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婴幼卫保 » 健康教育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沙漠铁路—历代铁路人的坚守与创新_固沙-麦草-工务段-治沙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2019年8月21日,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组织的发现最美铁路·重走丝绸之路探秘团来到了包兰铁路沙坡头铁路治沙林场,见证数十年来几代铁路人治沙固沙的成果以及拼搏奋斗的精神。1958年8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前夕,中国首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全线通车。1977年8月,在联合国全球沙漠化会议上,世界各地从事环境保护和沙漠治理研究的专家学者将目光同时投向这里——中国宁夏中卫工务段固沙林场。包兰铁路在中卫境内六次穿越沙漠,其中沙坡头坡度最大,风沙最猛

核心提示:沙漠铁路—历代铁路人的坚守与创新-固沙,麦草,铁路,林场,治沙,沙漠,工务段,联合国,沙坡头,沙丘,流沙,铁道部,植物,职工,试验,卵石,造林,生态

2019年8月21日,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组织的发现最美铁路·重走丝绸之路探秘团来到了包兰铁路沙坡头铁路治沙林场,见证数十年来几代铁路人治沙固沙的成果以及拼搏奋斗的精神。

1958年8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前夕,中国首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全线通车。

1977年8月,在联合国全球沙漠化会议上,世界各地从事环境保护和沙漠治理研究的专家学者将目光同时投向这里——中国宁夏中卫工务段固沙林场。

包兰铁路在中卫境内六次穿越沙漠,其中沙坡头坡度最大,风沙最猛烈,为了保证铁路畅通,避免线路被沙风埋没,通过铁路工人的努力,在铁路两侧开始营造防风固沙工程,铁路两侧巨网版的草方格里长满了沙生植物,金色沙海翻起了绿色的波浪,包兰铁路沙漠段几十年来安然无恙。多年以来,治沙固沙形成了绿化带,让包兰铁路中卫段成为了一道美丽独特的风景线。

治沙,浩瀚伟大的工程

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决定修建包兰铁路干线,加强首都北京及华北与西北地区的联系。

1954年10月,世界上首条通过高大流动沙丘的“沙漠铁路”——包兰线铁路建筑规划经国务院批准。这一消息震惊世界,面对沙漠治理这一世界性难题,中国能否创造奇迹

1955年,包兰铁路铺下第一根钢轨。

1957年初,原铁道部第一工程局施工队将铁轨铺到了腾格里沙漠,包兰铁路的施工进入沙坡头段。

当时,由于没有通往沙漠施工现场的道路,铁路部门就调集数千当地百姓,用骆驼、骡、马,把大量卵石、片石、黏土和木桩、竹片等防沙筑路材料驼进沙漠,再靠人抬肩扛,运进作业现场。

在沙漠中铺轨不是最难的,难的是路轨常常受到流沙侵袭,无法正常行车。曾有国外专家预言:包兰铁路“存活”不了30年就会被沙漠淹没。预言依据非常简单,包兰铁路迎水桥至甘塘段周围沙丘裸露,植被覆盖率不足5%,干沙层厚达10厘米至15厘米。

这一难题,也曾困扰着铁路中卫固沙林场的干部职工和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的科研人员。

原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在这里建立起了“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我国第一个以防沙治沙为主题的专业科研单位。中卫固沙林场的技术人员积极参与,收集气象资料、摸清沙丘类型和活动规律、进行沙漠路基试验和植物固沙研究……一项项艰巨的任务摆在科研人员面前,一同攻坚克难。

固沙,麦草方格擒缚黄龙

包兰铁路通车伊始,在沙坡头段屡屡遭受风沙漫道的危害。

这一特殊的地段,造就了一支非常特殊的队伍——清沙队。 当时清沙队只有30余人,只要一听到巡线工说有积沙,大家穿上衣服抄起铁锹就走,半夜抢险是常有的事。

1957年,中卫工务段固沙林场职工和试验站的科研人员共同开始尝试平铺式沙障试验,选用麦草和稻草做材料,但效果并不理想。一次闲暇之余,中卫工务段固沙林场职工在沙漠中扎了“人定胜天”“中卫固沙林场”等字样,风暴过后,竟意外发现几个字当中,只有方块形的字没有被沙子埋没。受到了某种启示,林场职工开始尝试用麦草扎出圆形、三角形、马蹄形……试验证明,1米见方的麦草方格是效果最好的固沙方法。

1960年6月1日,原铁道部在沙坡头设立了火车站,普通客车在此停留一分钟。为此,大家再次利用麦草方格,找到了削平高大沙丘的办法:在沙丘的三分之二以下,扎上麦草方格,固定住。借助风力把以上三分之一削掉,再扎上麦草方格,固定住。

这样一个来自偶然的智慧创造,却引起了世界的关注。1977年的联合国全球沙漠化会议上,中国代表被请上讲坛介绍“麦草方格”固沙法。对此,外国专家长时间报以热烈掌声并由衷称赞:“这么大面积的流沙被固定,世界上还没有过,中国人了不起!”

1978年8月23日,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委托,中国在沙坡头举办了第一期国际沙漠化治理讲习班。来自秘鲁、阿根廷、巴基斯坦、印度、埃及、尼日利亚等国家的17位专家学者对沙坡头治沙工程进行了实地考察。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兰州局集团公司中卫工务段固沙林场迎接的第一批外国客人。

数据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先后在中卫工务段固沙林场开展了20多期国际培训班,同时也多次应邀到世界各地风沙危害严重地区,现场指导建立固沙植被防护体系。

创造,五带一体展现奇迹

麦草方格让人类第一次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在了流沙面前,但对抗流沙仅靠麦草方格还远远不够。

由于麦草方格紧靠在铁路边上,蒸汽机的炉渣和轮毂摩擦铁轨的火星对草生植物有极大的威胁。固沙林场职工们就在麦草方格上压卵石、炉渣等材料,铺设出一条卵石防火带。防火带外,是正在建设中的灌溉造林带。

如何保护灌溉造林带?用草障植物带抗击流沙。如何消除风沙流对草障植物林带的危害?设置高立式树林沙障。沙障也容易被埋怎么办?再扎一道麦草方格,封沙育草……伴随着一路破解难题,现在的铁路两侧,卵石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以“一带护一带,五带护铁路”的方式,共同构成了“五带一体”的治沙防护体系。

现在生长于麦草方格上的植物,是由“千挑万选”而得来。花棒、柠条、沙拐枣……每个树种的选定,都离不开中卫工务段固沙林场职工前往沙漠深处的“探险”。他们怀抱着报效祖国的赤胆忠心,闯进了腾格里沙漠,千难万险死里逃生。他们曾9次深入腾格里沙漠考察,带回来了十几种沙生植物的种子和标本,并先后“破译”了花棒、柠条等野生植物的生物“密码”,培育出了用于沙丘造林的大批苗木。

“‘五带一体’治沙防护体系正式形成于1984年。”当年,国家环保部门在沙坡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具有荒漠生态特征的自然保护区。到1985年,中卫工务段固沙林场共同在这个长约46公里、平均宽度500米、纵横4000多公顷的沙漠上,累计扎设方格沙障86663亩,植树5222万株,播撒树种17万亩,附设扬程140米的四级提水灌溉系统一处,修建输水渠道30公里。

铁道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林业重大工程建设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一个个荣誉接踵而至。

1993年5月5日,考验再一次来临。一场特大沙尘暴袭击中卫。瞬间风速达到每秒37.9米,能见度为0米。沙尘暴结束后,职工们急忙奔向铁路。封沙育草带局部破坏,前沿阻沙带20%-30%遭破坏,但前三带和包兰铁路却没有受到沙尘暴侵袭的痕迹。

事实胜于一切。1994年6月,张克智代表中卫固沙林场从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伊丽莎白手中接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环境保护500佳先进单位”证书。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情不自禁赞叹:“这是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

创新,生态治理永不停歇

治沙固沙不可能一劳永逸。在治理沙漠的道路上,固沙人的脚步从未停歇。

在推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中,中卫工务段固沙林场首当其冲踏入到打造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筑牢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守护包兰铁路沙坡头段的治沙卫士们,谱写了绿色、创新发展的篇章。

2017年至今,经过不断创新改进,在迎水桥至沙坡头区段的铁路北侧,依托麦草方格建立起来的花砖垒砌而成了1.5米高、9.1公里长的高立式挡沙墙,可阻挡住95%的流沙,主要适用于戈壁封沙林地带。

“麦草方格”也是有寿命的,一般3年就退掉了,如果能形成‘沙结皮’就不怕退化了,但‘沙结皮’自然形成需要20年的时间,太久了。人工制作“沙结皮”的思路涌现在中卫固沙林场的技术人员脑海之中。他们在人工制作‘沙结皮’的探索试验过程中,尝试过沥青、水玻璃固沙、DBP固沙剂等化学方法,但都表现出一个共性:草本植物难以生长。

他们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开始了新的寻找:哪种材料既适合制作“沙结皮”,又利于植物生长。绿洲耕作土进入到技术人员的视野。用绿洲耕作土为基础原料,配以辅料,撒3至5厘米厚,3年后便可长出草本植被,过渡成天然结皮。目前,在“五带一体”治沙防护体系中被破坏部分,都已用这种人工“沙结皮”取而代之,成为继麦草方格之后的固沙新途径。

中卫工务段固沙林场职工在不断探索,他们从藻类、地衣、藓类结皮中提取最适合结皮的微生物和藻类,在实验室内人工培养,将其制成释剂,喷洒在麦草方格沙障内的沙子上以形成土壤结皮,通过“生物地毯”保护荒漠生态。

治沙的方式在创新,区域也从包兰铁路沿线逐步延展开来。(刘曦)

(责编:聂丛笑、赵娟)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