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道学五术 » 道学仙山术 » 内功心得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搏击类电商栏目的比较研究:以《武林风》和《武_搏击-栏目-武术-擂台-



核心提示: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搏击类电视节目的异同点进行分析,以《武林风》与《武林大会》两个搏击类电视栏目为例,试通过对两者异同的比较,从更深的层面对我国武术搏击类节目吸引观众的“亮点”之内因进行探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势互补,以电视媒体为平台更好地弘扬中华武术精神。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传媒成为了当今社会人们获取信息和消遣娱乐的主要渠道,尤其是电视节目,早已遍及千家万户,深入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原题:搏击类电商栏目的比较研究:以《武林风》和《武林大会》为例-宋玉杰
词频:武术,武林大会,栏目,搏击,选手,擂台,观众,文化,打法,电视,技术,进攻,传统,读图,得分,胜负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搏击类电视节目的异同点进行分析,以《武林风》与《武林大会》两个搏击类电视栏目为例,试通过对两者异同的比较,从更深的层面对我国武术搏击类节目吸引观众的“亮点”之内因进行探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势互补,以电视媒体为平台更好地弘扬中华武术精神。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传媒成为了当今社会人们获取信息和消遣娱乐的主要渠道,尤其是电视节目,早已遍及千家万户,深入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加上现代化网络对节目的点播,让影像传媒的发展急速扩张。从中央电视台,省级卫视到各级区域电视台,都在创新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新型栏目,让节目深入人心的同时提升各自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和收视率。《武林风》《武林大会》等栏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两者都是以宣扬中华武术为宗旨、以搏击格斗为主题的优秀栏目,在全国乃至于世界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但两者又有着同工异曲之别,本文试通过对两者异同的比较,从更深的层面上对我国武术搏击类节目吸引观众的“亮点”之内因进行探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势互补,以电视媒体为平台更好地弘扬中华武术精神。


1  《武林风》与《武林大会》栏目发展概要


《武林风》是河南电视台重点打造的以中原武术文化为底蕴、以武术搏击为主线的大型武术文艺娱乐性节目,该栏目于2004年1月3日起开播,节目的推出使河南电视台形成了“一文一武打天下”的良好格局。《武林风》是以弘扬中华武学文化、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武术为己任,融“竞技、趣味、参与”为一体,以“武术艺术化、娱乐化”为宗旨,采用电视手段的行为和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中华武学的博大精深,为观众了解中国武术,了解武术文化提供了一个近距离的平台[1]。


《武林风》栏目自开播以来,一直在摸索中前进,中间经历了几次改版,最典型的变化是从2004年开播时的“武术擂台”、“绝技表演”、“武林名家”、“武风武韵”和“观众互动”五个版块,改换成2005年的“武林至尊争霸赛”、“百姓擂台”和“武侠梦工厂”,2007年《武林风》栏目进行了重大转型,由开放式擂台改为带围绳的封闭式擂台。2013年《武林风》在美国拉斯维加斯进行了注册,成立了世界自由搏击理事会(简称WLF),《武林风》从此进入了以国际搏击对抗为特色的时代[2]。


《武林大会》栏目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中心主办,中视体育推广有限公司承办和制作,2007年3月6日,正式在中国中央电视台开播。《武林大会》以展现“真实武林,还原古朴传统武术”为宗旨,为中华健儿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为弘扬中华武术、发掘民间武技提供了契机,用原汁原味的中国功夫,建成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赛事,打造中国人自己的民族品牌的一档电视搏击类节目[3]。


《武林大会》以各种拳种流派之间的对抗为特色,拳种内部,各拳种之间均可以进行强强对抗,很是吸引受众的眼球,门派之争、派别之战演绎着武林江湖的华山论剑。《武林大会》设立开放式擂台比赛,就是想要充分突出中华传统武术的技击本质,用传统的武术招式展现给观众,这种独具匠心的开拓精神为中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的开播也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收视率飙升,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但它的发展也是在前进中摸索,—波三折,其中不乏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声音,评价褒贬不一。《武林大会》版块设置既有原汁原味的擂台真实打斗,又有传人和名家说拳论技,同时,还有名家现场拆招,讲解评议等特色版块。在这几年的运作中各版块整体变化不大,但各版块间就是否能够突出功夫、格斗、搏击等武学精髓的内容存在异议较多。


2  《武林风》与《武林大会》的比较分析


2.1  两栏目社会文化心态定位的差异性分析


《武林风》与《武林大会》同属于搏击类电视栏目的代表。《武林风》是河南卫视的名牌栏目,属于省级地方台的精品,《武林大会》属于中央电视台5套体育类节目,有国家级电视台的强大后盾,在传播效应方面《武林大会》稍胜一筹。但是,就题材而言两者均是以选手之间的每场、每局格斗对抗为节目主线。《武林风》栏目的定位是宣扬中国武术散打,属于竞技搏击范畴,参赛选手多是专业运动员或者俱乐部选手,提倡强强对抗,与国际接轨,比如与日本K-1、泰国的泰拳、美国职业拳击等项目的对抗,曾让国内观众掀起追捧《武林风》的热潮。《武林大会》是以宣扬中国传统武术为底蕴,“还原真实武林,传承功夫精髓”为宗旨,对于中国各大传统拳种流派进行大力宣扬,比如:少林与太极、咏春拳,八极拳,蔡李佛拳,形意拳、大洪拳等,对于民间习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所以,两者对栏目的定位有着较大差异性。


这种栏目定位的差异性从本质上是文化心态定位的差别。所谓社会文化心态是将离散的社会普通人的心理要素经过某种形式的整合而汇集成的流行于广大成员之中的集体性文化精神状态[4]。而这种集体性文化精神状态是存在于文化心理环境中的,大众会表征为具有某种强烈心理倾向的社会态度,电视收视率往往是该社会态度最直接的表现。从实际情况来看,两个栏目所进行的文化心态定位之差异首先体现在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倾向性上。改版后的《武林风》本质上倾向于西方化和资本化了的文化心态,其打擂台的形式、对抗的强烈程度、商业化程度都是在西方化了的文化环境中被设定了的,因而这档节目的观众人群是西化了的文化心态群。而《武林大会》则倾向于中国传统的“拳种”心态,其不同拳种的对抗和各派拳师对招式的拆讲,充分显露出根植于传统传播模式的文化心态。就文化环境而言,当今的中国正走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叉路口上,两个栏目的各自偏重体现了武术文化所面临的文化生态形式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2.2  栏目包装形式与观众读图心理的比较分析


随着多元化的媒介竞争,数字摄影浪潮的新一轮侵袭和网络图像传播的蓬勃发展,已经使当今的世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图像传播时代。因此栏目的视觉包装是电视节目的重要环节,舞美、灯光、音响、烟火和服装等都是栏目包装需要考虑的,在综合效果的陪衬下,让电视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到现场热烈的气氛,是电视媒体面向受众、让受众喜爱这个栏目的重要一环。《武林风》与《武林大会》作为各自电视台重点推出的精品栏目,两者在栏目包装方面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分别糅进了许多时尚、前卫的元素,两者不分伯仲,各具特色,受众对此的认可度都非常高。


进入读图时代之后,图片的功能性已远远大于文字,处于高速节奏的现代人,并不是没有时间,而是即便在有时间的时候也懒于真正去潜心专注地思考问题。视觉感官的享受被不自觉地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人们更愿意选择摄取直观、简单和形象的信息,图片和图像理所当然地受到了现代人的热捧。《武林风》栏目最具读图特色的地方就在于推出“武林宝贝”,“武林宝贝”元素的注入,增添了《武林风》的观赏性。“武林宝贝”不仅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作为美女形象的简单亮相,这些多才多艺,形象气质俱佳的“武林宝贝”,能够根据栏目的需要,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风俗文化、甚至不同特点的运动员,编排不同形式的开场舞。比如:巴西选手的出场,“武林宝贝”就会采用极具巴西文化特色的桑巴舞:泰国拳手出场,则会采用具有泰国文化风情的音乐和舞蹈等。这种方式直接拉近了参赛选手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对选手有更直接的了解,从而提升了《武林风》栏目的文化品味,这也是《武林风》推出“武林宝贝”元素的成功所在。相比而言,《武林大会》在这个环节上就没有重视选手的包装,只是,通过选手习武练功的短片介绍一下就简单地出场,包装形式过于单一。因而,从当今大众的读图心理来看,《武林风》迎合了直观化、简单化和形象化的心理模态,以更加有冲击力的方式让观众首先敞开心扉地接受了该节目的视觉模式,并在心理上形成某种暗示,不自觉地进行了自我引导。《武林大会》在这一点上并没有遵循这一现代性的大众心理模式,因而造成了观众的“慢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该栏目的“视觉直观性”和“自我引导性”。


2.3  竞技擂台与技术打法的比较分析


擂台是选手进行比武格斗的主会场。《武林风》采用的是与拳击项目类似的封闭式擂台,宽7×7米、高1.2米的正方形擂台,四周有四根围绳,设有红角,蓝角,中立角。《武林大会》采用的是一个中国传统开放式的圆形擂台,直径9×9米,高80公分,四周有一圈保护垫。两者比武擂台的根本区别在与是否有围绳。开放式擂台容易下擂,封闭式擂台没有下擂一说。


《武林风》比武擂台是封闭式的,不允许把选手摔下擂,不允许选手依靠围绳做攻防进攻手段,从而多表现为高质量,高标准的拳,腿进攻技术。《武林大会》比武擂台属于开放式的,选手多采用边角战术,促使对方下擂是主要得分手段。尽管,选手有腿法、摔法作为得分技术,但是,在比赛中还是经常发生撕拉硬推下擂现象。由于场地的不同,造成两个搏击类栏目的技术,打法出现明显差异性,比赛场面的精彩,激烈程度也发生较大的差别。


《武林风》与《武林大会》均属于电视搏击类栏目的代表,两者都在弘扬中华武术,但是,两者的技术打法存在明显的差异。规则规定,《武林风》使用的技法,主要是拳法、腿法和膝法,对于主动抱摔技术是严厉禁止的。《武林风》发展初期,采用的是“武术散打王”竞赛规则,比赛中选手比分领先时,便会采取比较保守的打法,拳、腿一进攻就主动抱住对方,消耗时间,因此,消极搂抱现象非常严重,场面不精彩,不剌激,电视观众非议较多。为了保证比赛的精彩程度,《武林风》取消了主动抱摔技术,不允许运动员消极搂抱,而且,对消极搂抱的判罚很严格,保证了比赛节奏的连贯性,因此,观众开始喜欢观看《武林风》,感觉《武林风》技击格斗场面精彩刺激,节奏感增强,对抗强度增大。这种直观化、简单化、形象化的方式更容易受到“读图一代”的现代人的热爱。


《武林大会》提倡的是传统武术的打法,可以使用拳法、掌法、腿法,靠法以及摔法,但是,只有腿法可以进攻头部。《武林大会》技术打法中,所谓的拳法,掌法几乎没有得分可言,因此,比赛中选手使用摔法和腿法居多,摔法是《武林大会》比赛中主要的进攻武器,这也符合中国传统武术技法的特点。这是和《武林风》技术打法上最大的不同。由于《武林大会》规则对拳种流派动作的使用缺乏统一的规定,真正在比赛中使用传统拳法取胜的现象并不多见,反而是打法单一、乱打乱踢、撕拉硬推的现象较多,很难见到传统拳种的技术风格和特色。另外,为了保护参赛选手,规则规定,不允许拳法,掌法进攻头部,这与中国传统武术技法有些背道而驰。众所周知,头部是人体最重要的要害部位,很多传统武术技法是围绕头部设置的,不允许拳,掌进攻头部,就会减少选手受到重击倒地的现象发生,也妨碍了许多经典招数的使用,从而影响了比赛的观赏性,使比赛的精彩程度大失水准[5]。可以说,针对《武林大会》技术打法问题的探讨,仍在学术界继续。从本质上看,这种观赏性的不足是传统的武术形式在擂台化,竞技化和现代体育化的道路上处于被动地位,传统技击术的一招制敌、见血封喉,拿筋挫骨的技法难以成为具有很强观赏性的现代竞技运动,而其中用来切磋的“弱技击”又不能带来暴力性刺激,因而出现了两难的境地。其根本就在于武术本身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与现代竞技体育的简单化,直观化之间的矛盾。


2.4  胜负评判的比较分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竞赛规则的完善,对于栏目健康发展起着重要性作用,而胜负评判是竞赛规则极其重要一环,它的异同对于节目的精彩程度,技术打法起着关键性作用。


《武林风》规则规定,每场比赛三局,每局三分钟,局间休息一分钟,胜负评判采取“扣分制”。每局10分起评,进行胜、负,平局的判定,最后以三局总分多少分出胜负。每局胜负评判主要是整体评判选手的技术水平,强调主动进攻;拳、腿技法的击打效果;战术、体能的合理分配:不再拘泥于一拳一腿的得分,攻防格斗场面刺激、激烈,很是吸引电视观众的眼球,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了收视率。这种形式正符合了现代人在劳累的工作之余,用最简单的方式释放心理压力的需求。


《武林大会》胜负判定采用的是“累计得分制”。比如:把选手攻下擂得2分;使用摔法把选手摔倒擂台上,站立着得2分等;依据选手每局得分的多少,综合评判三局总得分,分出胜负。从竞赛规则来说,“得分制”没什么不好,但是,作为—个电视栏目会产生一些弊病。观众喜欢看到的是刺激、激烈,比赛节奏快的场面,不喜欢看到比赛中选手消极进攻,相互缠抱现象。"累计得分制"理论上会出现,选手第一局大比分领先后,到第二、三局时,因为,体能下降或战术安排等原因,就会发生消极进攻,消极搂抱等现象,把比赛时间耗过去,最终结果还是比分领先者获胜。《武林大会》在比赛中这种现象经常发生。所以,如何将一种传统农业社会生态下的生存技术和修身技术整合到现代化的生存结构和审美结构中来是一个重大问题。《武林大会》是这种整合最直接的例证,虽然我们现在不能妄加评论其成败与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这种尝试将不断被推进下去。


3  结语


海德格尔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世界图像时代到来”的观点,他说:“世界被把握为图像,这样一回事情标志着现代社会之本质。”通过这两档搏击类栏目的比较,从本质上反映出了时代变革所带来的悖论,随着人们对图像世界依赖性的愈加强烈,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武术势必在这种充满了直观化,简单化、形式化的世界中异化。这两档搏击栏目分别使用了不同的方式向观众展示着相同亦不相同的“中华武术”,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融合中,在读图时代甚至后读图时代的社会心态背景和社会生态环境下,《武林风》和《武林大会》的尝试都是不无裨益的。目前,在国内外两者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填补了武术类节目在电视新闻媒体方面的空白,引领两个不同的武术发展方向:一个对于竞技武术自由搏击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影响,一个在助推民间武术,传统武术的发展。作为搏击类电视栏目的代表,两者各有千秋,也应该充分引起当代人对武术这一特质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吴立新.当代电视[J].2006⑷.


[2]赵连保,王辉.《武林风》栏目的商业运作策略[J].新闻爱好者,2011(7).


[3]http://video.baidu.com/v?word.


[4]冯文华.社会文化心态的特殊意识品格[J].大连海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5]申国卿.从武林大会到WMA--中国武术发展的当代回归与激荡[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2).


[6]张茂林.央视“武林大会”比赛规则的若干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10).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