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道学五术 » 道学相术 » 风水入门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杭州城的风水龙脉_天目山-钱塘江-皇城-杭州-



核心提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不仅风景秀美,还是江浙一带有数的风水宝地,难怪南宋小朝廷会在杭州定都,而不是选择离中原更近的南京。杭州西接天目山,北连杭嘉湖平原,南临钱塘江,为通江达海的河口三角洲地段,风水格局十分优异。 然而,杭州风水中的“靠山”,即天目山脉多断层、易侵蚀,而且土层浅薄,虽为龙脉,但却时断时续,根基不深,所以虽有王气,但难长久。其结果就是杭州只能成为一方巨镇,

原题:杭州城的风水龙脉
词频:杭州,西湖,钱塘江,天目山,明珠,南宋,皇城,玉龙,凤凰山,风水,云岭,海门,钱塘,天目,天宫,王母娘娘,龙飞凤舞,西溪,凤山,东南,风水宝地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不仅风景秀美,还是江浙一带有数的风水宝地,难怪南宋小朝廷会在杭州定都,而不是选择离中原更近的南京。杭州西接天目山,北连杭嘉湖平原,南临钱塘江,为通江达海的河口三角洲地段,风水格局十分优异。
        然而,杭州风水中的“靠山”,即天目山脉多断层、易侵蚀,而且土层浅薄,虽为龙脉,但却时断时续,根基不深,所以虽有王气,但难长久。其结果就是杭州只能成为一方巨镇,但不可作为京都,南宋小朝廷之所以积贫积弱,也和杭州的风水大有关系。
        杭州,旧称临安,五代的吴越国和南宋在此建都。     
        杭州位于钱江的北岸,大运河在此与钱塘江相交。它的西北是天目山,西南和东南是莫干山和会稽山。它风景如画,山色秀雅,封建统治者很乐意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所以在此建都,则会偏安一隅而无王者之气,以至于宋代诗人林升斥责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有关杭州的风水,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记载明正德三年( 1508 )郡守杨孟瑛所述:“杭州地脉,发自天目,群山飞翥,驻于钱塘。江湖夹挹之间,山停水聚,元气融结 …… 南跨吴山,北兜武林,左带长江,右临湖曲,所以全形势而周脉络,钟灵毓秀于其中。”       李思聪在《堪舆杂著》论杭州干龙说,杭州干龙自天目起,祖远不能述。从黄山大岭过峡后,一枝起南高峰,从石屋过钱粮司岭,起九曜山,越王山,过慈云岭。起御教场、胜果山、凤凰山,过万松岭,起吴山入城。一枝起北高峰,从桃园岭青芝坞跌断,起岳坟后乌石山,从智果山保叔塔入城,来龙沿江而下,皆自剥星峦遮护,隔江诸峰,远映护龙,直从萧山至海门。生天弧天角星,从别子门石骨渡江,起皋亭诸山,作下砂兜转。右界水自严州桐庐流入钱塘江;左界水自余杭西溪一部分流入官河,一部分则注入太湖,惜两界分流未合,城中诸河塞阻秽浊,脉络不清,所以杭州出人俊雅风流,杭州美女声名远播,家中亦是大部分女人掌权,故杭州宜居,然发大富者寥寥。
杭州城区位于中支北端,由西天目辗转而来,到杭州城区形成两支主要的龙脉。

从图上看出南北两支粉色龙脉走势图,其中北支在古荡入地,再由半山黄鹤山出地,至临平山止。南侧分出两支,环绕西湖至葛岭与万松书院也就是南宋皇城处。

        图上红点都是龙脉或收或止处,个人认为也是杭州几处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几处中首推葛岭,大家熟知的葛洪道长所建的抱扑道观就是在葛岭之上了。其次是天子岭,如果南宋不是一个逃难的王朝,可能选址也会在依山而建,不过现在却是作为垃圾填埋场,实在可惜。剩下的就是老和山下的浙大玉泉校区,临平山东麓目前余杭区政府所在地以及南宋皇城选址之地了。其中南宋皇城遗址因为万松岭隧道建成,地气已被破坏,而临平山也因交通问题开掘隧道,导致地气受损,虽在临平山上建风水塔,但脉气不顺,很难恢复了。剩下一处老和山,浙江大学人才辈出,情况尚好,真是值得保护了。

杭州风水典故-西湖
        杭州西湖,早就被誉为中华大地上的“东南明珠”,民间也有个《明珠》的传说,从位于西湖南岸和钱塘江北岸之间的“玉龙”和“凤凰”两座山峰的名称借题发挥,说西湖是天上的玉龙和金凤用宝石琢磨成的明珠变成的。
        相传,天河东岸的石洞里住着一条白色的玉龙,天河西岸的树林中住着一只通体黄亮的金凤。 有一天,玉龙和金凤发现了一块银白色的大石头。金凤用嘴啄它,玉龙用爪子抓它,年复一年,这块大石头,成了一颗银光闪烁的明珠,光芒四照。光芒照到哪里,哪里就山明水秀,人寿年丰。 这件事,传到了天宫,王母娘娘心里就想:这么好的奇珍异宝,当然应该归我所有。于是她派了一批天兵天将,趁晚上玉龙和金凤都在睡觉时,把这颗明珠偷偷拿到天宫里来归她玩赏了。 玉龙和金凤一觉醒来,发现明珠不见了,赶紧四下寻找,一直找到天宫里王母娘娘的宝殿。 这天,正好是王母娘娘的生日,四面八方的神仙都到天宫来祝寿。王母娘娘一时高兴、就把她不久前得到的明珠,放在金盘里让众神仙观赏。正好让玉龙和金凤撞上了。 玉龙和金凤看到明珠,不约而同一下子就奔过去,要夺回辛勤啄成、抓成的那颗明珠。王母娘娘见势不妙,赶紧伸出双手来护住明珠。你争我夺之际,明珠连同金盘一起打翻在地,只见那颗明珠顺着宝殿,一溜转“咕噜”地滚动,落下台阶,一直从天宫掉到下面的人世间去了,正好落在钱塘江流入东海江口的群山边上。等明珠着地时,但听得轰地一声巨响,竟变成了亮晶晶的西湖。 再说玉龙和金凤,看见明珠往下掉,急忙转身跟着下来保护。玉龙飞,金凤舞,跟着明珠从天宫一直来到地面,明珠变成西湖,玉龙舍不得离开,就变成一座雄伟的玉龙山;金凤也舍不得离开,就变成一座青翠的凤凰山。两座山,从此守护在西湖边,再也不分开了。 明珠坠落成就西湖的传说,既能形象地表达杭州老百姓对西湖的热爱,也寄托了普天下游人对西湖名胜的赞美和保护、珍惜之情。 早在南宋以前,杭州就有“龙飞凤舞”的民间传说。
        如今能见到记载这个故事的最早古书,大概是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所引用的晋郭璞《地记》中的“天目山垂两乳长,龙飞凤舞到钱塘”一语,元朝刘一清《钱塘遗事》的记载则是:“临安都城,其山肇自天目。谶(音Chen)云:'天目山前两乳长,龙飞凤舞到钱塘。”而在看风水专用的《堪舆书》上,对“临安都城”(杭州)的山川形势也有说法:“天目有东有西。东天目之脉,萃于余杭,结局于径山;西天目之脉,萃于钱塘。故天目者杭州之主山也”。 “主山”,是中国古老风水理论中的术语,专指山脉起源之地。“天目者杭州之主山也”的意思是说西湖群山是从西天目山发脉的,这不仅仅因为天目山是距离杭州最近的高山名峰,而且它在浙北丘陵山势的走向上,也确实与西湖群山有着渊源关系。况且天目山又是兼具众多自然胜景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历史文化名山。
西天目山由西北向东南延伸,绵延到达钱塘江边,有龙山(今玉皇山)和凤山(凤凰山)两座山耸然并峙于西湖东南与钱塘江北岸之间,仿佛是它的“两乳”。在古人看来,这是“王气”的象征和展示,能令人顿生“高山仰止”的敬畏之感。因而,隋、唐时期,杭州城的州治或府治衙门,就选址建造在这里。到五代吴越国时又改建为王府,北宋仍为州治。南宋定都杭州后,又在这里辟建“大内”皇城。显然,这一脉相承的建构选址都与“龙山“与“凤山”之间属于“风水宝地”密不可分。 谶词“龙飞凤舞到钱塘”,后来实际上还成了杭州的民谣,民间另有一个更为完整的版本,全文是:“天目山垂两乳长,龙飞凤舞到钱塘。海门一点巽峰起,五百年间出帝王”。 “海门一点巽峰起”,是说龙、凤两山以东的钱塘江段,两岸分别有龛、赭两山相夹如门,“门”外就是宽广的杭州湾水面,故称“海门”。“巽峰”中的“巽”,为“八卦”之一,代表东南方。“巽峰”的意思可以解释为“东南方的山峰”,指“海门”外的大潮如山峰耸立,自东南向西北汹涌而来。

杭州风水典故-凤凰山麓建皇城

         宋徽宗被俘后,其九子赵构南逃杭州建都,即为南宋高宗。当年高宗请全国风水名家来杭堪察。察后认为西溪一带风水绝佳,宜建皇宫。后赵构又亲临现场堪选,经大臣们再三斟酌,也许出于当时逃难形势,更多地考虑形局完固,最后选定凤凰山东麓建皇城大内:北起凤山门,南止江干地带,东起候潮门,西达万松岭,“方圆九里”凤凰山,地处西湖西南,北有九华山,南有将台山,三山之间有向东展开的谷地,均为谷口古洪冲积扇形地,地面平缓起伏。其中凤凰山东麓的笤帚湾谷口为最大,形成一片优雅精美的山前小平原。凤凰山向东延伸的岗丘成为大内宫殿的“玄武”主山;前有将台山东伸余脉为“朱雀”案山,东有馒头山为“青龙”左辅,西有慈云岭为“白虎”右弼,东河屈曲环抱。
向东南可远眺钱塘大潮,西北可看西湖美景。倚山临永,进退自如。这对于南逃求安的南宋小朝廷尤为重要。在这里上山可经慈云岭西退,亦可经中河人钱塘江,南下北上。以慈云岭、万松岭为西、北围合城墙,东南由人工开挖的中河护围,可谓攻可进,退可守的一方平安宝地,槽粮官船可经中河水路入宫,大内供养确有保障。

     “一曲溪流一曲烟”,风景迷人的杭州西溪湿地,未来将成文化名人的集居地。西溪文化创意产业园里59幢素雅别致的小楼提供给国内外文化名人入住,他们在此开设自己的工作室进行创作。2009年2月,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国画家吴山明、音乐家徐沛东、策划家朱海、导演崔巍、编剧邹静之、作家余华和麦家等8位文化名人正式签约入驻西溪创意产业园。除此之外,台湾剧作家、导演赖声川,漫画家朱德庸,英国经济学家、创意大师约翰·霍金斯等也成为首批入驻的名家。接下来,杨澜、好莱坞著名导演皮托夫等也要来这里开办工作室。追随西溪这块风水宝地而来的,还有著名导演张艺谋,文化学者余秋雨,日本当代艺术大师天野喜孝、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法国雕塑家协会主席乔治·苏泰等等。文化名人入驻西溪,不仅使西溪的传统特征和内在精髓得以弘扬,而且将为杭州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贡献。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