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会议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错位的置换与失范的解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内容提要:狼文化之所以能热起来,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对狼性精神的现代置换缺少深入的分析,同时对这种置换的价值缺少冷静的思索。在个体人格层面、社会层面、国家与民族范畴,当代狼文化对传统价值观进行了错位的置换和失范的解构。如果我们对此没有深层认识的话,我们就无法认清被精心打造过的狼文化意识形态背后的虚假本质和负面价值。
    关键词 置换 价值观 解构 斗争哲学 
    前一阵子,在《狼图腾》的热销过后,《狼道》、《狼魂》、《酷狼》、《像狼一样思考》等也随之席卷而来。这一切烘托出了一派狼文化方兴未艾的蔚然景观,一幅狼崇拜到处流行的“壮丽画卷”,一场狼精神四下鼓吹的喧嚣声势。诚如王朔先生的一句名言——动物凶猛。 
    狼这种动物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并不是一个什么光彩的角色。比如,小时候,“狼来了”的故事,几乎是每个母亲教育孩子的素材,算是开启儿童诚信教育的先河,它让几乎所有不谙世事的孩童,都恐惧于撒谎的代价——被凶残的恶狼吞噬;“小红帽”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在这个故事中,大灰狼除了具有嗜血吃人的本性外,还被赋予狡猾成性、阴险狠毒的特点。在中外所有的古代寓言故事中,狼与羊都构成了一对绝对对立的矛盾主体;如《聊斋志异》中关于狼的故事,成为中国文化的经典。在蒲松龄的笔下,狼与羊的对立被狼与人的对立所超越,更重要的是,《聊斋志异》中的狼还被赋予了抽象的制度内涵——封建社会、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 
    说实话,在千百年来我们传统文化中,狼的形象实在是不怎么样。狼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与凶残、狠毒、罪恶、狡诈、虚伪等联系在一起的。从美学意义上说,狼是与恶而不是与善、是与丑而不是与美紧密相连的。所以从价值的角度看,狼更多地具有负面而不是正面、消极而不是积极的社会价值元素。我们相信,传统文化的这种价值取向有着它自身的道理。原始人类生存的一个重要威胁来源于以狼为代表的野生动物。这样,人类社会自身的价值体系不可避免地把狼等食人野兽推向自身的对立面。也就是说,狼被赋予抽象的邪恶象征符号,符合人类生产与生存方式及其原始思维模式。这里有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随着人类生产力的进步,随着人类适应自然能力的增长,为什么独有狼这种动物,没有被人类的美学价值体系“宽容”和“并构”?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它可能说明了人类传统价值体系的根深蒂固。但也可能正是这种根深蒂固,才有了今天我们的某些文化产品制造者对传统价值体系的解构和颠覆,其实在这里,我们还是多少能够看到一点所谓后现代解构思潮的影子。也许正是传统文化中狼的形象有着巨大的“重构”张力,所以才给新意识形态的滋生与蔓延提供了机会和土壤。 
    解构本身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解构,解构得是否合理,是否规范,是否有价值?今天我们的文化产品制造者们,操起了“解构”的快刀,手起刀落,似乎一定要来个不折不扣的颠倒,来个彻头彻尾的转换,才肯罢手。于是,狼的公众形象从可怕变成了可爱,从陌生变成了亲近。凶残、狠毒转换为现代社会的竞争意识,狡诈、虚伪转换为现代人的生存意识。我们可以从3个层次分析这种具有“现代意识”的改造和置换。 
    首先,在个体人格建构上,狼性中的嗜血变为现代人必备的血气方刚,狼性中的好斗变成现代人必备的好勇斗狠,狼性中的搏杀变为现代人必备的手下无情。在《狼图腾》中,主人公通过“与狼共舞”的经历感悟到的是,“生命的真谛不在于运动而在于战斗”[1]“生命是战斗出来的,战斗是生命的本质”[2],也就是要像狼那样时刻为战斗准备着,为生命而不惜流血牺牲。几乎所有的“狼”系列出版物,都声称狼是一种伟大的动物。它们甚至感叹,人虽是这个世界上最高贵的动物,但在现代社会,人正在丧失一种在远古时代就曾经具有的精神素质,而这些却在一些动物身上有着近乎本能的体现。言外之意,这种本能就是动物的原始本能,也就是狼性中的嗜血冲动、奋勇搏杀。这难道就是狼文化所“教导”我们的——现代人的人格构成和气质特性?一种更为错位的置换是,“狼的捕猎与杀戮,并不是生活的目的。狼的生活目的是为了自己神圣不可侵犯的自由、独立和尊严,或者说,狼的生活目的就是生活本身”。[3]这看起来颇有哲理的话,用在狼的身上,就把狼给人化了,使狼也披上人的外衣,让狼也拥有人格的力量——自由、独立和尊严。这样的一种现代置换,既尴尬又牵强,其基础和根基是否牢固,着实让人怀疑。 
    同样,狼文化的制造者们也不忘在社会层面上,给我们留下“宝贵的教益”。在这里,狼群的分工协作被隐喻为团队的合作精神;狼群的集体行动被理想化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法则;狼群的嗜血攻击被推崇为社会阶层内部、社会族群之间毫不留情、野蛮相争的斗争原则。最近个别企业公开资助开设“狼文化网”,同时毫不掩饰地宣称:“我们的企业文化就是狼文化”,就是要在市场竞争中,对内发扬狼群内部的合作精神,对外则和对手拼个你死我活,为猎物(市场)来个你争我抢。同时他们也认为,对于团队来说,社会就是利益角斗场;对于企业来说,市场就是战场。在社会上,面对对手,你就是要争权夺利;在战场(市场)上,面对敌人,你就是要手下无情。如果有人侵犯了你的利益,就要与之角斗;如果有人瓜分你的市场,就要把他‘消灭”。这究竟诲人以什么样的哲学?这难道就是狼性精神在市场经济社会下的现代置换? 
    《狼图腾》从历史上一路写来,宣扬一种残酷的竞争。如,小说中的主人公在蒙古草原与狼打交道的日子里,总结出这样的结论:“为什么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竟然仅用区区十几万骑兵就能横扫欧亚?……这个一开始连自己的文字和铁箭头都还没有、用兽骨做箭头的原始落后的游牧小民族,怎么会有那么巨大的军事能量和军事智慧?……难道他们靠的是狼的智慧和马的速度?狼的素质和性格?以及由狼图腾所滋养和激发出来的强悍民族精神?”[4]“农耕的汉族没有卓越的军事狼教官、没有狼陪练不间断的严格训练”[5],“一个民族的保家卫国的军事才能是一个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存之本。”[6]“其实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民族,大多是游牧民族的后代。他们一直到现在还保留着喝牛奶、吃奶酪、吃牛排,织毛衣、铺草坪、养狗、斗牛、赛马、竞技体育,还有热爱自由、民主选举、尊重妇女等等的原始游牧民族遗风和习惯。游牧民族勇敢好斗顽强进取的性格,不仅被他们继承下来,甚至还发扬得过了头了。……西方民族为什么后来居上,西方的先进技术并不难学到手,中国的卫星不是也上天了吗。但最难学的是西方民族血液里的战斗进取、勇敢冒险的精神和性格。”[7]所以对此就有人发表高论,认为要拿出点狼性精神去争一争,抢一抢,否则就会遭排斥、挨欺负。这种说法,充满着弘扬狼性争斗精神的腔调。 
    可见,对狼的传统形象的颠覆,对狼性的现代解读,从根本上说,是一种错位的置换,宣扬的是一种暴力文化、一种斗争哲学、一种角斗法则。我们不否认“斗”的局部的积极的意义,但一些文化产品制作者们这种彻底的颠覆,全面的瓦解却成了一种失范的解构,它是否合理,是否合情,值得商榷。刚刚过去不到30年的“文化大革命”,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可谓记忆犹新,那场运动所充斥的斗争意识、斗争哲学,及其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难道还没有让我们心有余悸吗?即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对竞争的本义也绝不是你死我活式的争来抢去,而是共生共荣的妥协合作。“市场经济能够运行的原则是交易的双方本着各自追求自身利益的目的,通过妥协、协商,寻求合作的剩余利益。”[8]这是一个经济学者研究一辈子得出的看似简单,却又极为深刻的结论。那些以市场竞争为借口复活并鼓吹狼性精神的人,确实需要补充一点经济学常识。同样需要我们深入思索的是,血性是否意味着刚毅,野性是否等同于坚强,嗜血与置人死地有何异同,冷酷与无情界限何在?狼时尚的制造者们对狼性恶的一面完美的包装,是在唤醒人性的恶,还是矫饰人性的善;是在制造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性特点,还是在制造瓦解市场经济的人性弱点;是在补充传统文化,还是在颠覆传统文化中的正面价值? 
    狼文化的包装者们也许会辩争:因为有市场需求,才有了狼文化的盛行。言外之意,是因为人性本身、社会本身潜藏着“斗”的因子,埋藏着崇拜狼性精神的心理需求,才有狼文化的横行市场。这个意思是不是说,人们血脉中有“斗”,所以我们就可以去迎合它?就可以制造文化产品去满足它?就可以以此为卖点大发横财?不错,人性中有“斗”的因素,但这正是需要我们抑制的人性弱点,这正是需要我们整个社会有效疏导、有效控制的。而狼文化的鼓吹者们却反其道而行之,把需要抑制的东西,把危害社会的人性弱点拿来炒作并当作赚钱牟利的工具和手段,其结果就是,非但没有完善人性,反而无端释放兽性,于是“好勇斗狠成硬汉,出言不逊是英雄”,于是“冷酷无情受追捧,厚颜无耻惹人爱”。所以,并非人们愿意斗,而是有人在激发这种“斗”、挑惹这种“斗”、怂恿这种“斗”。 
    也有一些学者非常“中庸”地指出,狼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补充和发展。《狼图腾》中有言:“……儒家文化,从存在和意识两个方面,软化了华夏民族的性格,……也就牺牲了民族发展的后劲。”不知这是对儒家文化的误解,还是对儒家文化的无知?的确,我们的儒家文化,讲究仁和礼、强调中庸,重视伦理治国,是不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因子太温文尔雅了,太恬静如水了,所以需要我们的血液中多一点野性,才能立足于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这多少有点霍布斯丛林的味道。但我们的文化缺少“斗”吗,缺少“争”吗?我们的传统文化正是因为意识到“争与斗”的人性弱点,才讲究以礼服人,以仁行政,以德治国。 
    也正是因为包装者们的不遗余力,也正是这样一种失范的解构,今天,以狼为噱头的,已经不止于某些出版社,有些企业则是以塑造企业的“狼文化”为标榜,把狼的“野性、激情、挑斗”作为构筑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倾力打造。因特网上“狼文化网”独树一帜。以至服装市场上,“野狼文化衫”不是也“红透半边天”了吗。还有,据说南方某地,正在流行一种“狼性教育”,期望给孩子从小打下狼的精神“胎记”,……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狼崇拜的文化张力……是社会转型期浮躁心态的恶性膨胀,”这种恶性膨胀,“必然挑战社会道德标准,使破坏性的市侩哲学变得合法”。[9]对传统价值观的解构,如果不能实现合理的价值取向,那么这种解构的意义何在?也许狼文化的负面价值可以引起给我们的思索!
    参考文献: 
    [1][2][4][5][6][7]姜戎.狼图腾.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171、171、 61-62、62-63、62-63、195 
    [3]若木等.狼道·强者的生存法则.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315 
    [8]茅于轼.何必较这个真.读书,1996(2) 
    [9]林希.“狼文化”与市侩哲学.光明日报,2005.4.15
    作者:梁玲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