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尊重人的“不知情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大公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尊重人的“不知情权”?这个话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当下时评圈某些朋友的恶习:爱好逆反,喜欢抬杠。人们都说“尊重知情权”,你为什么非要反其道而道之? 
  最近到北京出差,在T66次列车上有幸结识了一位异性“铺友”,她居中,我居下。火车驶出南京站的时候,铺友便握着手机死死不放,一会儿向北京方面的什么朋友通报行程、约定接站时间,其中有若干“掐死你”的娇嗔,一会儿又向南京方面的什么朋友深情道别,其中依然有几声“掐死你”的俏骂…… 
  近在咫尺,实在无法回避铺友强势的信号辐射与话语干扰,半个晚上就听她掐死几个“你”,最后“掐”得我也有些惶恐不安,一夜难眠。当然,我不是担心她会掐死我。
生活在城市之中、生活在手机时代,素不相识的人有时会挨得很近、很挤,因此我们也常常变得很尴尬、很无奈。挤在公共汽车上,在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中,在大呼小叫的手机对话里,你常常会难以抗拒地被带入一个陌生的未知的世界,除非你夺窗而逃,或者听觉残疾。
“晚上干什么?……啊?先打牌后去泡澡?哈哈,好,好!”这是在如实通报“腐朽”的生活方式。 
  “你在哪里啊?……我在山东出差呢!”一车人都不禁扭过头去,江苏的地盘怎么成山东了?这是明目张胆的扯谎! 
  “你个傻B,你怎么听他的?回去就找他算账!”两个人在手机里掐架也不忘让公众分享他们的“出口成脏”。 
  “你说,你想不想我?……大声点……我没听到…嗯啍……讨厌!”这是最为常听的“情话直播”,常常满车厢的乘客被她(他)调动得春意盎然…… 
  《手机》里有一个经典的片段:火车上,严守一的旧情人武月突然打来电话,对方火气挺大,由于“新欢”沈雪正在身边,严守一怕武月说下去不知轻重便装傻:“啊……说话呀,听不见!……你大声点!……我说话你能听见吗?……信号不好……我在火车上,回老家!……喂……”对方挂了电话之后,费墨悠悠地说:“像,演得真像。我都听见了,你却听不见。”严守一回了他一句颇有意味的话:“费老,做人要厚道。” 
  置身于手机时代,我倒是十分希望某些人“做人要低调”,当你置身于公共场所时,你一旦发出声响,便成为一种公共活动,你就不能把你的私情、私欲、私事滔滔不绝地、手舞足蹈地、毫无遮拦地暴露于公众的视听空间。可能有人有好奇心、窥探欲,但更多的人都不想听到你那些杂七杂八的事儿。 
  对人的不知情权的践踏,非自手机时代始,手机只是搭建了一个新的更大的更便捷的平台而已。过去,有些人就常常喜欢“贩话”,将道听途说而来的与甲有关的坏话、恶话“贩”给甲听,将与乙有关的传闻、轶事添油加醋地“贩”给乙听。甲或乙本来对置身的环境还不乏冷静、客观的判断,因为周边一些人频繁的鼓噪,有时就莫名地胡涂或困惑或郁闷了,其实,有些不该知道不必知道的事,我们就不要知道。
  所以,现在有很多人都开始自觉维护自己的“不知情权”,拒绝了解那些与自己有关的负面信息、小道消息,不想因为某些来路不明的信息折磨自己脑细胞,败坏自己好心情。但是,在信息(手机)时代,你要想拒绝接受与别人有关的种种信息,已经变得不那么容易,除非你闭目塞听,将自己隔离在喧嚣的尘世之外。 
  对人的不知情权的践踏,更多的时候又与手机无关,试看今日之公共场所,一些女性的吊带衫、露脐装执着地传递着她们的一些生理信息,挑战着异性的自制能力;一些男性赤膊上阵,招摇过市,同样刺激着人们的审丑心理。 
  尤为可怕的是,当下一些影视作品、新闻节目、商业广告也在常常肆无忌惮地侵占未成年孩子的“不知情权”,让孩子们过早地领略到了成人世界的负面、隐私信息。有老师布置小学生的造句练习:( )的人流,一个孩子受街头广告的启发,便不假思索地填成了“(无痛)的人流”。原以为,这不过是个校园笑话,某日,与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逗乐,告诉他当初也是被人遗弃的孩子,哪知儿子立马给予我们意想不到的反击:是妈妈月经不调、子宫糜烂?还是你没有精子?──我忽然变得张口结舌,不知该怎么接过话茬。 
  知道或过早地知道那些不该知道的信息,使得我们的孩子已经不再像孩子,也使得我们的成人常常面对不能承受的烦扰。对个体而言,成长是“知道了许多东西”,成熟是“知道了许多东西不说(做)”,那么,对社会而言,成长的社会可以使人的知情权得到不断满足,而成熟的社会,则一定会使人的不知情权得到充分的尊重。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