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焦点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张孟苏事件并不完全是坏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燕赵都市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作者:陈德沛

对于“张孟苏事件”,媒体的态度已经从当初的惊诧变成了对事件真伪的探究———张孟苏是自费留学还是被新加坡高校高额奖学金录取?新加坡的政府理工学院是大专还是本科学校?等等。事件发展到今天,真相固然重要,但它所映照出来的影像、留给我们的思考比事件本身更值得我们探讨。

“张孟苏事件”对新闻媒体的第一个拷问是:新闻究竟是因为什么而成为新闻?“张孟苏事件”新闻甫一出街,很多媒体同时转载,是什么原因令媒体对这一则新闻趋之若鹜甚而忽略了个中的漏洞?

原因可能有二。一是这一事件情节上的“合理性”———因为国内与国外招生制度的差异,一位在国内高考失败的学生,未必得不到国外名校的青睐。因为一次很平常的乐于助人(姑且认为这是真实的),“丑小鸭”变成了“天鹅”。这是民众心理上期许的一个情节。原因之二,当前高考招生是最热门的话题,来一条反向的“狗咬人”式的新闻———低分考生被国外大学招收,并提供20万元奖学金———读者能不被吸引吗?

在这两个原因的催生下,张孟苏事件理所当然堂而皇之地登上媒体的版面,至于内里的细节———如事件提到的西南大学,只需一个电话则可辨其真伪———还是下回分解吧,况且,真真假假之间,又赚到不少的后续话题了。只是,这样一来,问题出现了,事件能够成为新闻,到底是因为它的“合理”、热门、猎奇,还是因为它本身已存在?假如是前者,那么,我们读者还经得起多少次欺骗?媒体间接炮制“狼来了”这类故事,最终被吃掉的可能就是媒体自己!

当然,从“好”的方面考虑,即使“张孟苏事件”最终可能是另一版本的“周老虎”,但并不全是坏事。因为,它的出现就如一面毫不留情的镜子,立马映衬出当前我国高考招生制度的“苍白”和不自信。“张孟苏事件”报道出来后,大家第一时间不是探究事件的真假———虽然新闻里有太多不经推敲的漏洞,而是不由自主地自省与怀疑,我们的高考招生制度是不是有太多的诟病了?我们离国际接轨究竟有多少距离?就如一个自卑的学生,当老师表扬其他学生时,他的本能反应是:我到底错在哪儿?我还有哪方面需要改进的?

冷静下来,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不自信也并非一无是处,它至少令我们生出宽广的胸怀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什么一些素质不错但高考低分生屡屡被外国院校招收?这是不是当前一试定终身这种招生制度的死穴所在?等等。虽然这种追问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力量催促有关部门真正拿出决心进行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但至少,它已经发出了一声警响!

假如还要挖出“张孟苏事件”的积极意义,笔者以为,它还让我们懂得了一些外来的知识:新加坡的理工学院并不等同于国内的本科大学,新加坡理工大学获得的是助学金而不是奖学金……别以为这些知识是“小儿科”,没有这些小知识,我们就会不够自信就会妄自菲薄,甚至轻易地让人画出“周老虎”来招摇过市。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