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道学五术 » 道学仙山术 » 内功心得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重读《道新拳论》-韩起_技击-步法-拉动-武术-



核心提示:“拉动式”是2006年我在《搏击》上提出的一种训练理念。当时我是从八极拳的角度、以八极拳为例进行讲解的。其实,“拉动式”理念放到任何一门拳术训练里也都适用。此外,借用“拉动式”,我们还能得到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道新拳论》。“拉动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从训练方法的角度讲。“拉动式”表现为一种新的训练程序。这个新的程序,是相对于旧的“推动式”训练程序而言的。而且,没有“推动式”程序的存在,“拉动式”程序也不成立。“拉动式”与“推动式”——新

原题:重读《道新拳论》-韩起
词频:训练,技击,拉动,推动,程序,武术,步法,格斗,实战,爱好者,老师,完美无缺,市场,智力,的人


“拉动式”是2006年我在《搏击》上提出的一种训练理念。当时我是从八极拳的角度、以八极拳为例进

行讲解的。其实,“拉动式”理念放到任何一门拳术训练里也都适用。此外,借用“拉动式”,我们还

能得到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道新拳论》。
  “拉动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从训练方法的角度讲。“拉动式”表现为一种新的训练程序。这个新

的程序,是相对于旧的“推动式”训练程序而言的。而且,没有“推动式”程序的存在,“拉动式”程

序也不成立。
  
  “拉动式”与“推动式”——新旧两种武术训练程序
  
  下面我用图示来说明“推动式”和“拉动式”两种程序。
  我把图1所示的训练程序叫“推动式”。图2所示的训练程序叫“拉动式”——“推动式”和“拉动

式”这两个术语是我从《企业管理学》中借来的。
  如图1所示,“推动式”的训练程序,从最底层的柔韧或站桩练习开始到最后的实战技击,一共设置

了九层。就是说,一个追求武术技击的人,入门后,要经过八个阶段的训练,才能进入最后的实战。“

推动式”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因为各家拳术普遍采用这种程序。
  图2中的“拉动式”训练程序,只有三层,经过最初的基础训练后,就转入对抗训练,之后即可投入

实战。不用说,这种“拉动式”训练程序,在武林中非常少见(但不是没有)。
  
  两种观念导致两种程序
  
  “推动式”与“拉动式”的区别,是由两种不同的观念产生出来的——“推动式”,也就是流行的

传统程序,认为武术“练什么、怎么练”不必受技击监督,所有的训练都是没有问题的,只要严格地遵

循师传祖传,自然能从训练里练出技击能力。“拉动式”则相反,它认为训练受技击制约,武术“练什

么,怎么练”必须完全听命于技击,由技击决定,受技击监督,用技击调整。
  因为训练不必受技击监督,所以,在“推动式”的九层训练里,每一层的训练都是独立的、封闭的

。譬如流行的八极拳,找劲就是找劲。不考虑其劲力的实战运用。还有大成拳,试力就是试力,不但与

发力不相混合,且常常用非技击动作做试力练习。就说发力吧,又把定步发力和活步发力严格分开,在

两种发力之间,设置了一层独立的步法训练。每一层训练都截然分开,前后顺序不可颠倒(说来,定步发

力与活步发力确实不同,但过分地强调其不同点。对二者进行严格区分,则会导致任意延定步发力的现

象。步法训练也是如此,步法可以单独练,但必须尽快与拳脚发力结合。那种以拳论为标尺,对步法进

行苛刻的细节雕琢,要求学生必须把步法练“完美”了才能转入下一步训练的做法,也容易造成任意延

长步法训练时间的现象)。
  “推动式”的逻辑是:爱好者只要按照“第一层合格进入第二层、第二层合格进入第三层……”如

此逐层递进练习,就会训练出高超的技击能力。就是说,“推动式”是训练推动训练、再推动训练——

训练之间推动八个阶段后,自然推出技击能力。
  “拉动式”恰好相反,“拉动式”是技击牵着训练走,每一项训练都必须始终关注技击,听技击的

号令(“拉动式”三层之间的关系,下文详述)。
  我所以借用这两个《企业管理学》的术语,是因为我发现,武术的训练程序与企业管理有某些相似

,譬如“推动式”的管理就是:研发部只管研发、原料供应部只管原料供应、生产部门只负责生产、销

售部只眼盯着卖货。这种“推动式”的管理方式就像“推动式”的武术训练观念一样,认为:只要每一

个部门做好本部门的工作,企业的产品自然畅销,有市场(做好本职工作,眼睛只盯着自己家里的事,莫

管别人如何,在中国是渗透到从社会到日常生活各个角落的传统伦理观念。大众早习以为常。而当面对

来自不同文化的伦理观念,大家就会觉得不习惯)。
  
  “拉动式”的管理理念是来自西方的,它的出发点是:市场决定一切,它要求从研发、原料供应到

生产、检验、销售等部门,眼睛一齐盯着市场,各部门怎么做,都受市场的“拉动”(而非用各部门的工

作“推动”市场)。在“拉动”观念的支配下,“推动式”中的各部门独立封闭的局面被打破,只做好本

职工作是不行的,每一部门都要兼顾其他部门,由此每一部门都缩短了与市场的距离。
  这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常会导致出两种不同的结果,举个例子,当年的标志公司,在经过短暂的

辉煌后,经营逐渐下滑,直至无可救药,最后,在2000年被本田公司接手。但当初无计可施的标志公司

,经过本田公司的一番改造,不但步入正轨,扭亏为盈,且创造了长达四年的市场饥渴。这个现象当然

会引起相关专家的关注,专家经过分析最终找出原因:二者的管理方式不同。失败的标致公司,采用的

是落后的“推动式”管理。而本田公司,采用的是先进的“拉动式”管理。
  这个现象——因为管理方式的落后与先进。从而导致企业经营的一死、一活。对我们武林是有参考

价值的。在我们武林,有些人只要一听说是古人的东西,就认为是先进的、完美的:一听说是新的或外

国的东西,就一脸的瞧不起,贬之为落后的、有缺陷的。要说,先进的东西应该出自更高一级的智力活

动。倘若古人的智力活动真的比后代的人高明很多,古人就不应该用油灯,而应该想出不但比油灯好且

远胜电灯的某种灯来。还有交通工具,比今人有本事的古人,不但不应该让古代的老百姓使用慢腾腾的

牛车,且应该搞出比火车、飞机还快的什么车来。还有……
  至于完美无缺,完美无缺的东西相对应的是完美无缺的智力活动。很遗憾,人类的智力活动,从来

都是有缺陷、有局限的。而有缺陷、有局限的智力活动,它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当然就不可能完美无缺

——全世界只有一种东西例外,它就是中国武术,所以,要在古今中外寻找一拨智力活动堪称完美无缺

的人,你也只能到中国古代的武林里去找,他们就是那些点油灯坐牛车、染上肺结核都不知道怎么治的

老拳师。
  说中国武术完美无缺,比外围武术高明,你不能拿拳理拳论说、拿武林掌故说,你得看格斗事实。

连散打都玩不转,连“终极格斗”都不敢参加,还吹什么牛呀你。你说你比天下任何一种功夫都博大精

深,你该到世界搏击台上博大精深去。
  我看不出你比人家精深在哪。
  
  “推动式”训练与技击脱节“拉动式”训练与技击互动
  
  武术训练的“推动式”和“拉动式”也和企业管理同理,虽然“推”和“拉”都是为了技击这同一

目的,但是“训练推动训练一再推动训练……最后推出技击”的程序,每一层训练有自己特定的要领,

每一层只遵循它那一层的准则,各自独立,都不接受技击的支配和监督,只有当走到“对抗训练”那一

层,训练才与技击开始密切接触。概而述之,各个层面的训练,都远离技击(虽然名日为了技击)。
  “拉动式”不然,它是“技击拉动训
练”,把各项训练拉近到自己身边监视,无形中,每一层的训练都离技击近了,与技击直接面对面了,

再也无法像“推动式”那样,因为山高皇帝远而各自为政,不服管。具体到训练,它将“推动式”中的

九层训练压缩为三层(层次多,仍会出现山高皇帝远的散漫现象)。因为层次少了,“每一部门”的训练

,就像我才说过的,顷刻间与技击(市场)的距离拉近了,而离技击(市场)近了,训练(各部门的工作)当

然就紧张起来,时刻瞅着技击(市场)脸色——训练出现偏差,会立刻在对抗中反应出来,立刻纠正。
  我想,不用多说大家也已看出、多层面的、与技击距离遥远的“推动式”,必然是缓慢、松弛的,

各层面的训练与技击缺乏紧密的互动。而“拉动式”由于层次少,与技击的距离近,又强调技击的支配

地位,训练必然是紧张的,与技击之间有活跃的互动,张力明显。
  
  “推动式”要领繁多、周期长
  
  在“推动式”里。每一层面由于是“各自为政”,不受技击(市场)的直接调控,其结果,自然导致

每一层面的要领“权利膨胀”(如同部门经理大权在握、占山为王,吃回扣、黑箱操作)。这一点,深受

流行练法之害的爱好者最有体会,不管八极拳的找劲、练小架,还是大成拳的站桩、试力、走步、发力

,不但“细节要领”多如牛毛。且要求严之又严,权力很大,爱好者一处不符合它设立的标准,就认为

哪都没练对。而爱好者在这样的教师爷眼里,是总也练不对,总也过不了关,每一层的练习被无限制地

拉长,爱好者被三年、五年地限制在某一层训练里,是常有的事(假如大多数爱好者好几年者通不过某一

项训练,你最好告诉大家,你们的拳只适合极个别人练,多数人练不了)。
  至于“细节要领”为什么会权力泛滥,一句话,缺乏技击的监督——倘若让技击站出来行使监督权

,对训练发号施令,它立刻会把那些细节要领赶跑。
  还有,因为“推动式”也承认独自空练绝不可能提高技击能力,对抗训练于武术技击实属不可或缺

,所以“推动式”也设有对抗(散手)一项。但是在程序上,“推动式”却给爱好者设置了“七重障碍”(

七层训练),爱好者只有经过这七层训练,才能升级转入对抗练习。又因为每一层都给大家设置了无穷障

碍(苛刻的细节要领)。以致爱好者要想熬过七重关,爬到对抗训练的门槛,非得经受十年、二十年的千

辛万苦才行(这还得说教师爷懂对抗训练)。
  
  “拉动式”通过“对抗”拉动训练与技击的距离
  
  “拉动式”只设一层基础训练(即第一层),且时间非常短,入门者只需练一至几个月,即转入第二

层的对抗阶段。第二层在“拉动式”里属于核心训练层。我前面说,“拉动式”是用“技击拉动训练”

,具体到训练中,就是用对抗的方式,把训练拉近到技击身边(对抗其实也是实战技击的一种)。
  大家可以看出,假如不是“对抗训练”这一核心支架,“拉动式”程序会顷刻坍塌。“拉动式”所

以能将“推动式”的九层压缩为三层,就是通过对抗训练来实现的,离开了对抗训练,“拉动式”就不

可能将“拳脚技术、格斗战术、步法运用、神经反应、速度、时机”等等压缩在同一层里。
  可以说,一个按照“拉动式”程序训练的武者,他一生的武功打造,除了某些能够自己单独练的技

战术、功力外,其余都是在各种分类细致、目的不同的对抗练习法中进行的。
  “拉动式”还有一大好处,就是当你把多项训练内容压缩在同一层面后,必然导致系统内部的结构

变化,举例来说,在“推动式”中只练定步发力技术的“定步发力”,假如把它放到“拉动式”程序里

,它练的就不单单是一个发力技术,它还与速度、隐蔽性、神经反应、时机、距离感、步法、技法、格

斗激情等相互牵连(不结合步法的发力在“拉动式”里只占少部分)。限于篇幅,“推动式”与“拉动式

”内部结构的特点,只讲这几句。
  
  从“拉动式”程序看赵道新训练法
  
  看了上面的分析,大家当可理解,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我为什么要说“拉动式”能成为审视《道新

拳论》的新视角。因为赵道新的训练方法,在程序上,恰恰暗合我的“拉动式”。譬如,赵道新在《谈

训练方法》一文中明确说:“在执行了短期的基础训练后,就要以爆发力训练与实战训练为主”、“把

实战视为艰苦和危险,并作为最后才能进行的高级训练是不对的……应把实战作为家常便饭。”
  赵道新文中的“实战训练”,即是“拉动式”程序中的“对抗训练”部分,其“短期的基础训练”

,对应“拉动式”程序的第一层训练。如此看。赵道新的训练方法,它也是将流行练法中的九层压缩为

三层。另外,赵道新也是格外重视中间层(对抗训练)的价值。由此说,赵道新的训练方法属于不折不扣

的“拉动式”——虽然赵道新本人并设有使用“拉动式”这一概念。
  
  武术本身即是用“拉动式”创造的
  
  我在2004年第8期《武林》中的一篇题为《解构“无限制格斗术”》的文章中曾说:远古人创造武术

。用的是“由格斗的本来样子确定格斗所需要的力量、速度、攻防技巧。再由此搞出一套适应提高力量

、速度、技巧的方法。”对照“拉动式”程序,大家会发现,其实远古人的创拳顺序,走的即是“由格

斗派生训练、由格斗拉动训练”的模式,而非“由训练派生格斗”。
  尽管武术训练从来没使用过“拉动式”和“推动式”这两个概念,但这两种训练程序却是事实存在

。而且存在“推动式”和“拉动式”混合交互使用的时候,据我所知,在传统武术中,真正的技击训练

法,有“推”和“拉”交混使用的情况——八极拳即是如此。
  对一个精通技击训练的老师来说,当他在训练中采用“推动式”的时候,徒弟耗的年头就长(有的老

师是成心延长),当他减少“推动式”添加“拉动式”时(即进行对抗训练、以对抗监督训练),训练便加

快了步伐,徒弟离练出实战功夫就不远了。
  由此说,对于普通的武术爱好者,“拉动式”又具有这么一种价值。它能帮你鉴别老师的教学能力

,体悟你与老师的关系远近——使用“拉动式”训练多。表明你老师的教学能力高(你与老师关系近,或

老师负责任)。如果使用“推动式”训练多,则说明你老师能力一般(老师与你的关系一般,或老师不负

责任)。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