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道学五术 » 道学命理术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对“诚、神、几”的几点思考_周敦颐-通书-悟性-灵感-



核心提示:周敦颐作为理学的开山祖师,他的著作"太极图说"和"通书"对"周易"做出系统的解释。他在在"太极图说"中,依据阴阳哲学原理,立足于儒家文化价值理想,提出一个与佛教相抗衡的宇宙生成论。在"通书"中,他又结合"中庸"论诚的思想,把"周易"推崇为“性命之源”,为理学建立道德本体论和重新解释"四书"奠定了一个以易学为依据的理论基础。周

原题:对“诚、神、几”的几点思考
词频:思维,通书,客观,周敦颐,灵感,世界,悟性,理性,事物,意义,诚信,感性,思维方式,核心,宇宙,感悟,前提


周敦颐作为理学的开山祖师,他的著作"太极图说"和"通书"对"周易"做出系统的解释。他在在"太极图说"中,依据阴阳哲学原理,立足于儒家文化价值理想,提出一个与佛教相抗衡的宇宙生成论。在"通书"中,他又结合"中庸"论诚的思想,把"周易"推崇为“性命之源”,为理学建立道德本体论和重新解释"四书"奠定了一个以易学为依据的理论基础。周敦颐以诚为性,以神为心,进一步把心性合而为一。他在"通书"中指出:“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诚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诚、神、几,曰圣人”。对于这段脍炙人口的名言,古今众多文人学士做过许许多多、洋洋大观的阐释,其意有相通的,有相近的,也有相左的。现在笔者结合今天的现实也谈点思考。

一、“诚”即“诚信为本”——寂然自明

易经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易系辞上传")。意谓,"易经"本身没有思考,没有作为,寂然没有行动。但能够感应,能够贯通天下的一切道理。如果不是天下最神奇的道理,又怎能如此呢!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永恒的只有变化,在无限的变化中产生的是无限的运动方式。周子对此论的诠释是:“寂然不动者,诚也”。那么,“诚”的核心意义究竟应该如何理解?笔者认为“诚”的核心意义有三点:

其一,“诚”的核心意义是“无妄”,即真实客观。它指的是事物“与生俱来”的“真实客观”属性,事物客观是存在的,即“物质第一性”原理。这也就是周子"通书"“‘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的真实涵义,也是"中庸"中“诚者,天之道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的基本涵义。

其二,“诚”的核心意义是人对事物“真实客观”属性的认识和肯定。即在人们思想上的 “是其所是”、并反对“是其不是”。就是客观的物质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也是周子"通书"中“不善之动,妄也;妄复则无妄矣,无妄则诚矣”的意思,与"中庸"中“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的意义相同。同时,“诚”又衍生出“静定”的意思。只有我们的心灵处于“静定”状态,或者说“纯真”状态,才能更好地体察和认知天地万物客观世界,尤其是“道”“是其所是”的样子。这也就是周子"通书"所谓的“无为”、“寂然不动”、“诚精故明”的内涵,与"大学"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意义完全一样。

其三,在“诚”(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真”(人的认识应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和“静”(冷静观察思考才能做到“真”)的基础上,“诚”的核心意义还衍生出两种基础属性:一是将“诚”视作“化”的前提。比如,周子"通书"说:“至诚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孟子"中也说:“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这里将“诚”视作运动、变化的前提。二是将“诚”视作其它各种道德基础。如周子"通书"曰:“诚,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就是儒家常说的“仁、义、礼、智、信”中 “诚”是其他四德之本。

综上,“诚”的核心意义实际就是以先秦儒学重要典籍为核心,融通、凝炼、建构起的一种神圣的思想境界,用真诚的态度,冷静周密地观察世界,真诚地、客观地反映世界,这才是行动的前提。也就是改造客观世界,进一步与客观世界和谐相处的前提。

常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个人做到“精诚”了,你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明白了,一切问题都难不住你,故才有“诚精故明”之说。

市场经济,诚信为本。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诚信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而违背诚信原则者越来越被市场抛弃,被舆论唾弃。诚信竞争俨然成了商业竞争的重要内容。当前的世界,诚信已成大势所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诚信给了现代市场经济“第一推动力”,是市场经济发展到现在最大的“无形资产”。没有诚信,就建构不起神圣的思想境界,其思想境界就是虚伪和贪婪;没有真诚的态度,就不能冷静周密地观察市场,其思想就会被假象所迷惑,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搞的六神无主,那么其决策就不能真诚地、客观地反映世界,其行动必然是错误的或者是罪恶的。这样的人与客观世界决不会和谐相处,更不会与“天”合一。

人以诚信为本。诚信是做人的资本,“自古修身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如果一个人不讲求诚实、背信毁约,是得不到别人对他的信任的,倘若失去了他人的信任,做人将失去立身之本,前进的路上将会寸步难行。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总是要与他人和社会发生联系的,必须应该时刻牢牢记着:诚信,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生意场里众生百相,“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谋取利益是商人的天性,但根本前提是不能损害第三者的正当权益,不能危害社会,不能搞恶性的、不正当竞争。靠尔虞吾诈、靠欺世盗名、靠损人利己一时占了便宜,最终会“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

二、“神”即“灵感思维”——感而遂通者

“诚”指人之本性,“神”指人的思维能力。本性是“诚”,是寂然不动的,就是说“诚”本身没有活动,没有思维。当人与外部事物发生接触,本性便决定思维活动作为反应。诚之性通过神的妙用表现出来。“诚”为静,“神”是动,而精神活动刚刚萌发而尚未明显时叫做“几”,周敦颐提出:“无思,本也;思通,用者。几动于彼,诚动于此”,诚而至善的本性无思无为,寂然不动,外来之物对于本性是一种“感动”,本性通过思维的活动作出反应,这就是感而遂通。

我们知道,人的思维方式一般说来有三类:理性、感性、悟性。科学追求的是真,给人以理性,科学使人理智;艺术追求的是美,给人以感性,艺术让人富有激情;人文追求的是善,人文融理性、感性、悟性于一体,人文中的信仰,给人以悟性,使人虔诚。理性思维主要表现为抽象或逻辑的思维,包括归纳和演绎的思维。它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统计,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揭示事物的普遍规律,抽象出事物的一般原理,用于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因此,理性思维也叫科学思维。理性并非绝对的。人的感性、情感、情绪、自觉、乃至悟性,在人类的认识和实践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仅仅有理性是不够的。所以,理性不是一切。感性思维主要表现为具象思维或形象思维,更强调主观对客观的感觉、情感、特殊性;悟性思维则集中于内心世界,强调心灵的感悟,自我的完善;更提倡虔诚。

笔者认为,感性思维和悟性思维可以统称“灵感思维”。其思维方式是“感悟”,心灵的感悟,悟之以道,抚之以心。所谓的感悟性,就是一种对文献记载与信息的直觉捕捉能力或感悟力。譬如,一个研究者在读到一篇前人的日记时,能立即联想出作者的许多意在言外的东西,读出许多文字中没有显示出来的间接信息。他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直觉。说到底,灵感思维就是能通过可见的部分而复原没有显露出来的整体的那种能力。这种能力其实一点也不神秘:当你看到事物的一个部分,就会联想起其他部分。从人类的发展史来看,“灵感思维”起源最早。中国的"易经",更多的是“灵感思维”。这种思维带有神话般的思维方式。因此被周子写为“感而遂通者,神也。”古今中国人一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相信“灵感思维”,它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这绝不能简单粗暴地斥之为迷信。它是以为中国哲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许多重要命题如“天人合一”为支撑力的。中国哲学心性论的出发点是:心是人的“天植灵根”,是“天之所以与我者”,心能“虚灵以应万物”,“寂而不动,感而遂通”。这个“通”一直通到宇宙万有,因此中国哲学认定“人者天地之心也”,“天地只有人,犹人之有心”。这样一个过去被有些人认为带有神秘色彩的命题,现在由于系统哲学的发展而可以得到可靠的解释。近代脑科学研究说明,“脑(心)是宇宙的肖像,它包含了宇宙的一切运动形式,具有整个宇宙的所有事物的一切属性。”在不断认识客观世界的漫长岁月里,人们的思维形式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凡是有创造经验的同志都知道,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不能实践、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钱学森同志还指出:“创造性的思维,在开始时是模糊的,到处搜索,但在思维的网络中,总有一点突然变得清晰了,模糊的概率分布突然变得很集中了,这就是创造,就是智慧,就是智能”。灵感的出现常常带给人们渴求已久的智慧之光。“模糊的概率突然变得清晰了”这就是灵感来了。他第一次鲜明地把灵感作为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提了出来。事实上这种思维方式是自古就有的,只不过没有人敢象钱学森那样直言而已。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