。

窦太后驾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退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请文学儒者数百人。这个时候,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平津侯。天下学士,靡然向风。

赵绾、王臧都是申公弟子,从申公学《诗》。王臧因上书汉武帝,得到赏识,“一岁中为郎中令”。赵绾为御史大夫。后被好黄老的窦太后害死。(《史记·儒林列传》)

董仲舒,因为研究《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今上即位,为江都相。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史记·儒林列传》)

汉朝有一句谚语,最能反应当时社会风尚,“黄金满赢,不如遗子一经”(《汉书·韦贤传》)。对儒家经典有研究的儒生,命运可能一夕之间发生逆转。像朱买臣那样“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人,不在少数。

八 成功原因

儒家学派之所以能在zhongguo长期占据正统独尊地位并且有相当的国际影响,并非偶然事件,而有其必然性。探索其中原因,也属于鉴往知来范畴。

(一)合理性

儒家学说,不以独创深刻著称,而以贴近社会人生令人倍感亲切。称孔子为思想家,不同于一般的哲学家,他关注的主要是人间社会的事情,“liuhe之外存而不论”,“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语怪力乱神”;他时时挂在嘴边的“仁爱”、“道义”、“道德”、“礼仪”、“君子”等等概念词语,全都是关于人际关系和个人行为规范、道德修养的,全都是为了改善人类社会环境而提出来的。孔子的学说思想,因此被称为生活理性哲学。

不同于老子,孔子主张积极入世,经世致用,用他自己的话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朝闻道夕死可矣”,“己欲立而立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老子的消极避世,在一定的时期,对小部分人是有意义的;而孔子的积极进取精神,却符合人类社会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的需求和利益。

孔子的思想体系里,仁爱是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提倡仁爱,其主要对象是民,是民众,是百姓。诸侯、贵族、士大夫,往往是他批评教育的对象。到了孟子那里,更进一步明确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主张(《孟子·尽心下》)。

当然,孔孟并没有把民和君对立起来。他们是承认并积极维护社会阶层的差异的,他们提出的纲常伦理主张,最大限度地把不同阶层的利益统一了起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以理解为:统治者与贫民百姓价值观念不同,追求不同,要求也应该不同。

孔子开创的民间教育,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开门办学,他主张“有教无类”。显然,孔子的学校不是贵族子弟学校。他的弟子中,不乏寒门士子。孔子的教学活动,有所谓“孔门四教”(文行忠信)的说法,似乎是为了提升道德修养而开展的培训活动。但“学而优则仕”,“学也禄在其中”,说明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国家行政管理人才。这显然有利于中下阶层家庭的子弟解决自身生存、养家糊口的问题。

孔子提倡中庸的处世之道,同时具有相当的灵活性。比如说,他一方面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但同时又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对于以正当手段得来的财富,孔子并不反对。孔子反复讲仁者爱人,但是他并不主张“以德报怨”,他主张的是“以直报怨”,即“以牙还牙”。

总而言之,孔子的学说思想,至少是我国古往今来诸多学说思想中最符合大多数人的需求和利益的一种。

(二)教育

孔子的教育,兼有道德礼仪培养、职业技术培训、知识理论传播、思想观念启蒙等内容与特性。

孔门师徒的关系,虽然没有宗教组织那样的紧密程度,但是,比起现代教育来,明显要紧密得多。“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史记·孔子世家》)实际上,作为教育界先驱的孔子,他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十余世,一直绵延至今。宗教组织,例如禅宗,师徒衣钵相传的关系可能比孔子儒家紧密,但是没有孔子儒家师徒的兼容性和大容量,孔子号称有弟子两千(姓名保存下来的有八十多位),后世儒者甚至有多达数万弟子的。

孔子亲炙弟子中,即有子夏、曾参、澹台灭明等继续从事教学事业。其中子夏在西河(在今天河南安阳一带)设馆授徒,魏文侯拜他为师。曾参作《孝经》,孔子孙子孔伋(子思)是他的学生;孔伋的弟子后来又称为孟子的老师。澹台灭明向南到了长江流域,在今天江苏苏州一带从事教学活动,弟子有三百人,他的好恶取舍,在诸侯间都有相当的影响。

教育行业,薪火相传,这是儒家学说思想保持活力的重要原因。

(三)著述

古人有“三不朽”的说法,其中立言是最靠谱的一种,立德、立功难度太大,且标准不容易确定。曹丕《典论·论文》云:“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现代语言学讲: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迄今为止,运用语言文字“编织”成的文章著作也是人类文明传承最重要的形式。

孔子讲“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著书立说显然是避免“没世而名不称”(这里作“死后没有好名声流传下去”解)的有效方法。

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的话,很多人便照单全收,认为孔子只是整理前人著作,没有自己的发明。其实这是不符合事实的。述而不作,不过是孔子的谦虚,或者托词——他是托古改制。《论语》中的许多金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朝闻道夕死可矣”之类,都是前不见古人的话语,显然是孔子的发明——作,孟子也明白说“孔子作《春秋》……”。

孔子的著书立说,应该是早就开始了的。子贡曾说“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论语·公冶长》)但是,集中精力专事著作,却始于结束周游列国回到鲁国后。孔子自言:“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

孔子的著述工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整理礼乐文献。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孔子自称了解夏、商礼仪,他最心仪的是借鉴夏商两代礼仪的周礼,称赞周礼“郁郁乎文哉”。《尚书》、《礼记》,赖孔子之力得以传承。

二是整理音乐作品。孔子曾对鲁国宫廷首席乐师说过一番话:“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孔子整理音乐的标准是“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皦如,绎如”(盛大、和谐、节奏明朗,余音不绝)。

三是整理《诗三百》。《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诗留存下来的有三千余篇,到孔子那里“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四是整理《周易》。孔子晚年喜欢《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说明用功很深。

五是作《春秋》。按照《史记·孔子世家》的说法,孔子是担心自己死后没有名声,感慨自己的学说没能被统治者采用,于是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孟子·滕文公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

(四)宣传人才

孔子是教育家,深谙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道出了他对优秀人才投奔到自己门下的渴望。诸子百家,儒家是最重视人才培养的。

弟子两千,“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一说七十二人),五十余年的办学经历,按说这样的学生数量不算多(东汉时期儒学家有学生多至数万的),成材率也不算高。但是,这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末叶,zhongguo历史上著名的分裂、割据时代,是人口稀少的上古时期;而且孔子又是私人办学的鼻祖,筚路蓝缕,一切均无前例可援。总而言之,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七十二弟子中,有事迹流传下来的,又是其中小部分。孔子生前列过一个“杰出弟子排行榜”,如下:

德行:颜回、闵子骞、冄耕(伯牛)、冄雍(仲弓)

政事:冄求(子有),子路

言语:宰我,子贡

文学:子游,子夏

事实上,这个排行榜的筛选范围并非孔子一生办学教授过的所有学生,而只是曾经跟随他周游列国、经历患难的部分。

单是这个排行榜,其中就有几位的确是人才,例如颜回、子贡、子路、子夏等。颜回对孔子早年招收弟子、稳定生源起过重要作用,子贡对维护孔子的地位和名望的作用,无人能及。

鲁国大夫叔孙武叔在朝堂上公开说“子贡贤于仲尼”,子贡听说后,用宫墙(围墙)做了比喻,称“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针对叔孙武叔对孔子的诋毁,子贡说,其他贤人,相当于丘陵,是可以逾越的,“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面对陈子禽质疑子贡是出于谦虚才说孔子贤于自己,子贡说“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均见《论语·子张》)孔门言语科代表子贡的一连串妙喻,直接把孔夫子送上了“至圣先师”的宝座。出使一次可以造成“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从政,可以在鲁国卫国做到宰相;经商,可以家累千金。这样一个绝世奇才,对自己赍志而殁的老师推崇备至,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孔子死后近一百年出生的孟子,实际上是孔子嫡孙子思的再传弟子,自称是孔子的私淑弟子,在宣扬孔子思想、维护孔子地位上,丝毫也不逊色于子贡。他提出了我国历史五百年出一圣人的说法。《孟子·尽心下》:“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年……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年……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把孔子跟历史上那几位顶级的圣明君主相提并论,等于把孔子按坐在“素王”的宝座上了。

子贡、孟子这样的杰出宣传人才,别的学派似乎没有。

(五)开放性

一种学说思想,想要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必须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开放度。因为只有具备这些特性,才可能拥有自我更新以适应新环境、新形势的能力。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正是这样一种学说思想体系。

首先,正如孟子所言,孔子是集大成者。《孟子·万章下》:“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更是列举了孔子学习对象的名单:“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数称臧文仲、柳下惠、铜鞮伯华、介山子然,孔子皆后之,不并世。”

孔子生前,达巷dang人说:“大哉孔子!博学无所成名。”大概有嘲笑的意思。而从长远来看,正是这种兼收并蓄的博学,使得孔子的思想拥有了远超其他诸子的强大生命力。

其次,孔子教育弟子时不搞一言堂,允许思想ziyou。师生座谈,孔子鼓励他们“各言尔志”。孔门弟子间,子游、子张、子夏三人的思想观念差异,甚至出现了公开的相互嘲讽。子贡问子张(颛顼师)和子夏(卜商)哪个更聪明,孔子的回答是各打五十大板,说子张过于聪明,子夏不够聪明。子贡追问是否子比较张聪明的意思,孔子的回答是“过犹不及”,继续和稀泥,仍然不给分出高下优劣。

再次,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这不是内讧,而是孔门ziyou思想的特点。《韩非子·显学》:“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墨家也有一定的ziyou,墨翟死后“墨离为三”,因而一度能跟儒家相颉颃。

邹衍、董仲舒等人之所以能够在他们的时代风靡一时,也跟他们为了适应当时形势和帝王的需要对孔子的学说思想做了一些调整有直接关系。

(六)境界

《论语·先进》记载了孔子的一番感慨:“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表面上这是对两位优秀弟子命运差异的感慨。论才华,颜回优于颜回;而命运,却是子贡优于颜回。其实,这涉及到了处世之道的差异。

陈蔡之困,子路、子贡、颜回,代表了三种处世的境界。

造成陈蔡之困的原因,《孟子·尽心下》说是“无上下之交也。”《史记·孔子世家》则说是陈蔡大夫们怕孔子师徒得到楚国重用于自己不利,于是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管何种原因,总之是,孔门师徒断粮了,弟子饿得走不了路,陷入绝境。孔子本人能讲诵弦歌不衰。但是,子路、子贡等人都有愠色。孔子知道弟子们心里有怒气,于是先后召见子路、子贡、颜回,问了他们同样的问题:“《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结果,得到不一样的回答。

子路: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智)邪?人之不我行也。

子贡: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何少贬焉?

颜回: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论语·微子》孔子对遗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进行分类,称伯夷、叔齐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柳下惠、少连是“降志辱身”“言中伦,行中虑”,虞仲、夷逸是“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他自称是“无可无不可”,怎么都行。

其实,孔子的无可无不可,还是古代遗民的境界。假如他能够如子贡所言“少贬”,降低一点身段,迎合一下世俗,问题便会迎刃而解。陈蔡之困最终的解决方法是,孔子派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史记·孔子世家》)

不过,孔子之所以是孔子,我认为,子贡那一套,他是“非不能,不为也”。

孔子的成败,关键在于他奉行的是“君子固穷”。生前坎坷,是因为固穷;死后尽享尊荣,也是因为他的固穷。

子贡是实用zhuyi者,运用得当,可以通往富贵,但难以感动他人,难以传承后世。孔子的固穷,是一种信仰。信仰的力量,可以感动亿万人,可以传承两千年。

(七)根据地

孔子周游列国,在陈国时,曾经感慨道:“归与归与!吾dang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论语·公冶长》)

孔子死后,葬于鲁城北面泗水边,弟子皆服丧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赣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史记·孔子世家》)

汉高祖刘邦消灭了项羽的楚军,举兵包围鲁国,“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史记·儒林列传》)

可见,孔子生前开始,直到汉朝初年,鲁国曲阜一直是儒家的根据地,不论外面的世界发生什么变化,孔子故里儒家的传统都不曾断绝,儒家的队伍一直没有被彻底消灭。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旦时机来临,鲁国孔子故里保存的儒家星火,便会乘风而起,形成燎原之势,不可向迩!

2018年4月3日上午10:10—12:00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讲稿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