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会议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夏”与“夏朝”、历法、干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学说连线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在篆文中,“夏”是由“頁”、“夊”和左右分离的“臼”组成。“頁”就是起头之义。“夊”在篆文中由“人”和阴符“乀”组成,是下肢没有进化(发育)齐全的会意。“夊”字的本义就如此。“臼”,为相反的会意,也是对立的会意。这个相反,也许是与“当代”人的肢体差异,也许是建立以相反性为认识核心的体现天体运行规律的文化。全字综合起来分析,应该是代表着周朝对这一时期的分析:这一时期的人,尚属于“小人”时期,下肢没有进化齐全,但这时,已经着手研究天体运行规律,建立了初步的历法。这种历法是有其证据的,那就是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提到了古代陶片记载的24个字符,它是干支文化的雏形。那时有没有王朝呢?既然存在这种文化,就必然有君主进行管理,形成了面积较广阔的集权,各司其职。有些专家否定夏朝是一个朝代,这是站不住脚的。
为什么四季中有“夏季”之谓?夏季中的夏至,是天体测量中的一个中心点,当月食发生在夏至这一天,就视为起元的依据,其年记戊午(戊在天干中,属于中心位置),其日记戊午(甲骨文中的“午”字就揭示了日月之间的关系,由两个●●组成)。这一理论应该是夏朝传承下来的。为了纪念这一时期,就将这一时间段称为夏季,这一历法,称为夏历。
为什么要以夏至为依据,而不以春分为依据?首先是要解决记录日期的记录问题。外界的能量——太阳,是认识阴阳,分辨义理的依据,客观认识,太阳起于晨落于昏,其中心在中午。 在年月日时的计算中,都存在地支十二的周期,它的表述也在同一个圆圈中,实现了彼此的“同”。这个“午”,既是午时,也是午日,既是午年,也是午月。当这一天文现象出现时,这一日就是戊午日,这一年就是戊午年,由此可以找到起点干支甲子。
为什么以寅为岁首是科学的?先得明确,静态是建立在动态基础上的认识理论,它存在中心,起整体的调节作用。地球运动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周年南北视运动,一是周日东西视运动。两种运动构成了整体。如前所说,太阳周日客观运动,起于晨,相当于卯时。周年的客观运动起于冬至,在地支子。立足中心认识,就是子卯之间的中心点,即以立春为界。故以寅为岁首,反映了一种系统思维。
为何一日不起于卯时,而要从子时开始?它还是相反思维的结果。年起于寅(立春)是局部得出整体的思维反应,日起于子是整体决定局部的体现。年是整体,日是局部,整体以冬至子为起点,它就决定了一日的起点在子。
那么,24个节气有什么意义呢?首先,它是天体运动的共性划分理论,是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区都存在的,之所以要牵涉到农事活动,就在于我们处于温带地区,气候的变化也反映了天体运行节律,同时,古人研究干支理论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计算天气变化规律,为农事服务,甲骨文中大都是记录天气情况作为研究资料的,故节气与气候、农事活动相关联。但这一理论只看到了共性,没有看到天气的变化与各地所处的海陆位置、地形、地势、维度等个性因素密切相关,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但是它反映了地球上带普遍性的规律,按整体之大决定局部之小的原理,还有着巨大的理论开发前景。
为什么还需要一个单以月亮运动为依据的阴历算法?尽管干支的起点反映了整体理论,结合了地球、太阳和月亮三者形成了三位一体。但运行中,只体现地球与太阳的关系,还有一个月亮与地球的运行关系没有体现出来,应形成平行的两种规律,即月地的运行规律和日地运行规律。因此,体现月地的运行规律的阴历理论是不能少的。目前使用的公历并不科学,可一些人并不知道谁是谁非。在西方文化的渗透下,也就附和了他们的历法体系。笔者在一首诗歌中指出:“西历三十改前科,莘莘才子不知何”(见《谜语和古诗结合的创意》)。就是针对这一现象说的。网友还可以参看本网发的《干支理论与天文、哲学的意想》。
根据本人推算,这一天文现象最近的一次当发生在公元前1203年,是否发生在公元前1203年,还有待天文学家的精密计算。这一时间当属于商朝武丁时期( 前1250年——前1192年),但干支的雏形早就出现了,得上溯到上次月食与夏至相并的时间,那就是商朝前,也就是夏朝。 这一时间当是相当重要的,它决定了以后9595年的运行规律。按一周期28次月食计算,即经过5050个月食周期,这个数是1加到100的整数,是天体的“理性”再现。这一大周期结束,又得重新建立干支起点。现在的公元计算法,没有天文依据,科学的计法应该以此为起点。
地球无论是自转还是公转,自西向东转动具有不变性。这种不变性决定了起点的不变性。假若从气候分析,南北半球各有一个冬季,起点就有两个,是否存在两种计算法,即两种计年方法呢?划分是不以暖冷季节论的,四分法所形成的四季是天体运行的动态划分,结合静态三分,就形成了十二月的划分依据。这就牵涉到对“形”与“象”的认识。大统摄小,高控制低,是形象的基本理论,也是系统认识的方法论。对地球来说,这种统摄就得从山脉来分析。北半球有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也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这就决定了以北半球的青藏高原为起点的计算方法。故中国上古就留下了脚印在那里。这有地名为证。其中一个叫“中堆”。“堆”的左边是“土”,就是古代的量天仪,与“圭”字相仿,有测量天文之义。右边是“隹”,用鸟会意天上的日月星辰。“中堆”的意思是:测量天文的中心地点。因为测量点有一个土堆,以稳定仪器,于是后来将“堆”字引申为累积在一起的物质。古代人也在摸索这个测量地点,故在中堆不远处(以东)还有与天文测量有关的两个地名:定日。读者不妨去翻翻地图册。 其它周边的地名都是藏语的音译,唯独这些与天文有关的地名,能通过字义来领悟。可以肯定,这些天文地名都是汉人保留下来的。再过来30度(相当于一个时辰),在同一经线上的周边,还有大量与天文测量有关的地名,如广东的甲子,江西的星子,河南的会亭(高午的会所),总共有六七个。按时间计算,彼此不过相差两三分钟,应该说是非常准确的。
喜马拉雅山脉之所以这样雄伟,应该与北斗七星有一定的联系,古代总是非常重视斗柄所指方向(斗宿在十二次丑宫,为冬至子所在地),是否该山脉的隆起与斗柄有某些内在联系,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尽管从现代天文的角度认识不可能,离我们似乎太遥远。由此想到了另一问题,即珠穆朗玛峰地区原来是不是海洋的问题。据教材介绍,珠穆朗玛峰南坡发现有海洋鱼类化石,于是一些地理学家断定,该地区以前是海洋。这就关系到先有山脉还是先有水的问题。无疑,水同其它矿物质一样,都是原始物质泥石演变而来,这种变化得以地球整体形态的变化为依据,即以山脉的隆起为前提,否则,就不可能衍生出水和其它万物来。那么,鱼类化石从何而来?如果我们将思维拓展一下,就不会限定在这个独有的原因上。印度洋上的形成的龙卷风完全有可能将鱼类卷到南坡,而泥石流又将其掩埋,变成了化石。
干支除了表面的年月日时的运行记录外,还存在深层次的形而上的运行,其理论极为深奥,它存在正反六种运行记录方法。现将东经100.4度~130.4度的干支运行规律列表于后(以公元前1203年为依据)
公元前1203年日食发生在夏至 戊午-戊午-戊午-癸丑(按这一空间计算,午时应该是11点13分24秒~13点13分24秒)
列公元/运1-运2-运3-运4-运5/运6 公元-运1-运2-运3-运4——运5——运6
-1203*乙丑*乙丑*戊午*戊午*丁巳*己未 6398—癸酉-己酉————壬寅————乙亥
-1103———甲子———丁巳———庚申 6498————戊申————辛丑————丙子
-1003———癸亥———丙辰———辛酉 6598————丁未————庚子————丁丑
-0903———壬戌———乙卯———壬戌 6698————丙午————己亥————戊寅
-0803———辛酉———甲寅———癸亥 6798————乙巳————戊戌—己酉-己卯
-0703———庚申———癸丑———甲子 6898—甲戌-甲辰————丁酉————庚辰
-0603———己未———壬子———乙丑 6998————癸卯————丙申————辛巳
-0503———戊午-己未辛亥———丙寅 7098————壬寅————乙未————壬午
-0403———丁巳———庚戌———丁卯 7198————辛丑————甲午————癸未
-0303———丙辰———己酉———戊辰 7298————庚子————癸巳————甲申
-0203—丙寅乙卯———戊申—丙辰己巳 7398—乙亥-己亥————壬辰————乙酉
-0103———甲寅———丁未———庚午 7498————戊戌————辛卯————丙戌
-0003———癸丑———丙午———辛未 7598————丁酉—己巳-庚寅————丁亥
+0098———壬子———乙巳———壬申 7698————丙申————己丑————戊子
+0198———辛亥———甲辰———癸酉 7798————乙未————戊子—戊申-己丑
+0298———庚戌———癸卯———甲戌 7898—丙子-甲午————丁亥————庚寅
+0398———己酉———壬寅———乙亥 7998————癸巳————丙戌————辛卯
+0498———戊申———辛丑———丙子 8098————壬辰————乙酉————壬辰
+0598———丁未-庚申庚子———丁丑 8198————辛卯————甲申————癸巳
+0698———丙午———己亥———戊寅 8298————庚寅————癸未————甲午
+0798—丁卯乙巳———戊戌—乙卯己卯 8298————己丑————壬午————乙未
+0898———甲辰———丁酉———庚辰 *************************************
+0998———癸卯———丙申———辛巳 1898年起,100年内的大环境运行
+1098———壬寅-辛酉乙未———-壬午 排年-运1-运2-运3-运4——运5―—运6
+1198———辛丑———甲午———癸未 -——戊辰-———壬戌-——-甲寅-—
+1298———庚子———癸巳———甲申 1898—戊辰-甲午—丙寅—丁亥—癸丑—庚寅
+1398———己亥———壬辰———乙酉 1908—己巳-癸巳-丁卯-丙戌—壬子—辛卯
+1498———戊戌-壬戌辛卯———丙戌 1918—庚午-壬辰-戊辰-乙酉—辛亥-壬辰
+1598———丁酉———庚寅———丁亥 1928—辛未-辛卯-己巳-甲申-庚戌-癸巳
+1698———丙申———己丑———戊子 1938—壬申-庚寅-庚午-癸未-己酉-甲午
+1798———乙未———戊子—甲寅己丑 1948—癸酉-己丑-辛未-壬午-戊申-乙未
+1898—戊辰甲午———丁亥—癸丑庚寅 1958—甲戌-戊子-壬申-辛巳-丁未-丙申
+1998—己巳癸巳-癸亥丙戌—壬子辛卯 1968—乙亥-丁亥-癸酉-庚辰-丙午-丁酉
+2098———壬辰———乙酉———壬辰 1978—丙子-丙戌-甲戌-己卯-乙巳-戊戌
+2198———辛卯———甲申——-癸巳 1988—丁丑-乙酉-乙亥-戊寅-甲辰-己亥
+2298———庚寅———-癸未——甲午 1989—戊寅-甲申-丙子-丁丑-癸卯-庚子
+2398———己丑———-壬午——乙未 1990—己卯-癸未-丁丑-丙子-壬寅-辛丑
+2498———戊子—甲子辛巳———丙申 1991—庚辰-壬午-戊寅-乙亥-辛丑-壬寅
+2598———丁亥———庚辰———丁酉 1992—辛巳-辛巳-己卯-甲戌-庚子-癸卯
+2698———丙戌———己卯———戊戌 1993—壬午-庚辰-庚辰-癸酉-己亥-甲辰
+2798———乙酉———戊寅—癸丑己亥 1994—癸未-己卯-辛巳-壬申-戊戌-乙巳
+2898———甲申———丁丑———庚子 1995—甲申-戊寅-壬午-辛未-丁酉-丙午
+2998———癸未—乙丑丙子———辛丑 1996—乙酉-丁丑-癸未-庚午-丙申-丁未
+3098———壬午———乙亥———壬寅 1997—丙戌-丙子-甲申-己巳-乙未-戊申
+2198———辛巳———甲戌———癸卯 
+3298———庚辰———癸酉———甲辰 *1998年起,100年内的大环境运行
+3398—己巳己卯———壬申———乙巳 
+3498———戊寅———辛未———丙午 排年-运1-运2-运3-运4——运5―—运6
+3598———丁丑———庚午———丁未 ———戊辰————癸亥————甲寅—
+3698———丙子———己巳———戊申 1998—己巳-癸巳-癸亥-丙戌—壬子—辛卯
+3798———乙亥———戊辰—壬子己酉 2008—庚午-壬辰-甲子-乙酉-辛亥-壬辰
+3898———甲戌———丁卯———庚戌 2018—辛未-辛卯-乙丑-甲申-庚戌-癸巳
+3998———癸酉—丙寅丙寅———辛亥 2028—壬申-庚寅-丙寅-癸未-己酉-甲午
+4098———壬申———乙丑———壬子 2038—癸酉-己丑-丁卯-壬午-戊申-乙未
+4198—庚午辛未———甲子———癸丑 2048—甲戌-戊子-戊辰-辛巳-丁未-丙申
+4298———庚午———癸亥———甲寅 2058—乙亥-丁亥-己巳-庚辰-丙午-丁酉
+4398———己巳———壬戌———乙卯 2068—丙子-丙戌-庚午-己卯-乙巳-戊戌
+4498———戊辰———辛酉———丙辰 2078—丁丑-乙酉-辛未-戊寅-甲辰-己亥
+4598———丁卯———庚申———丁巳 2088—戊寅-甲申-壬申-丁丑-癸卯-庚子
+4698———丙寅———己未———戊午 2089—己卯-癸未-癸酉-丙子-壬寅-辛丑
+4798———乙丑———戊午—辛亥己未 2090—庚辰-壬午-甲戌-乙亥-辛丑-壬寅
+4898—辛未甲子———丁巳———庚申 2091—辛巳-辛巳-乙亥-甲戌-庚子-癸卯
+4998———癸亥—丁卯丙辰———辛酉 2092—壬午-庚辰-丙子-癸酉-己亥-甲辰
+5098———壬戌———乙卯———壬戌 2093—癸未-己卯-丁丑-壬申-戊戌-乙巳
+5198———辛酉———甲寅———癸亥 2094—甲申-戊寅-戊寅-辛未-丁酉-丙午
+5298———庚申———癸丑———甲子 2095—乙酉-丁丑-己卯-庚午-丙申-丁未
+5398———己未———壬子———乙丑 2096—丙戌-丙子-庚辰-己巳-乙未-戊申
+5498———戊午———辛亥———丙寅 2097—丁亥-乙亥-辛巳-戊辰-甲午-己酉
+5598———丁巳———庚戌———丁卯 
+5698———丙辰———己酉———戊辰 
+5798———乙卯———戊申—庚戌己巳 
+5898———甲寅———丁未———庚午 
+5998—壬申癸丑———丙午———辛未 
+6098———壬子—戊辰乙巳———壬申 
+6198———辛亥———甲辰———癸酉 
+6298———庚戌———癸卯———甲戌 

    在这些运行中,网友可以关注这些干支与重大事件的联系:戊寅、戊午、戊子、戊戌、癸丑、癸未、癸酉。
    历法与干支理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理解干支的科学性,就必须理解历法的科学性。了解了中国历法的科学性,对于树立民族自信心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这,即是写作此文的原因。

附:《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
    夏代年表:
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孔甲、皋、发、癸
公元前2070——前1600年 
商前期年表:
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迁殷前) 公元前1600——前1300年 
商后期年表:
盘庚(迁殷后) 公元前1300年
小辛 | 在位50年
小乙 前1251年
武丁 前1250年——前1192年 在位59年
祖庚 前1191年
祖甲 |
廪辛 | 在位44年
康丁 前1148年
武乙 前1147年——前1113年 在位35年
文丁 前1112年——前1102年 在位11年
帝乙 前1101年——前1076年 在位26年
帝辛(纣) 前1075年——前1046年 在位30年 
西周年表:
武王 公元前1046年——前1043年 在位4年
成王 前1042年——前1021年 在位22年
康王 前1020年——前996年 在位25年
昭王 前995年——前997年 在位19年
穆王 前976年——前992年 在位55年
(共王当年改元)
共王 前922年——前900年 在位23年
懿王 前899年——前892年 在位8年
孝王 前892年——前886年 在位6年
夷王 前885年——前878年 在位8年
厉王 前877年——前841年 在位37年
(共和当年改元)
共和 前841年——前828年 在位14年
宣王 前827年——前782年 在位46年
幽王 前781年——前771年 在位11年 


作者:吴官保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