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道学五术 » 道学仙山术 » 内功心得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六步架大洪拳史略_道德经-嘉庆-道姑-史略-



核心提示:六步架大洪拳是我国古老的优秀拳种之一,它流传久远,主要流行于江苏的丰县、沛县,门徒众多,传播最为广泛,练习最为普及。六步架大洪拳有别于我国南北广泛流传的少林大洪拳、南派洪家拳以及陕西红拳等。据现有拳谱记载:“夫吾之大洪拳创始者,乃太上老君李耳矣。太上老君李耳,字伯阳,谥号聃,生于公元前571年左右,春秋末期哲学家,著有五千言《道德经》,世亦称老子。老君创洪拳,以参河洛,此乃内外潜流动法之源矣。无极之太极呈也,两仪之根,孰阴阳何为乎?五行

原题:六步架大洪拳史略
词频:大洪,镶边,嘉庆,拳法,道德经,道姑,武术,丰县,武功,江南,传艺,拳师,拳术,白旗,时期,等人,道教,江苏,功架


  六步架大洪拳是我国古老的优秀拳种之一,它流传久远,主要流行于江苏的丰县、沛县,门徒众多,传播最为广泛,练习最为普及。六步架大洪拳有别于我国南北广泛流传的少林大洪拳、南派洪家拳以及陕西红拳等。
  据现有拳谱记载:“夫吾之大洪拳创始者,乃太上老君李耳矣。太上老君李耳,字伯阳,谥号聃,生于公元前571年左右,春秋末期哲学家,著有五千言《道德经》,世亦称老子。老君创洪拳,以参河洛,此乃内外潜流动法之源矣。无极之太极呈也,两仪之根,孰阴阳何为乎?五行兮,八卦九宫虽系演数,亦为河洛之体矣。万物之数物物相通,顺道则昌,逆道则亡,有道则明,无道则惑,此所以拳合于道而存,取法天然之理,真人悟化感而随通,顺自然而势成,于是有拳路出焉。自黄帝征蚩尤,用武之始也,后夫以武安邦定国矣。故此武术成为历代帝王蓄将帅之源,此亦是太上老君造玄妙创大洪拳之因。”
  六步架大洪拳是武术理论在道家思想基础上完美结合形成的一套快慢相间、内外相合、刚柔相济的拳法,此拳法刚劲有力,形气一体,如长江大河之水一样,无孔不入,无坚不摧,外有排山倒海之力,内含龙吟虎啸之形。
  六步架大洪拳流传至今,在数千年的历史变革发展中,有遗失间断,也有创造发展。其名称就有多种称谓和叫法,唐初为“天罡拳”,五代谓“六步架”,宋兴东西又为“黑虎拳”,明演南北称之为“大洪拳”。又因起势“拧腰三晃膀”,故也称此拳为“三晃膀”。在长期实践中,经历代拳师的不断充实丰富和提炼发展,六步架大洪拳不但有特定的呼吸、意念和套路的定型,而且还有独特的六个练功阶段即六步架(一为平气架、二为气推力、三为气排丹田、四为混用力、五为闭气练法、六为混元气练),逐渐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风格,自成一派,故人们称之为六步架大洪拳。
  拳起于易,理成于医。武术是道教导引术向技击术方向发展而来的,主要特征是不用蛮力,以柔克刚、以通脉炼气为其本功,它的拳术理论符合于道的思想。起初拳法、拳势、拳路并不固定,随心所欲,纯任自然,练习时先教单势,一势练熟后再授一势,无固定拳路,单势娴熟后互相连贯,逐渐形成套路。
  据传东晋时期,著名道士葛洪在传习前人华佗发明的导引术五禽戏(五禽即虎、鹤、熊、猿、鹿)时,根据动物的各种吼叫和各种动作,悟出气与力的关系,强调拳术以意为先、以意导气、以气催力的拳法理论,并创出了刚柔相济的气力功架拳,即大洪拳初形。“鼓腹荡气,直势横闪”,直势无横力而截其横,横势无直力而截其直,此拳法之老母也,上下起落之势相克相生无不皆然,进而演化为两臂如鞭、两腿如鞭、身为一大鞭,肱为鞭杆、股为鞭杆、身为一大鞭杆,手为鞭梢、足为鞭梢、头为一大鞭梢。故技击中有“洪拳,肱也,大洪拳,鞭法也”之语。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今江苏句容)人,公元284—345年,古代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家,世称小仙翁或葛洪仙,著有《抱朴子》一书。《抱朴子》由“内篇”二十卷和“外篇”五十卷组成。
  到了唐朝,气力功架拳传至野鸡林(今吉林)人刘凤拐(又名刘半响)时,刘根据练拳的不同阶段,又把此拳分为“六个阶段”(一为平气架、二为气推力、三为气排丹田、四为混用力、五为闭气练法、六为混元气练),即六步架。由于唐代佛兴道盛,此拳又叫“天罡拳”。到了唐末,传到赵二君时,直至五代时期,人们广泛地把此拳叫做“六步架”。
  到了宋代,经拳师的丰富和发展,拳的手形变为中指第一关节突出拳面,其余四指紧握,酷似虎头。又因该拳气势勇猛如虎,刚劲有力,击之必残,该拳又被称为“黑虎拳”。
  宋末元初,六步架已在黄河、江淮一带广为流传。拳师们为纪念东晋葛洪仙,又根据拳势之运动如长江大河之水一样运行不止、连绵不断,故将拳术六步架又定名曰“大洪拳”,取法于太上老君李耳的《道德经》“上善若水”。水最接近于“道”,道似于水,水是老子推崇的一个近乎完全符合于“道”的行为典范。水之德即武之德,意为习武之人要有像水一样的德行。《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一种浑然一体的混成之物,先于天地产生,老子勉强称其为“道”,再勉强加个“大”字。大,就是运行不止、延伸悠远、囊括一切。洪,就是水。水,就是“道”也。大洪拳,乃无极而生,自然运用之造化。
  练武虽然重视功法,但更重视武德,习武之人必须先修德,只有这样才能随着自身修为的增加真形合一,成就一身上乘的武功,拥有至刚至柔之劲力。“道”也是武术界追求的最高境界,故吾六步架大洪拳先师尊太上老君李耳为始祖,是以圣贤的思想作为修德之本,寓德于武,习武育人,借道悟武,借武修道。
  明朝,是武术各派体系竟相发展的繁荣时期,据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记载:“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化拳,各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戚继光是山东东牟人,他所述拳种以北方居多,其中六步拳可能即指六步架。还有何良臣所著的《阵记》记述,当时的著名拳法有十六家之多,名家及不大出名的拳系就更多了。六步架大洪拳其刀、枪、剑、棍、对练等一整套体系恰在这个时期形成,又因受明朝朱洪武之影响,大洪拳之名更为响亮,故大洪拳之名沿用至今。
  明末,身怀六步架大洪拳绝技的道姑玄女化缘于山东菏泽县西北的李家庄,庄主有一子名叫李先明,是个哑巴。道姑用点穴法治愈了李先明的哑病,李庄主万分感谢,特设一个院落供道姑修道。道姑每天朝夕带李先明去村东河洼传艺,后人称此洼为哑巴洼,这段历史为“哑巴洼传道”。李先明(1547—1629年)先师一道传九友,即陈、郭、刘、邱、杨、郜、张、王、屈。弟子武功练成后,他叫徒弟各占一方传艺,于是拿起一只做饭的铁锅举起猛一摔,正巧裂为八瓣,令人各拾一瓣,剩下的锅脐被书童屈茂义拾起。师父让他们按八卦的八个方向传道:(陈)乾,白旗金镶边;(郭)坎,黑旗红镶边;(刘)艮,白旗黄镶边;(邱)震,绿旗白镶边;(杨)巽,绿旗黄镶边;(郜)离,红旗黑镶边;(张)坤,黑旗白镶边;(王)兑,白旗绿镶边;屈茂义占居中央,黄旗白镶边,并令中央指挥八方。郜公震卿占离方(南方),即当时的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市)一带,他所传授的便是离门武艺,众人泛称离门道。郜震卿公(1582—1633年)12岁练功,受师嫡传,武功高强,有郜真人之谓,曾任康熙御林军护卫长,后受奸人陷害诬有反帝之心,被传旨捕杀,卒年51岁。

 郜爷震卿生前传艺于河北深县人靳公恩东(1611—1687年),靳爷又传于安徽省六安县人申公明远(1649—1733年),申爷传河北省灵官县人任公宏伟(1681—1750年),任爷传于山东省临青州北关外路东“闪电大侠”李北斗(1726—1790年),李北斗又传于山东省恩县(今平原县甜水铺)苦水铺人李泰(1757—1840年)。
  李泰艺成后,于乾隆时期进入皇宫任禁卫军武教头,乾隆五十九年在宫中演武竞技中单掌劈狮,掌毙武状元,名显声扬。嘉庆元年(1796年)李泰遭奸臣诬陷说是反清乱党,有反嘉庆皇帝之心,嘉庆传旨捕拿,李泰拒捕,力杀午门,只身闯出京城,几经周折逃往江南,因在与清兵交战中一臂受伤,武林中传为“独臂李泰下江南”。
  初到江南,李泰易名李备(意思是时刻防备),乔装乞讨度日,日游村庄,夜宿破庙。他在江南行侠仗义近4年之久,后因除一采花恶僧名声大振而不能隐身,于嘉庆四年(1799年)十一月初,又化名李征(意思是远征他乡)乔装乞讨过了徐州府,辗转回到江北,来至丰县欢口西北仇庄,在村西头一间破庙栖身,初靠乞讨度日。嘉庆五年(1800年)收麦时节,李泰于唐庄黄元益家做短工收麦兼做杂活,每天的温饱才有了保证。
  后来人们无意中知道他会武术,唐庄黄元益家愿拿出300斤豆子请他教武授艺。他当时收徒有黄飞(黄元益之子)、肖坦、燕明、刘锁、巩诺、张健、谢德荣、黄本正、董存益等18人。春去秋来,斗转星移13年,嘉庆十七年(1812年),李泰认为往事已平息,况年近古稀,欲回乡探亲。临别时,他为了让他的众徒中最穷的张健能有碗饭吃,嘱咐众徒说:“凡收徒授业之事,都由张健去做。”唯准张健传授。
  此为六步架大洪拳传丰之始。张健(1787—1865年)是六步架大洪拳发展史上继往开来、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后来成为六步架大洪拳来丰始祖。张健有“剑爷”之称,武术传当时,名闻天下,后世武人出其门,授业弟子众多,其中文武功出众的有8人:董心朗、王朝选、李书勤、唐高武、肖同智、陈金荣、蔡士杰、李兴美。众弟子勤学苦练数十年,为日后推广、普及、提高六步架大洪拳打下了基础,各支系门徒遍及华夏。
  董公心朗(1838—1906年)是江苏丰县欢口镇董堂村人,后传师寨镇谢屯谢文善(1860—1933年)、谢克田(1870—1943年)等人。谢屯二位师爷传凤城镇周庄周脉■(1906—2001年)、周脉清
  (1913—1999年)、邹玉喜(1915—2003年)、周脉申(1917—1994年)等人。周庄在六步架大洪拳来丰第五代传人周长珍、周长永、邹广超、周长明等人的发扬光大下,六步架大洪拳现已传至第八代。
  千载之潜流,明传不苟,暗传不息,此六步架大洪拳桃李满天下之故矣。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