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道学五术 » 道学仙山术 » 内功心得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害苦了中国功夫的一句话-赵龙海_功夫-笔者-实战-形意拳-



核心提示:在笔者大量的的资料考证和亲身实践之中,发现了一句害苦了中国功夫的话,其危害程度也近乎“一言丧邦”!这句话的表达方式并不统一,但其主要意思是一致的:“打练合一”!这句话在当今众多的武学著作和很多大师口中频频出现,俨然成为了传统功夫走向实用的金科玉律。此话乍一看也觉得挺有道理,但只要结合练拳时的要求和一些直接或間接的实战经验细作推敲便知道:这句话如果用来要求一些体系简单、目标单一的搏击训练或许是合适的,但以此来要求中国武术则可能给中国武术带

原题:害苦了中国功夫的一句话-赵龙海
词频:实战,笔者,传统武术,功夫,练拳,形意拳,积淀,武术,动作,套路,外放,分开,训练,功法,的是


在笔者大量的的资料考证和亲身实践之中,发现了一句害苦了中国功夫的话,其危害程度也近乎“一言丧邦”!这句话的表达方式并不统一,但其主要意思是一致的:“打练合一”!这句话在当今众多的武学著作和很多大师口中频频出现,俨然成为了传统功夫走向实用的金科玉律。此话乍一看也觉得挺有道理,但只要结合练拳时的要求和一些直接或間接的实战经验细作推敲便知道:这句话如果用来要求一些体系简单、目标单一的搏击训练或许是合适的,但以此来要求中国武术则可能给中国武术带来灭顶之灾!因为“打练分开”恰是中国传统武术的本质特性之一。下面我就以太极拳为主例从这句话的出处、平时练拳要求、实战特点、等方面论证我自己的这一个“离经叛道”观点。 
  天津体育学院武术系杨祥全先生在2009年发表于《安阳师范学院学报》的文章:《论传统武术“打练合一”风格的历史形成》中认为传统武术“打练合一”风格初始于宋代。杨先生在这里说的“传统武术”,可能更多地指向古代士兵们所训练的军队武术——一种简化的,可以速成的,便于团体训练的战场搏杀技能,而笔者认为这与“三层道理,三步功夫,三种练法”的传统武术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因此笔者不认为传统武术“打练合一”的观点形成于宋代。笔者这么说的佐证,就是李仲轩前辈在其口述著作《逝去的武林》第10节:丈夫立身当如此中曾提到:“唐(维禄)师讲,形意拳练法和打法,迥然不同”,而且后面还说过“形意拳的练法、打法、演法都是各不相同的”。李老的三位师傅都是当时形意门中可以开宗立派的人物,由此可见,至少当时的形意拳还是“打练分开”的。此外,在笔者参阅的众多民国期間武术著作(不包括各门派编的军队训练术)中,无论是太极、形意还是八卦都没有出现类似“打练合一”的口诀或说法。 
  第一位明确提出这句话的人物已不可考,而根据上述材料笔者推断:在中国传统武术中普遍提倡“打练合一”的现象,最早应该是形成于建国之后。而那以后的中国传统武术,由于存在的客观条件发生了重大改变,检验并发展“打法”的实践环境日渐缺失,习武者以往必须坚持的“打练分开”理念,已经不是那样生死攸关,于是“打练合一”代替“打练分开”被很多人接受,就很自然了。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依然能坚持“练打分开”者,一定是对传统武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同时又具备不功利、不媚俗、不盲目从众的品格。 
  笔者在大学期間遇到现在的师父孙士军先生,由此幸运地得以接触到真正的中国传统武术,一直积极地同他人切磋交流,在近百次的动手中还是体会到了不少东西,同时生了不少的疑惑。其一个便是:尤其是与别人切磋散手的时候,我实在想不出来我的哪个动作是拳中有的;而当对手出招之后我也想不起来应该用拳中的哪个动作来反击或者化解。难道我练错了?或者是中国传统功夫真的像一些人说的那样是不实用的“花拳绣腿”?笔者赢的只是因为侥幸或者是笔者以前自己练的截拳道和散打在起作用?在前几天跟一个学咏春拳的动完手之后忽然明白:功夫没错,练得也没错,只不过是这句话错了——“打练合一”! 
  笔者主要跟师父学习的是洪传陈氏太极拳,这里就以此为例说一下太极拳在练习与实战时的区别与联系。先说速度,不必说一路拳,即使是二路炮锤在练习时的最快速度也绝对没有一个动作适应实战!那么能不能练得快一点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太极拳在练习时同时也是在导引意、气、劲的运行,在体会自身在运动中的三节四梢、两仪五行有没有合乎法度,在训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终极平衡与敏感,在寻味那看似平常的一举一动中所传达的先贤遗留的信息,在练拳中体悟天人合一的智慧。我想不只是太极拳如此,其他一些优秀的拳种如形意拳、八卦掌等在练习时一定也是有这样的要求的。因此,也可以说中国传统功夫的练习是一个内求的过程。而实战却恰恰相反,是一个将个人内在积淀外放的过程。练拳时要一板一眼、丝丝入扣、每个动作都有每个动作的规矩,而实战却是瞬息万变、各种情况都可能出现;练拳时要盯着(当然不只用眼睛)自己,而实战中却要盯着对方。练拳时是一气连贯、绵绵不断,实战中却是敌不动我不动、动静瞬易;练拳时贵松、静、精,实战中则必须快、准、狠;练拳太快动作就空了,实战稍慢战机就失了。这么说来,中国传统武术不就是不能用了吗?套路不就是与实战无关了吗?当然不是!前面说过:实战是一个将个人内在积淀外放的过程。而我们的“积淀”正是从平时我们所练习的功法和套路中来的,练习传统武术的套路和功法能让我们得到:冷静、沉着、眼、耳、皮肤和心意的敏感、骨骼的坚实、身体的协调性、功力的浑厚、惊变的机制,这都是实战中克敌制胜的关键。世尊自言“菩提双树下悟道之后,说法49年却不曾说中一字”,正好比练拳十年身经百战却不曾用上一招。这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中国传统武术“练”的意义要远远大于“打”,而且形式上也是有很大区别的,万万不可“合一”!所以,希望各位同仁今后练习时都不要再被这句话所误,实战时也不要被这句话所囿。 
  “打练合一”这句话这些年实是害苦了中国功夫,让每个在公开场合与人切磋的练习者都畏手畏脚,觉得一出手就是白鹤亮翅,一出腿就是古树盘根,一定要招招有名堂才算是真正的中国武术。如果是那样,所有中国武术的练习者一旦与人交手就真的只有挨打的份了。中国功夫实战高手李小龙曾有“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总结,古拳谱中也有“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心法,这才是实战中的至理真言。 
  顺便提及,还有一句与之类似的话也很毒害了一批武术爱好者,这就是“五指抓地”,限于篇幅,只不过这句话对中国功夫的影响深度与广度远不及上一句,在此就不做详细分析了。关于这句话解释地最准确也最精妙的是我的师叔刘广林(刘成德师爷之子),他说:“‘抓’在这里是个形容词”。 
  尽信书不如无书,笔者在上一篇《有修有证悟太极》中也曾提到,习武比治文更需要多问个是不是?对不对?为什么?否则一旦陷入某一羁绊可能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永不复得的大好光阴…… 
  编后:本文作者其实很知道“练”与“打”的关系,他在上文中就说:“套路与实战无关了吗?当然不是!前面说过:实战是一个将个人内在积淀外放的过程。而我们的‘积淀’正是从平时我们所练习的功法和套路中来的”。作者的话说明,“练”与“打”,从本质上是“合一”的,如果我们从内在联系上看问题,说“练打合一”没有错,故而编者建议本文题目改成《形式主义的“练打合一”,害苦了中国功夫》,不知赵君以为然否?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