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会议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文山是“铜鼓文化”又一中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国学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被视为中国西南和东南亚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铜鼓文化”研究近来有了新进展。地处西南山区、与越南接壤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因发现种类繁多的铜鼓,而被考古学家认为可能是“铜鼓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同时还是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铜鼓自100多年前引起西方学者的关注。时至今日,对于铜鼓起源地之争,多数学者赞同其诞生于云南。1975年,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出土的“万家坝型”铜鼓,是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久远的铜鼓。近年来,在云南文山陆续出土和发现民间收藏的138面铜鼓。其中已确认有6面是最早类型的万家坝型铜鼓,分布密度仅次于楚雄。铜鼓研究专家、云南大学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李昆声教授考证,这些铜鼓出现的时代大约在春秋早期到战国晚期,与整个万家坝铜鼓的年代框架一致,因此他提出,云南文山很可能是除楚雄外铜鼓的又一个诞生地。

  学者们认为,文山在铜鼓演变过程中也有特殊地位。1919年出土于文山广南县的石寨山型铜鼓,是万家坝铜鼓之后的又一代表类型,因造型精美、花纹繁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鼓面上有明显的万家坝型花纹“遗传”。北京大学和云南大学用自然科学方法对云南早期铜鼓进行铅同位素分析,认为广南鼓矿料来源于滇中地区。李昆声等人提出,这证明文山在最早的万家坝铜鼓向石寨山铜鼓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铜鼓文化在东南亚国家也曾一度兴盛,尤其是在越南,铜鼓蕴藏数量仅次于中国,至今越南仍以铜鼓作为国家的一个象征。云南中部地区、广西和越南北部被看做铜鼓分布的三大中心地带。学术界的一种观点认为,铜鼓传播的路线大体上是自滇西、滇中一带,逐步向东和向南扩散。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和商品流通重要驿道的文山,恰好处于三大中心的枢纽位置,因此还可以把文山看做铜鼓传播和民族文化交流的一个“中转站”。

  对于铜鼓的历史地位,学术界有“中原地区以鼎为尊,南方则以铜鼓为贵”之称。公元前七世纪,当中原“青铜时代”逐渐衰落时,与中原文明中“鼎”一样占有重要地位的铜鼓,开始在中国长江以南和东南亚许多民族中诞生和流传。

  不少学者认为,铜鼓铸造技术与中原青铜铸造一脉相承。中国铜鼓研究会理事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蒋廷瑜研究员指出,铜鼓纹饰中有太阳纹、云雷纹、蛙纹等,描绘了龙舟竞渡、集体围猎等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点的图案。这些都印证了中原文化与南方民族文化长期交融,共同组成了丰富博大的中华文化。同时,“铜鼓文化”纵横上万里,绵延数千年,从中国南方到东南亚半岛,都共同拥有造型各异的铜鼓,这正是铜鼓受到国际上多领域学者研究重视的关键原因。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