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道学五术 » 道学卜算术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周易:“象”是易学中的核心概念_周易-仰观俯察-物候-系辞-



核心提示:摘要“象”是易学中的核心概念,构成了我国特有的象思维模式,象思维是从自然之象入手,通过仰观俯察,近取远取,“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进而符号化,形成卦爻体系,“立象以尽意”,以“易简”原理建立模式——“拟象”,并将其置于“天时”之中观察与分析。可应用于发明、创造,制器尚象以为

原题:周易: “象”是易学中的核心概念
词频:周易,物候,则为,仰观俯察,系辞,天地,认知,墓葬,吉凶,考察,天地人,概念,方家


摘要 “象”是易学中的核心概念,构成了我国特有的象思维模式,象思维是从自然之象入手,通过仰观俯察,近取远取,“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进而符号化,形成卦爻体系,“立象以尽意”,以“易简”原理建立模式——“拟象”,并将其置于“天时”之中观察与分析。可应用于发明、创造,制器尚象以为民用。或可应用于事物之分析判断,而形成取象比类之法,以应用于科学技术。最后,可达认知的高层次,理解“大象无形”而道含万物之本源,通达事物之至理,一个整体、有机、全息的宇宙就是“易道”之体现。

“象”是易学研究中一个重要概念,弄清楚“象”不仅对易道的理解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国传统思维模式,发明创造理念,由形下之物→形上之道的认知过程,乃至体与用的关系等重要问题的探讨,都能提供重要线索。现仅就笔者之体会,谈几点看法。希望引起讨论,并切望方家指正。

一、自然之象

“象”首先有现象、形象之意。现象、形象是通过视、听、嗅、闻、触摸等感观而感知的自然固有之象。宋之张载曾提出易可分“书易”和“自然易”(或称“画前易”),说的就是自然界本来就有的易象,这就是易象的自然原型[1]。正如"周易·系辞下"所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话中有如下几层意识:第一是说古代的伏羲氏是以天地之间所存在的自然现象为对象(以自然原型为对象)进行考察的,因此具有原本的真实性。第二,这种考察是通过仰观俯察,远取近取,亲自体验,感而遂通的。正如"周易·咸·彖辞"所云:“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这种感通关系不仅存在于物我之间,而且存在于物与物之间,天地之间。正如"周易·系辞下"所言:“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所以感通是人认知世界之手段又是物与物,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相互影响的原因,所以感通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第三,这种考察感通是全面整体的,是以天地为准的。仰观天文则为“天象”,观大气环流则为“气象”,观江河湖海之涨落则为“水象”,观大地之升降震动则为“地象”,观动植物之生长,分布与迁徒则为“生物象”,观人体之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则为“生理象”,观人类社会之政治、经济、生产、生活则为“社会象”。这些自然万象并不是孤立无序的,而是整体有序,有密切关联的。第四,伏羲氏将这些自然之象,总结成“十言之教”(当时可能系用符号表达),即天、风、火、山、泽、水、雷、地、消、息。正如"周易·系辞上"所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周易·乾·文言"也有:“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这就初步完成了自然现象从上到下的分类[2]。与此同时还注意到这些现象都是随时间而变化的,故有“消息”之说。

中国自古就以农业立国,种粟只少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种稻只少也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估计农业生产当在万年以上。农业生产最重要的是掌握农时。因此,中国古代最先发展起来的是物候学,天文学和律历学。所谓物候学,就是以物随气候变化来定时序的学问,“履霜,坚冰至”("周易·坤·初六爻")就是物候学的内容。然而。物候出现的时间是相对的,或早或晚不够准确,故有有土圭测日影定春夏秋冬(即二分二至),以及用二十八宿躔日,以观星授时。这样就形成了天运定时,地物应候,人作相和的天地人三才之道,天地人相互感应的天人合一观。这种观念的形成,在中国只少有六千年的悠久历史,这已被濮阳西水坡古墓葬的考古发现所证实。墓葬中用蚌壳堆塑出东方苍龙,西方白虎,还有北斗星位,以及三个殉葬童子的方向分别代表春分、秋分的日出日入方向和冬至之神位[3]。从墓葬形式之中折射出六千年前古人的天文及四季律历的知识和天地人三才之道的观念。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