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明品生活 » 仪礼习俗 » 文化鸡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地位不亚儒家:为何说“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凤凰国学  作者:赵卫东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道教四仙拱寿图》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zhongguo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对于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了,我们经常会引用,但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却也有非常大的分歧。有的人认为这是对道教的赞扬,有的人认为这是对道教的批评。但在我看来,这既不是赞扬,也不是批评,实际上是对道教在整个zhongguo传统文化中地位的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我的理解是,鲁迅先生说“zhongguo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这句话,是认为道教是整个zhongguo传统文化的汇总。下面,我想给大家解释一下,让大家看看我的理解是不是正确。我们通过儒道相比较来看。我们知道,汉代以前有诸子百家,汉代之后又有儒、释、道三教鼎立,而不管是在汉代之前,或是在汉代之后,道家是zhongguo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道家文化上溯到教内所讲的黄帝创始,或者说追溯到学界所认可的老子,一直到今天,有几千年的传承,一直都没有断絶,而现在正是处在逐渐把道教文化发扬光大的阶段。这说明,我们zhongguo人离不开道教,zhongguo文化也离不开道教。

道教人物塑像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都非常推崇儒家,非常推崇孔孟,对孔孟我也做了一些研究,对儒家我也有一些专著。我们往往认为,儒家文化是zhongguo传统文化的主体和主流,而道家文化一直被视为儒家文化的辅助,而我的看法恰恰跟以上观点有所不同。儒家文化对整个传统文化和整个zhongguo社会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但道家文化在整个zhongguo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也不亚于儒家。为什么呢?就是我刚刚所说的那句话,道教是zhongguo传统文化的汇总。

我们知道,孔子在儒家文化中是一个改革者,孔子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改造,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他并不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在孔子之前,儒家文化的一些基本理念就已经存在了。孔子对儒家文化的改造是去除了儒家文化中的宗教性内容。“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这样一些和宗教性相关的内容,孔子不谈。同时,孔子又讲“君子不器”,也就是说,孔子是剔除了儒家文化中的科学性的内容。也就是对宗教与科学这两个方面,儒家文化不是特别强调。儒家文化强调的是道德、人伦,这是它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文化对诸子百家,或者说是诸子百家以前的zhongguo传统文化的改造是有所取舍的,有所取则必定有所舍,所以儒家是没有囊括zhongguo传统文化的所有内容的。

那么,谁可以囊括整个zhongguo传统文化的所有内容呢?道教可以。首先来看,道教的产生是吸收了先秦诸子百家各家的内容。儒家的思想它吸收了,《太平经》中“孝”的思想体现的很明显。墨家思想中的宗教性、科学性被它吸收了,兵家的内容也被道教吸收了。道教不仅讲“道”,也讲“术”,所有zhongguo的天文、地理、星象、易卜以及术数类的东西全部汇总于道教。这个是儒家不讲的,在儒家那里找不到,但是在道教里,或者说在《道藏》里可以找到。我们可以看到,儒家讲的很多内容,道教里也讲。道教中的《道德经》讲“道”、讲“德”,儒家也要讲“道”、讲“德”,虽然对于“道”和“德”的理解有所差异,但他们都崇尚“道”、“德”,这一点很重要。但是道教很多内容,儒家不是讲的。比如“养生”就是道教的特长,儒家也讲养生,但讲的少。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道教实际上是把两汉之前、甚至是两汉时期的所以有的文化内容全部汇总到一起的一个产物。

修行道士画像

在道教发展过程中,它也有一个开放性的胸襟,从道教崇奉的神灵的来源就可以看出,它是一个开放式的,直到今天也还在不断的增加。属于儒家的神灵它吸收了,属于佛教的神灵它吸收了,民间信仰的神灵它也吸收了,只要老百姓有需求,道教就吸收,所以道教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神系。这些既能说明道教的生命力所在,同时也说明了道教的开放性,也说明了道教它确实具有汇总、吸纳zhongguo传统文化的特征。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放长远来看,从先秦诸子之前开始看,从zhongguo传统文化的源头开始看,从这个源头来将儒家与道教做比较,那么我认为,道教才是真正继承了zhongguo传统文化总体的。我们今天要讲文化自信,那么道教是我们唯一的土生土长的宗教,而只有建立在我们自己土生土长的文化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有文化自信。当然,我们今天的文化是多元的,包含了很多内容。而就道教来讲,在今天文化自信的口号之下,将会大有作为。

(注:作者赵卫东,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本文系作者在山东邹城峄山道教与传统文化论坛上的发言,凤凰网国学频道经授权刊发。)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